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哥倫比亞海軍進行「海王星」III大規模演習,其中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練,用反艦巡航飛彈和潛射魚雷擊沉了兩艘退役的運輸艦,「海王星」III演習涉及哥倫比亞海軍18個單位(水面艦艇、潛艇、飛機和兩棲戰車)和800多人參加,其目標是重新驗證哥倫比亞海軍在保衛國家方面的能力。「海王星III」的SINKEX部分包括從潛艇對著地面目標發射魚雷(模擬和現場)以及使用反艦飛彈進行實彈射擊。
視頻顯示兩艘退役的「呂訥堡」級(701型)運輸船被用作目標,161號「卡塔赫納德印第亞斯」號被從哥倫比亞海軍一艘209/1200型柴電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162號「布埃納文圖拉」號被被一艘「帕迪拉海軍上將」級護衛艦發射的韓製C-Star反艦巡航飛彈擊沉。這是C-Star反艦飛彈首次被哥倫比亞海軍發射,C-Star也被稱為SSM-700K 「海星」,是由韓國國防開發署和韓國LIG Nex1公司為韓國海軍開發的反艦巡航飛彈。「海星」反艦飛彈自2005年起部署在KDX-II和KDX-III驅逐艦上,也安裝在新的FFX「仁川」級護衛艦上,是韓國海軍水面艦艇的主力反艦巡航飛彈。
「海星」反艦飛彈自90年代開始研究,2004年完成研製,為卵形彈頭、兩側進氣和圓柱彈體,飛彈重量718公斤,長度5.46米,直徑0.54米,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射程15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0.85馬赫。「海星」反艦飛彈採用中段慣性制導和GPS全球定位系統,配有無線電高度表,能夠進行低空掠海飛行,可以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末端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還具備電子對抗能力。之後,LIG Nex1公司開發的了「海星」反艦飛彈的對陸攻擊型號,名為「戰術地面發射飛彈」(TSLM)/「海星」II,最終攻擊速度超過1馬赫,射程達到500公裡,但是並未進入大規模生產。LIG Nex1公司在此基礎上還開發了「海星」III反艦巡航飛彈,裝備潛艇。無論從外形和技戰術指標來看,「海星」反艦巡航飛彈都類似於美制「魚叉」反艦飛彈。
「帕迪拉海軍上將」級由德國HDW公司建造,共有四艘,第一艘FM-51於1983年10月投入服役,第二艘FM-52「卡爾達斯」號、第三艘FM-53「安蒂奧基亞」號和第四艘FM-54「獨立」號。哥倫比亞海軍於2007年開始進行四艘「帕迪拉海軍上將」級護衛艦現代化和延壽改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步對艦體和傳感器進行升級和大修(例如對泰利斯公司的TACTICOS戰鬥管理系統進行了升級),第二步始於2010年,重點是武器系統,經過4家公司參與的競標,哥倫比亞海軍選擇了來自韓國的「海星」反艦巡航飛彈。
哥倫比亞採購了16枚「海星」反艦巡航飛彈,是該飛彈的第二個用戶和第一個國外用戶,是韓國反艦飛彈的零突破。通過引進、防制,到自主研發,憑藉一定的基礎工業實力,韓國在軍工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在國際市場逐漸也有了一席之地。「海星」反艦巡航飛彈的技戰術水平基本上和「魚叉」、「飛魚」、C-802等亞音速掠海攻擊巡航飛彈處於同一水平,與中、俄、美、歐最新的反艦飛彈差距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