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吳京沒有講完馬洛裡的故事,8.7分BBC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2020-12-17 獨家影視

記錄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兩次為國登頂的《攀登者》,是今年國慶檔最被低估的電影。《攀登者》的預計票房將超過11億,沒能達到影片上映前片方和觀眾的預期。

因為喜歡並二刷了《攀登者》,影小妹最近觀看了多部以攀登珠峰為題材的影片。

以紀實文學《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改編的電影《絕命海拔》記錄了1996年商業登山隊的慘烈山難。《絕命海拔》不如《攀登者》精彩熱血,豆瓣評分卻有7.5,更令影小妹為豆瓣評分只有6.6的《攀登者》感到遺憾。

在《攀登者》裡,吳京、胡歌等主角多次致敬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裡,而馬洛裡的傳奇也被BBC拍成了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徵服珠峰》,這部紀錄片的豆瓣評分高達8.7。

今天,影小妹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最狂野的夢想:徵服珠峰》這部很像懸疑片的紀錄片,這部電影多方位地展示了BBC拍攝紀錄片的手法是多麼爐火純青。

在《攀登者》裡,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學校教課的時候,說起1924年喬治·馬洛裡首次從北坡挑戰珠穆朗瑪峰,但在距離頂峰800英尺(244米)的時候失敗。

在《最狂野的夢想:徵服珠峰》中,紀錄片還原了康拉德·安克1999年帶領探險隊在珠峰找到喬治·馬洛裡遺體的一幕,馬洛裡的遺體趴在珠峰北坡海拔8170米的地方。

風吹雪打了75年,馬洛裡的衣著支離破碎,但通過繡著名字的衣領可以確認這就是他。

安克發現,馬洛裡的右腿腳踝上方有一處骨折,這在冰天雪地的珠峰是致命傷。

紀錄片用真人實拍的方式模擬了1924年可能發生的場景——馬洛裡當時沒戴護目鏡,因此可以推斷他下山的時候是晚上,可能發生了事故,所以他摔落折斷了腿。馬洛裡把左腿疊在受傷的右腿上以減輕痛苦,之後他很可能在半小時以內就因為受傷或失溫而死去。

在整理馬洛裡遺物的時候,安克發現,馬洛裡妻子露絲的照片不在他的身上。75年前,馬洛裡曾經承諾把露絲的照片留在珠峰山頂,這是否意味著他當年登頂成功了呢?

紀錄片開頭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整部電影就圍繞這個疑問展開。

喬治·馬洛裡從小就愛爬教堂,他畢業於劍橋大學。紀錄片展示了許多馬洛裡的舊照,這些黑白照片裡的馬洛裡是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

在《攀登者》裡,吳京飾演的方五洲打算向章子怡飾演的徐纓表白,用的就是馬洛裡當年的方式。馬洛裡徒手爬上教堂屋頂,讓心上人露絲注意到他,方五洲也徒手攀爬了廢舊工廠。

《最狂野的夢想:徵服珠峰》裡沒有講起這段故事,馬洛裡和露絲在1914年墜入愛河,然後結婚,有了三個可愛的孩子。

露絲擔心丈夫的安全,反對馬洛裡攀登珠峰,紀錄片中將馬洛裡、露絲和珠峰的關係形容為「三角戀」,還是挺貼切的。

1921年,馬洛裡第一次去了珠峰,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探索攀爬路線。

1922年,馬洛裡再次向珠峰發起挑戰,這次他不光失敗,雪崩還奪去了7個腳夫的生命。不過這一次,馬洛裡拍攝了珠峰的影像,讓世界看到了「第三極」的壯麗風貌。

後來馬洛裡去了美國演講,當《紐約時報》的記者問他為什麼要攀登珠峰,馬洛裡說了那句流傳於世的「Because it’s there(因為山就在那兒)」。

在《攀登者》裡,胡歌扮演的楊光每次說起這句名言,都充滿了敬仰之情。

1924年,喬治·馬洛裡和同伴安德魯·歐文決定再次攀登珠峰,這次他們有備而來,在珠峰的不同高度建立了多個營地,這一策略一直延續到了近百年後的今天。紀錄片用特效模擬了珠峰的地形和修建營地的地點,把這些信息直觀地呈現給觀眾。

在衝頂之前,馬洛裡給女兒寫信,和女兒相約8月底一起開茶會吃蛋糕。其實當時馬洛裡正在受到咳嗽的折磨,歐文則苦於腹瀉,兩人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沒有釘鞋,沒有牽引繩,穿著7層還是會被凍透的衣服,人工氧氣最多只能維持8到10個小時,很可能爬到一半就沒有氧氣了……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馬洛裡和歐文開始衝頂。

即使已經知道他們在歷史上的結局,但這部分舊照結合真人拍攝的史實再現依舊令人驚心動魄,帶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

6月8日,隊友最後一次在山下看到兩個「小黑點」,馬洛裡和歐文距離頂峰244米……

幾天後,搜救隊員在雪地上用毛毯擺成十字,他們沒能找到馬洛裡和歐文的遺體,但是確認他們已經遇難。因為在海拔7925米以上,酷寒和缺氧會使人體壞疽,沒人能撐那麼久。

消息傳回英國,挽鐘響徹不列顛,舉國哀悼馬洛裡,許多人都相信:馬洛裡登頂過珠峰!

直到2007年,康拉德·安克決定和搭檔裡奧·霍丁重走馬洛裡、歐文的登頂之路。他們複製了馬洛裡當年使用的登山服和靴子,結果在上山途中差點被凍傷,被迫換回了現代的裝備。

2007年6月14日,安克和霍丁來到「第二臺階」,他們想要證實馬洛裡和歐文能否徒手攀上6米高的「第二臺階」。為此,夏爾巴人暫時拆掉了「中國梯」。

1960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靠3名隊員的人梯越過「第二臺階」,屈銀華脫掉靴子爬了上去,造成十個腳趾被切除。在《攀登者》中,張譯扮演的曲松林原型就是屈銀華。

1975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再次登頂,隊友們藉助屈銀華15年前打下的鋼錐,在「第二臺階」上架起近6米的金屬梯。直到今天,「中國梯」還在幫助登山者抵達地球之巔。

沒有「中國梯」的幫助,安克靠著徒手攀巖爬上了「第二臺階」,隨後霍丁也爬了上去。

《最狂野的夢想:徵服珠峰》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安克和霍丁在2007年能做到的事情,馬洛裡和歐文在1924年也能做到,當時他們距離世界之巔只有183米,他們會不顧一切地登頂,哪怕有去無回!這也應和了英國人普遍相信馬洛裡曾登頂珠峰。

影小妹想說的是,安克和霍丁在2007年爬到「第二臺階」,有最先進的裝備,還有夏爾巴人和拍攝團隊保駕護航,他們倆兵強馬壯地去攀登「第二臺階」,和當年馬洛裡、歐文挨凍缺氧、孤立無援的攀爬環境不可同日而語,依舊不能證明馬洛裡和歐文曾經登頂。

即使如此,紀錄片展現了馬洛裡和歐文的探險精神,還是非常令人動容。上世紀20年代,那是探險的黃金年代,對於探險家們來說,珠峰始終散發著致命的吸引力。

對於攀登珠峰會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甚至致命威脅,《攀登者》已經有了足夠鮮活的展現,《攀登者》的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帶著「為國登頂」的使命,喬治·馬洛裡夢想成為第一個登頂珠峰的徵服者,現如今那麼多前赴後繼去攀登珠峰的人又是出於什麼動因呢?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的這段話很有說服力:「情況越看似不可能,對登山者的要求就越高,當所有壓力釋放之後,血液的流動便愈加暢快淋漓。那些可能的危險不過是在磨鍊人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也許這就是所有高危險運動存在的根本原因吧:刻意提高努力的難度,並全神貫注於其中,這樣仿佛就能驅趕心中煩人的瑣事。這是生活的縮影,不同的是,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錯誤還有機會改正、彌補,但在山上,在那特定的時間裡,你的一舉一動都攸關生死。」

即使理解了現代登山者的動因,但攀登珠峰依舊是小眾才敢嘗試的事情,這段捨生忘死的苦旅很難令大眾去產生共情,或許這也是《攀登者》票房不及預期的原因之一。

本文由「獨家影視」作者「雲影」原創,未經作者授權同意,任何其他平臺號不得轉載本文,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各位訂閱「獨家影視」,感謝大家支持!

相關焦點

  • 《攀登者》吳京沒有講完馬洛裡的故事,8.7分BBC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記錄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兩次為國登頂的《攀登者》,是今年國慶檔最被低估的電影。《攀登者》的預計票房將超過11億,沒能達到影片上映前片方和觀眾的預期。因為喜歡並二刷了《攀登者》,影小妹最近觀看了多部以攀登珠峰為題材的影片。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喬治·馬洛裡|攀登者|夏伯渝|珠峰史詩|...
    去年國慶檔的三部獻禮片,記者都看了,不得不說,《攀登者》是這三部電影中拍攝難度最大,拍得也是最盪氣迴腸、藝術質量最高的一部。李仁港作為香港地區的導演能夠將內地的主旋律獻禮片拍到這個份上,已經讓人驚喜過望了。更何況,這可能是李仁港除了《黑俠》之外拍得最好的一部電影。很可惜,因為觀眾不喜歡章子怡和吳京的感情戲而打了低分,一部電影大片裡有感情戲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
  • 《祖國》豆瓣評分8.2分,《攀登者》7分,《機長》7.4 分
    《我和我的祖國》在點映的時候排期不高,但口碑和票房都不錯,而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中國機長》,完全是靠劇情取勝,在點映票房上也算是小勝《攀登者》。上映首日,《我和我的祖國》的票房遙遙領先,首日的票房停留在2.9億。《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的排面是國慶三部電影中最大的。7位一線導演,50多位演員零片酬出演,這樣的碰撞在華語電影圈很少。
  • 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攀登者》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導演執導拍攝,吳京,章子怡,井柏然,胡歌等領銜主演,成龍大哥友情出演。電影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60年與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跡為背景,講述了中國攀登者懷揣著最純粹的夢想集結於珠峰,肩負時代使命於世界之巔開啟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領土捍衛之戰。
  • 《攀登者》,吳京張譯飾演「塑料兄弟情」背後的故事
    影片《攀登者》高度還原了中國人的故事,成功兩次爬上珠峰頂部的故事,早在20世紀代,中國登山隊已經在珠峰之上成功,因為沒有攝影資料了,國家拒絕承認,因此國家覺得用《攀登者》的故事來衡量珠峰的準確高度是有必要的,讓我們來介紹一下「攀登者」的幕後故事吧。
  • 《攀登者》豆瓣評分6.9,故事懶散,偏於紀實風格
    《攀登者》在國慶期間正式的上映了,相信很多人被吳京、張譯、胡歌、章子怡、成龍等演員所吸引而來的,但是這部電影大家也都知道,是根據1960年到1975年這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真實事件所改編,截至發稿之前的豆瓣評分在較前一日的分數有所下降,目前為6.9分,位居於國慶三大獻禮片最末尾,其餘兩部分別為《我和我的祖國》8.1分,《中國機長
  • 吳京拍《攀登者》收穫感悟 登山不是率性而為
    吳京 張譯今天,電影《攀登者》上映。演員吳京對於登山也曾有過浪漫的想像,他覺得登上珠峰後,向心儀的女孩求婚是件挺酷的事,可是因為受傷,這個願望未能實現。當有機會拍攝講述攀登珠峰的故事時,吳京毫不猶豫地加入到了《攀登者》劇組。
  • 《攀登者》豆瓣評分6.9,故事懶散,偏於紀實風格
    《攀登者》在國慶期間正式的上映了,相信很多人被吳京、張譯、胡歌、章子怡、成龍等演員所吸引而來的,但是這部電影大家也都知道,是根據1960年到1975年這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真實事件所改編,截至發稿之前的豆瓣評分在較前一日的分數有所下降,目前為6.9分,位居於國慶三大獻禮片最末尾,其餘兩部分別為《我和我的祖國》8.1分,《中國機長
  • 《攀登者》沒有講的故事,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舉世矚目,等待著中國給出「世界高度」的,新答案。而這,距離中國人第一次攀登珠峰,第一次驕傲地與世界之巔親密接觸、熱情擁抱,已整整60年。攝製組幾乎找到了所有健在的60年前的親歷者實拍人物採訪31位(17位親歷者)實拍人物採訪時長93小時59分;
  • 吳京原型比電影精彩,井柏然結局微調,《攀登者》敗在藝術加工?
    新金牌娛樂觀察家知道,這個國慶檔精彩的電影很多,不少人本來對《攀登者》寄予厚望,因為這片子明星很多,吳京、章子怡、井柏然、張譯、胡歌,個個都是一線大牌。可是這片子票房最慘,目前就五億,比《我和我的祖國》差多了。這是咋回事?
  • 《攀登者》:中國電影登「峰」 需要衝頂精神
    電影《攀登者》是中國首部登山電影,如何突破?中國英雄,東方敘事,是我們的答案。主流價值與商業類型的融合,是我們的追求。在思想價值上,應該是體現中國英雄本色。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故事本身是感人的,他們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登山設備極其簡陋、後勤保障極其簡單的情況下,冒著生死風險,前赴後繼登上珠峰之巔,這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上山頂。
  • 《攀登者》背後的攀登珠峰故事:比電影更加精彩悲壯|喬治·馬洛裡|...
    當後者問他為什麼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他回答道:「因為它就在那兒。」第二年,馬洛裡在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途中喪生,再也沒能回來。馬洛裡留下的這句話,鼓舞了無數探險家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挑戰。其中,就有中國登山隊員。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穆朗瑪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艱難任務,將國旗插在世界之巔。
  • 《攀登者》背後的攀登珠峰故事:比電影更加精彩悲壯|喬治·馬洛裡|...
    當後者問他為什麼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他回答道:「因為它就在那兒。」第二年,馬洛裡在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途中喪生,再也沒能回來。馬洛裡留下的這句話,鼓舞了無數探險家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挑戰。其中,就有中國登山隊員。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穆朗瑪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艱難任務,將國旗插在世界之巔。
  • 《攀登者》和點映口碑逆襲和吳京的預售仍在路上
    《攀登者》作為國慶獻禮片之一,拍攝時眾說紛紜,由於吳京和章子怡的參與,該片備受關注。付出的結果將是豐碩的,《攀登者》在《我和我的祖國》之後已經突破了1億,點映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是吳京、張譯出現在成都機場,兩個墨鏡繼續為《攀登者》而跑。
  • 《攀登者》背後的故事:吳京遇高原反應,信念讓他堅持著登山
    《攀登者》這部電影雖然還未與我們見面,但是這部電影的造勢力度卻很大。影片中所有的演員都是個頂個的演技派,這也讓觀眾很期待這部《攀登者》。徐克更 帶著這部影片的主創人員,頻頻亮相各種公眾場合。例如前陣子的國際電影節中,徐克就帶領著眾主創人員來宣傳。
  • 有成功也有失敗,攀登珠峰的電影見證勇敢者的壯舉
    《攀登者》,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影片以1960年與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跡為背景,講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國攀登者懷揣著最純粹的夢想集結於珠峰,肩負時代使命於世界之巔的故事。
  • 《我和我的祖國》率先破10億,《攀登者》輸在吳京章子怡的愛情戲
    國慶檔電影三雄爭霸,剛剛上映3天已分伯仲。截止到10月2日19:54分,上映3天的《我和我的祖國》累計票房達到10.04億,《中國機長》7.69億,《攀登者》4.38億,總體上3部「愛國」電影都表現強勁,但相比之下,《我和我的祖國》更勝一籌。
  • 胡歌參演吳京新片攀登者 電影攀登者上映時間及演員表曝光
    日前微博上曝光了一張關於吳京最新電影《攀登者》的劇照照片,讓人意料不及的是,胡歌竟然也出現在了照片中,由此胡歌參演吳京最新電影《攀登者》的傳聞終於被確認。  據悉,《攀登者》講述了一個關於中國人攀登珠穆拉瑪峰的驚險傳奇故事,1960年,我國的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等人在第五次突擊後終於完成了中國人首次攀登珠穆拉瑪峰,而電影正是圍繞這個故事展開的。
  • 你看懂《攀登者》了嗎?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進取」精神
    現如今,當年的登山隊員們早已接近暮年,但是他們經歷的故事卻不應該被我們忘記,於是電影製作者們用電影的方式記錄下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在銀幕上一睹當年國人登峰的壯舉,這部電影就是國慶期間上映的《攀登者》。《攀登者》的陣容強悍,吳京、王景春、成龍、章子怡,均取得過「影帝」或「影后」的稱號,而《戰狼》裡的吳京和《紅海行動》裡的張譯也首次實現了跨宇宙相遇,在離《攀登者》還有三天上映的時候,預售票房就已經突破了1億,成為今年第2部預售超過1億的電影,第1步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
  • 比較了同類電影《絕命海拔》等,才領悟《攀登者》良苦用心
    沒有什麼事情比挑戰死亡更讓人驚嘆與好奇,於是我又看了歐美同類攀登題材的代表性電影《絕命海拔》,和豆瓣評分高達8.7的傳記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徵服珠峰》。「山就在那兒」,它是理想和激情,也是往後餘生的信仰《攀登者》由為國攀登的真實故事改編,回到上個世紀60或70年代,我們國家與尼泊爾因珠峰歸屬存在領土爭議,在劃定談判時,尼泊爾政府提出了質問:「你們連珠峰都沒有登上去過,憑什麼說它是你們的?」為了宣示主權,攀登珠峰儼然成了不得不為之的國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