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為了共同的夢想——航天人談首個「中國航天日」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自2016年起,官方將每年的4月24日定為「中國航天日」,航天人有了共同的「歸屬」。時逢首個「中國航天日」,記者採訪個中代表,走進這個略顯「神秘」的群體。
提起航天人,最為外界熟知的是航天員。自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先後有10名航天員「飛天」。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依然記得,2003年乘坐「神舟五號」返回地球,他在出艙時說的第一句話: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如今,他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根據計劃,將有兩名航天員在今年下半年「飛天」並嘗試在太空駐留15日左右。楊利偉希冀藉助「航天日」傳承航天精神,激勵航天員在下一步訓練工作中更好地完成任務。
提起航天人,備受關注的還有各項航天計劃的「掌舵者」。從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月球,再到距離地球4億公裡的火星,中國不斷拓展深空探測的邊際,一對「師徒」悄然完成接力。
「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當年組建科研團隊時,選中「70後」孫澤洲任副總設計師。如今,後者已成為火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談及未來,這對師徒異口同聲:在深空探測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勇攀高峰。
「深空探測雖然不會馬上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是對於滿足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拓展人類生活空間,都具有重要意義。」孫澤洲說。
每一枚運載火箭,每一型太空飛行器,在車間裡都有無數「大國工匠」的身影。2015年「感動中國」人物名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7416廠高級技師徐立平在列。他的職責,是冒著生命危險為飛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8357所的女工陳潔,固然沒有性命之憂,但每天需要焊接上萬個針眼大小的焊點。「不覺得枯燥。」她對記者說,作為一名航天人,只要能為航天事業奉獻一份力量,就覺得挺好。看到自己參與做出的航天產品能飛、能跑,所有的艱辛都化為「值得」二字。
在航天人中,還有一批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溫衛斌從探月工程一期開始涉足航天,如今已是國家天文臺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全球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解析度全彩照片,出自該團隊之手。
對於首個「航天日」,溫衛斌說「也沒什麼特別想法,就是努力幹吧」。在他面前,未來兩年有「嫦娥五號」採集月壤並返回地球、「嫦娥四號」首次降落月球背面等高難度任務。他最期待的是這些工程孕育更多科學成果,滋養新的空間學科。
在航天人中,還有鮮為人知的「衝鋒者」,比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控站副總工程師李兵。每每發射,他都是最後撤離發射塔架的那批人之一。「雖說工作很危險,但能親手送航天員登上飛船,親眼看到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步,我還是很驕傲。」他說。
如今,航天人中還有不少企業家。得益於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越來越多的航天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衍生出諸多富含「航天基因」的企業。比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曾承擔國家「金稅工程」中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研製、生產、銷售和服務。「作為國家隊參與其中,保障減稅新政落地。」「航天信息」董事長時暘說。
不同的航天人,同一個「航天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譜寫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