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有本事賺錢做公益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根據臺北故宮館藏文物設計的文創商品「國寶好玩藝公仔」。  (資料圖片)

  白色石階平臺、淡黃牆體、綠色琉璃瓦鑲金黃邊,宮殿式建築風格的臺北故宮背靠鬱鬱蔥蔥的山脈,非常醒目。

  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做「中山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99周年紀念日那天,臺北故宮在外雙溪正式落成。藏品達69萬餘件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華夏文物典藏重鎮,用生活美學推廣文化歷史也為各界稱道。

  從展覽到教育服務民眾

  面對精妙無比的玉器、瓷器,日本、韓國觀眾隨著講解,不時發出「啊」「哦」「咿」的感嘆。館內正展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和明清等名家的臨摹仿作相比,範寬的《溪山行旅途》格外顯出大自然蘊含著的渾厚浩莽之氣韻,讓人無法挪開眼睛。

  兩位女士幾乎貼在玻璃上,對著文徵明書法作品一字一句地念,有時會卡頓。我提醒上面有釋文,她們笑笑,說就是想這麼體會那精絕小楷的一筆一畫和詩作的字字句句。唯一排長隊的就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了。2010年參觀臺北故宮人數為344萬,2014年已上升至540萬。

  採訪伊始,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女士就嚴厲駁斥了谷歌上的說法,說並非文物落腳臺灣初期秘藏不示外人,並拒絕社會各界的觀覽要求,而是文物自1933年離京,幾乎一直在箱子裡遷徙。初到臺灣,因為準備回大陸,所以沒有開箱。

  我翻閱《故宮院史留真》發現,1953年,全部遷臺文物移入竣工不久的臺中霧峰北溝文物庫房。因各界參觀要求不斷,管理處多次臨時開箱,在庫房中支起木板陳列若干件。1957年3月,北溝陳列室開放參觀。因偏僻,各界參觀甚為不便。1965年,臺北近郊外雙溪新館落成,11月12日正式開放。

  馮明珠表示,現代博物館的功能,早由文物整理而進入藏品源流考訂研究,從展覽服務而及於教育推廣,乃至提倡文化創意,拓展多元化業務。

  1970年,臺北故宮請孤兒院孤貧兒童暑期前來參觀。1971年,開放小學生免費參觀。1990年12月,故宮以彩圖銅版精印《故宮文物寶藏新編》青少年叢書,引導中小學生透過館藏的書法、銅器、陶瓷、繪畫、玉器、文具,認識華夏藝術文化雍容嫻雅的泱泱古風。文物還被送到院外偏僻地區展覽,甚至1999年還赴各監獄舉辦「華夏文物英華」特展。

  他們還推出千禧之夜、「故宮夜宴」、「故宮新韻」表演及周末夜間30歲以下臺灣觀眾免費入場等活動,將民眾吸引到故宮來。

  為培養大眾了解中華文物,從1984年創辦冬令及夏令文物研習會,各界人士自由報名,另協調教育當局,每年安排200名中學教師參加研習。去年冬令文物研習會3天9場,講座內容包括明四大家之一的沈周、定窯花瓷、臺灣原住民文獻與圖畫等,計2043人參加。

  文創首先要熟悉自己的文化

  第一次去臺北故宮,是參加臺北故宮與金門酒廠、法藍瓷合作推出4款紀念酒的發布會。雖然酒器借鑑了文物要素非常美,但總覺得似乎過於商業化了。隨後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創每年收入是多少?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

  馮院長先是非常認真地告訴我:臺北故宮是收支兩條線,政府撥款,但所有收入包括文創全部上繳財政。去年館內賣店營業額就達到9億元新臺幣,哪怕不撥款,也可以打平營運開支了。博物館要有本事賺錢做公益,而不能靠買賣炒作文物維持。大英博物館只有30%的撥款,靠4個公司營業、行銷,才能辦特展、免門票,維持營運。然後馮院長又面帶笑容地說:酒文化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青銅酒器。酒為諸多文學大家助興,是生活的調劑,讓人愉悅。現在都講紅酒文化,穀子和高粱做的白酒文化不該被遺忘。

  回頭想想,的確,雖然花間一壺酒的酒器加18年陳金門高粱酒賣到新臺幣6.8萬元,但它也還是文創。

  臺北故宮的文創,天下聞名。照馮院長的說法,他們的文創活動,甚至先於英國「文化創意產業」(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rues)這個名詞的傳入。

  早年,意猶未盡的觀眾購買圖錄和明信片,把博物館及觀展記憶帶回家。那時科技室為了研究文物的科學架構,做了仿古青銅器。既然開模了,就做些紀念品吧,沒想到非常受歡迎。如果說那是一種下意識的文創,那麼1983年,臺北故宮開始大規模有意識的文創。剛上任的秦孝儀院長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2006年更是推出「Old is New(古就是新)」的概念,以行銷方式推廣典藏。

  提起這段往事,馮明珠院長臉色柔和地回憶說:「先是由管出版印刷的出版組做,後擴大為『文創行銷處』,我參與其間,不久就成為重要負責人之一。傳統元素與生活用品怎麼結合?怎麼體現生活藝術美感?首先要由我們發想出文創靈感,哪樣文物的色彩花紋適合做絲巾、雨傘,哪種文物的輪廓適合做文房用具,然後與廠商合作。當時沒有數碼資料,全靠對藏品的熟悉。不熟悉自己的文化,只能是創意,而不是文化。」

  小小紙膠帶賣出上千萬新臺幣

  如今,和臺北故宮合作的下遊工廠有100多家,形成了一個產業鏈。2009年9月,他們開辦文創產業發展研習營,提供「美學與感知」「文物傳習」「設計與創意」等訓練課程,藉以提升文創產業研發設計團隊的文化內涵,並建立合作行銷模式。

  馮明珠說,越紅的展件越好賣。比如翠玉白菜居然有200多種創意產品,其手機鏈和鑰匙圈設計思路並不複雜,今年前9個月銷售額合計1392萬元新臺幣。「朕知道了」這麼小小的一個紙膠帶,獨自創下1213萬元新臺幣銷售額。文創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拉近了民眾與歷史文化的距離。

  如今的臺北故宮正在推行數碼化建設,建置文物數碼博物館,開發出「帶著故宮走」APP ,年底南部園區將試營業……臺北故宮正不斷煥發出魅力和美。

相關焦點

  • 【弘博推薦】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有本事賺錢做公益
    馮院長先是非常認真地告訴我:臺北故宮是收支兩條線,政府撥款,但所有收入包括文創全部上繳財政。去年館內賣店營業額就達到9億元新臺幣,哪怕不撥款,也可以打平營運開支了。博物館要有本事賺錢做公益,而不能靠買賣炒作文物維持。
  • 【弘博推薦】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有本事賺錢做公益
    我提醒上面有釋文,她們笑笑,說就是想這麼體會那精絕小楷的一筆一畫和詩作的字字句句。唯一排長隊的就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了。2010年參觀臺北故宮人數為344萬,2014年已上升至540萬。臺北故宮的觀眾人數與大陸很多省級博物館相比,並不算多,但是評估一個博物館好壞的標準,更在於博物館的服務品質、觀眾的參觀體驗。
  • 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當數字時代的弄潮兒
    臺北故宮院長:博物館要當數字時代的弄潮兒 本報記者 馮芃攝  昨天上午,作為南京博物院建院80周年慶典的重要活動,以「博物館:記憶與創造力」為主題的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在南博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漢斯·馬丁·辛茲、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託馬斯·坎貝爾等博物館領域的「當家人」聚首南京,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用創造力去吸引觀眾」。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 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 在臺北故宮向日本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事繼續發酵之際,多家臺媒今天(14日)報導稱,主張把「故宮臺灣化」的臺北故宮現任院長陳其南不會留任,博物院內部對此都很驚訝。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陳其南(中) 圖自臺媒至於誰接任臺北故宮,副院長李靜慧13日向臺灣「中央社」表示,臺北故宮有2位副院長,其中一位副院長黃永泰將在16日屆齡退休,蘇貞昌此前致電給她,要求她留任政務副院長,並且代理臺北故宮院長,直到蘇確定適當人選。關於陳其南為何沒留任,李靜慧表示不清楚。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來源:環球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博物館「活」起來
    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讓博物館「活」起來  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她自嘲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銳意改革後,臺北故宮博物院變得越來越「年輕」——周末的全民派對、爆款刷屏的文創產業和「朕知道了」的表情包。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訪臺北故宮院長:向臺北故宮學習什麼?
    1972年,自臺灣輔仁大學法語系畢業之後,她就開始了在臺北故宮漫長的工作旅程。從基層導覽解說員做起,歷任務蔣復璁、秦孝儀兩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等職。在16年的展覽組長任內,她籌展無數,並於1989年創立志工制度。個性積極、認真、語文能力強且勇於直言,是臺北故宮老同事對周功鑫的共同印象。因與當時臺北故宮發展理念不合,1999年周功鑫自臺北故宮退休。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博物館「活」起來
    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讓博物館「活」起來  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她自嘲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銳意改革後,臺北故宮博物院變得越來越「年輕」——周末的全民派對、爆款刷屏的文創產業和「朕知道了」的表情包。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密察臺北故宮絕對沒有改名的問題即使臺行政管理機構有問我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專訪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臺北故宮票價仍然很低
    圖片說明: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 陳太曦攝【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驅車前往臺北故宮的路上,一出自強隧道右轉至善路就見到這樣的場面:十多輛大型遊覽車停在路邊,數百名大陸遊客魚貫下車,目標就是對面的臺北故宮。日前,臺北故宮宣布普通票從160元(新臺幣,下同)漲到250元,優惠票從80元調漲到150元。
  • 臺北故宮退休院長馮明珠
    昨天,臺北故宮原院長馮明珠獲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一職,由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親手向她頒發了聘書。當日,馮明珠以「博物館文創」「嘉慶特展」為主題,做專題講座。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幾百名故宮人一起,在臺下悉心聆聽了講座。
  • 臺北故宮:用生活美學推廣文化歷史
    我提醒上面有釋文,她們笑笑,說就是想這麼體會那精絕小楷的一筆一畫和詩作的字字句句。唯一排長隊的就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了。2010年參觀臺北故宮人數為344萬,2014年已上升至540萬。   採訪伊始,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女士就嚴厲駁斥了谷歌上的說法,說並非文物落腳臺灣初期秘藏不示外人,並拒絕社會各界的觀覽要求,而是文物自1933年離京,幾乎一直在箱子裡遷徙。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