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裡山突出於廈門島南部海邊,地勢險要,與對岸的嶼仔尾、龍角尾形成封鎖廈門港的絕妙犄角,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素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譽。
19世紀初葉以來,西方列強不斷從海上入侵中國,清朝政府為了加強海防和邊防,在沿海和邊境線上構築了炮臺式要塞。胡裡山炮臺便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始建於1894年,竣工於1896年,採用花崗石條建造,並以烏樟樹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築而成,固若金湯。
胡裡山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內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瞭望廳等。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中西合璧,獨具特色。
胡裡山炮臺最有名的莫過於1893年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炮重50噸,炮長13.13米,可360度旋轉,射程16000米,當時花了白銀10萬兩才購得。
據考證,這門克虜伯大鋼炮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海岸炮,於2000年8月24日榮獲「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這是我國以文物申報金氏世界紀錄獲得成功的第一例。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載滿了歷史痕跡的大炮,絕大部分都已被風雨侵蝕,那一尊最為顯赫的克虜伯大炮卻保存完好,捍衛著屬於「炮王」的榮耀。
紅夷火炮清兵操演則是景區的另一大特色,以整個炮臺為表演場地,通過情景表演再現了當年的操演情況,有助於遊客了解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如今,胡裡山炮臺已經成為廈門旅遊的一張名片,以「胡裡炮王」被列入廈門二十名景之一,同時還是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國無防則難立,民無兵則不安。一部血淋淋的近代史警醒我們: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願祖國以史為鑑,鞏固國防,永世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