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烏鎮,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沿水而建木屋、十步一彎的拱橋、夜晚的燈火通明和古樸與現代結合的爵士小吧。這種靜與動結合的「烏鎮情懷」,正是當今年輕人深深追捧的文藝。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在金華,也有一個媲美烏鎮的千年古鎮——女埠,一個處處是厚重的人文風採的古鎮。
女埠,位於金華蘭溪,一個曾以「女兒」和「埠頭」做鎮名的集鎮。是錢塘江唐詩之路文化帶上的璀璨明珠,也是錢塘江流域僅存不多的原始老街之一。這裡也和金華其它古商埠一樣,因水而興,又因水而衰,獨自見證漂泊歲月。公路網的建成,帶動了公路沿線商市的崛起,而女埠數百年來的水運由此日漸冷落了,隨之一起冷落的還有它的老街。
作為金華四大古商埠之一,女埠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保存至今的女埠古街,全長約1400多米,由上街和下街組成。老街中間青石板鋪面,兩側鋪設鵝卵石。磨得異常平滑的青石板和凹損的店鋪路檻,似乎在默默佐證著這裡曾經的熱鬧和繁華。女埠古鎮的繁榮,有賴於當年發達的水運。老街在明代曾設巡檢司,鹽公堂,鹽公所等管理機構。在清代,這裡有「河西都會」之稱。極盛時,有百年老字號商店上百家。
沿街兩側還有數量的巷道與之相連,街巷呈「非」字型,我們無法準確得知這裡的巷道有著多久的歷史,更不會知道這些巷道中走過多少古人。但當你走進這裡的古巷道中,便是在尋蹤重複著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跡,在感受著一種昔日歲月那陳舊的遺韻。
沿街多為二層樓的木建築單面街。街道狹窄而悠長,有些地方有過街樓。明清所建的木結構瓦房,建築高低錯落,層次豐富,視野開闊,通風良好,樓上皆開一人多高的「大水窗」,蓋因當地常漲大水,為方便逃生者而設計。多為前街後院,數不清的小四合院沿著街道兩邊,呈孤形狀向南北方向延伸。古院格式多樣,有長方形的,回字形的。
舊時老街店鋪林立,到了解放後供銷社年代,這裡也是周邊重要的交易場所。這不禁想到盛夏的傍晚,炎熱的空氣散發著陣陣汗水和泥土的氣息,赤腳走在老街滾燙的麻條石上,與疲憊的耕牛,接受已吃過晚飯坐在門前乘涼的「街上人」的評論與檢閱,心想:媽的,吃商品糧的人,就是不一樣。
但是隨著鎮上新區的建立,再加上老街菜市場的搬離,如今生活在老街上的人家屈指可數,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曾經在家門口擺個攤,燒涼茶賣,一碗一兩分錢,都可以餬口。現在老街都沒什麼人走了,感覺十分冷清。
走在雨水洗刷乾淨的青石板路上,仿佛沿著時光往回走,那些兩層木結構的瓦房,展現著塵煙遮擋不住的舊日繁華,那些店鋪紋路縱橫的木板門,顯得厚重而又懶散,像是一冊被人遺忘的關於老街的線裝書本,無言地述說著女埠人家的陳年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