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楮島歷史悠久的海草房
網絡名博走進東楮島村
東楮島海草房
大眾網臨沂6月17日訊 (記者 王曉青) 藍天、碧海、風車、海草房……這是每個人走進東楮島村的第一印象。昔日村民居住的小屋,如今變成了旅遊勝地,海邊小村圍繞傳統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做起了傳統村落保護和文化旅遊結合的文章。
從榮成到東楮島,進入寧津街道辦事處轄區之後,在沿途村子的牆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古樹漁村海草房」、「來家住看海去,寧津親情親海遊」的旅遊宣傳標語,吸引著遊客到東楮島去遊玩。古樹就是東楮島村中遍及全村古老的楮樹,島由此得名,村也由此得名。
東楮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0餘公裡,海草房是東楮島村民祖輩居住的特色民居。全村現共存海草民居144戶、650間,其中,最古老的海草房始建於300多年前的清順治年間。這些海草房較好保持了歷史的「原汁原味」,體現出膠東海濱傳統民居特徵,是國內外難得的生態民居活標本。
村裏海草房大多是一進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大石塊砌成粗獷的牆,隨方就圓,紋樣靈活,寓樸於美。從院門到窗戶,全部是古樸特色。建造海草房所用的海苔草,是附近海岸獨有的含有大量鹽滷、膠質的野生藻類,用其苫成的海草房冬暖夏涼,經久耐用,百年不壞不漏。沿海的人們一般誰家要蓋房子了,都會提前到海邊收集海草。人們將這些海草打撈上來,曬乾整理,等到蓋房子時使用。
著名畫家吳冠中在榮成為海草房寫生之後,留下精彩的描述:「那鬆軟的草質感,調和了堅硬的石頭,又令房頂略具緩緩的弧線身段。有的人家將廢漁網套在草頂上,大概是防風吧,仿佛婦女的發網,卻也添幾分俏麗……」
吳冠中的描述惟妙惟肖,東楮島遊客中心的畢明豔則用自己的經歷告訴記者,小時候村子裡古老的海草房非常多,海草房裡有很多美好的兒時回憶。「現在村東頭建起了平房、樓房,和古老的海草房形成鮮明的對比。」畢明豔介紹說,遊客在村裡的趕海區可以體驗趕海和海釣的樂趣,村裡還有40餘家漁家樂。
2007年,東楮島入選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山東省僅有的六家「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2012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今年5月份,又入榜「2017年中國最美古村落」。
網絡名博「老徐時評」微博截圖
網絡名博「盤索」微博截圖
古老的海草房被保留下來了,而以其為代表的鄉村文化脈絡和歷史內涵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成為當地工作的重點。2014年,東楮島村成為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中首批20個文化遺產保存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村鎮試點單位之一。
鄉村記憶館由保護良好的原楮島村育英小學的舊址改造而成,佔地563平方米,分成了村史館、老教室、民俗館、學校辦公室、校院景觀等7個相關的板塊。原楮島村育英小學建於1936年、已有80多年歷史,這所保護現狀良好的小學,本身就是膠東近代農村教育機構原貌一個活標本,而今,更是以多元化的實物展出,展現出東楮島特有的漁村生活風情。
近年來,圍繞傳統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東楮島也在挖掘整合海洋和傳統文化兩大特色,以海上遊和陸地遊為主線,做起了傳統村落保護和文化旅遊結合的文章。
除投資1.5億元實施岸線修復、海草房修繕、進村路硬化綠化、沙灘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東楮島還打造了唐鄉海草房酒店、傳統老街、鄉村記憶館、遊客服務中心等精品旅遊項目,2016年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旅遊收入1000多萬元,獲得國家AAA級景區、國家級海洋牧場、全國休閒示範基地、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生態文化村5項國家級榮譽。
2017年,東楮島再次投資2000萬元,對剩餘80餘戶海草房進行修繕保護,啟動岸線修復二期工程,保護生態環境,加大對老街、鄉村記憶館等節點的細化完善,探索「合作社+農戶」「農產品+電商」模式,引導群眾參與民宿、漁家樂、休閒農業等項目,帶動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