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蘇州後方的綠肺,東山鎮承擔著保護太湖生態的重任。如何在生態敏感區域走出一條富民之路,是當地一直在探索的方向。近年來,東山鎮巧做「加減法」,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推進農商文旅深度融合,努力讓綠水青山不斷釋放生態紅利。
2019年,東山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超過4萬元,7個薄弱村村均穩定收入達到380萬元以上,提前一年摘掉「薄弱村」帽子。
一村一品
小小枇杷撬動全村經濟
東山鎮發揮薄弱村區位優勢和特色,注重產業導入,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業,通過深挖存量潛力來提高資產收益。同時,東山進一步規範集體資產租金收繳,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拖欠租金「清零」行動,確保了集體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並利用「一村二樓宇」「三優三保」「佔補平衡」等政策,鼓勵薄弱村發展項目,壯大集體經濟。
雙灣村是著名的白沙枇杷主產地,近年來致力於打響「中國枇杷第一村」品牌,依託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智力支持,加大無核枇杷引育工作,探索枇杷增產、資源增效、農民增收新途徑。在2019年的首屆中國蘇州枇杷學術研討會上,雙灣村為東山鎮贏得了「世界枇杷看中國,中國枇杷問東山」的讚譽。雙灣還大力推進「枇杷文旅共享農莊」項目,做好古村落和精品民宿開發利用,加快文旅融合重點項目建設發展帶動周邊產業。2019年,雙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44.6萬元,實現軟弱後進黨組織和薄弱村「雙脫帽」。
依山臨湖的莫釐村,擁有7.2公裡的太湖岸線,物產殷富。但多年來,莫釐村受各類政策嚴格限制,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單一,資產升值空間緩慢。對此,莫釐村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優化環境,引導農家樂健康發展、培育特色品牌服務。截至目前,全村農家樂數量達72家,其中精品民宿10家,每年吸引遊客超百萬人次,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亮色,為村民致富開闢新天地。2019年,莫釐村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首次達到579萬元。
結對幫扶
以大聯合實現大發展
為強化掛鈎領導指導、幫扶、督查作用,東山鼓勵三山、渡口等經濟強村進行掛鈎幫扶;動員區、鎮商會企業、村域內企業進行對接幫扶;持續借力區級平臺,各級幫扶單位,多次深入掛鈎薄弱村進行調研,在信息、技術、項目、資金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區級財政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不斷對薄弱村「輸血」「造血」。
此次,碧螺村能夠脫貧,主要依靠的是聯建和抱團。一方面,碧螺村通過區級平臺聯建發展,與長橋街道新北社區合作投資,收購優質廠房一處,每年投資收益不低於投資金額的6%。另一方面,碧螺村與渡口、渡橋、太湖、吳巷等村聯合組建集體經濟發展陣地,成立集體經濟發展公司,整合各自優質資源和部分扶貧項目資金,進行合理投資,利用入股、租賃等形式,以大聯合實現大發展。
陸巷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近年來,該村搭上了東山鎮對陸巷古村進行旅遊開發的順風車,投入大量財力、人力,發展三產服務業,吸引遊客來到陸巷、留在陸巷。發展至今,全村共有120多戶農家樂,成為東山鎮最大的農家樂集群,村民們一步步走上了致富路。另外,陸巷村藉助東山鎮推進「枇杷科技小院」項目的東風,合理規劃,分步實施,打造80畝的王舍枇杷園綠色採摘項目,首期,針對園內品種改良成無核枇杷來吸引遊客,每年可帶來28萬元的穩定性收入。
精準發力
造血功能日益加強
在多個部門、掛鈎單位的政策和資金上不斷指導和幫扶,「第一書記」的紐帶聯繫作用越發凸顯,薄弱村組織的精準發力和紮實推進,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東山鎮7個薄弱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日益加強。
作為蘇州「水八仙」之一的太湖蓴菜主產地,新潦村有傳統魚塘9000餘畝。2018年,新潦村制定了「以蓴菜基地為切入點,著力打造一個集種質資源保護、示範種植、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生產基地,通過文化建設,打造太湖蓴菜品牌,
帶動種植戶增收,壯大集體資產」的發展思路。在傳統魚塘退養整治工作進程中,新潦村和蘇州農校合作成立博士流動站,指導農戶在轉型中掌握正確的農業技術,保障生產。兩年來,新潦村蓴菜種植面積由500多畝增加到近千畝,種植產值增加70萬元左右。
吳巷村深入推進土地整理項目,推動貧困村土地流轉,運用項目資金提升全村基礎設施,大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加快產業集聚,2018年以來共完成土地整理60畝,總投入建設資金約300萬元,實現項目補助2500萬元。太湖村作為全鎮唯一的漁業村,利用35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投資東山鎮富民工業園標準廠房建設,增加年租金35萬元;利用320萬元薄弱村項目資金投資東山鎮富民工業園薄弱村廠房建設項目,預計年租金收入16萬元。通過逐步壯大集體資產總量,太湖村脫貧工作實現「輸血」求助變為「造血」自救。(蘇報駐吳中區首席記者範易蘇報通訊員席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