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在國慶期間正式的上映了,相信很多人被吳京、張譯、胡歌、章子怡、成龍等演員所吸引而來的,但是這部電影大家也都知道,是根據1960年到1975年這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真實事件所改編,截至發稿之前的豆瓣評分在較前一日的分數有所下降,目前為6.9分,位居於國慶三大獻禮片最末尾,其餘兩部分別為《我和我的祖國》8.1分,《中國機長》7.2分。
《我和我的祖國》無疑是很棒的一部獻禮劇了,很多觀眾都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7個小故事別有一番意味,《中國機長》口碑有所下降是因為主旋律不錯,但是缺少了一些細節上的描寫,而這裡著重的說一下《攀登者》這部影片,因為目前這部影片讓一些觀眾有些失望,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些。
整體故事鬆散。
雖然無論影片的名字也好,還是劇中的講述的事情主要是以登上珠穆朗瑪峰為主,但是,其中也穿插了各種的故事內容。
像,胡歌扮演的楊光,他從一名登山隊員到為了保護趙醫生而凍傷了一雙腿而截肢,暫時失去了攀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能力,他在影片中的戲份跟登山有聯繫的唯一的就是,他回應為什麼而登山時說的,「登山隊員就是要登山。」其中,並沒有突出他為祖國做貢獻的動機。
像,吳京扮演的方五洲和章子怡扮演的徐纓,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愛情,相信看到方五洲去救徐纓被冰塊砸傷的時候,估計很觀眾都是很氣憤的吧。
徐纓在片中的給人的感覺,她的最高任務和攀登珠峰的動機更像是為了愛情,小我的感覺體現得實在是太濃厚。
像,李國梁和黑牡丹的感情戲,也是讓人眉頭一皺。
這裡說一下井柏然扮演的李國梁,他在訓練的時候,被曲尼次仁扮演的黑牡丹幫助他訓練作弊,而導致了看似曲松林在針對李國梁的感覺,這段很多人感覺像是曲松林磨礪他是為了救他,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在裡面,他們同為攝影師,曲松林是把自己的所有信念和期望,包括他截肢的腳都擔在了李國梁的身上,不然在最後李國梁為了保護相機而犧牲的時候,曲松林也不會痛哭流涕的說,「我錯了。」
這裡面值得回味的東西太多。
《攀登者》更像是偏於紀實片。
從故事開頭1960年的登頂成功,再到後面的拉練集訓,方五洲受傷、李國梁犧牲,最後登頂測繪成功的表現來看,故事中充滿了寫實風格,這些都是事實上真實存在的,珠峰登頂是用了許多人的生命和努力才完成的壯舉,這些事實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偏偏整部影片看下來,並無什麼激動之情,只有為登山隊員的尊敬和難過,為了登上珠峰完成自己的使命,讓中國在世界上抬起頭,那種感情相信每個觀影人都是有的。
筆者覺得在開頭的登頂成功的展現是有些不妥的,在影片中表現的甚至比結尾1975年登頂時候更加的激動人心,讓人失去了餘下一個多小時鋪墊後的登頂高潮的情緒釋放。
如果,開頭只留下頂峰上的紅旗和手電筒作為證據,以普通人和行業專家的視角去看待,去懷疑,剛開始不明確的展示登頂成功,在最後才給上鏡頭挖出埋下的證據,這樣觀眾委屈了一個多小時的情緒會瞬間爆發,達到一個高潮。
值得一說的是,張譯不愧是影帝級別的,他的演技實在是太棒了,他和吳京兩個人的對手戲看得很過癮,特別是曲松林這個人物刻畫得實在是太形象了,太豐滿,可以說是劇中的亮點所在,很多問題在他的身上都能夠找出答案。
還是那句話,故事太過懶散,主旨雖然是登山,但是穿插的愛情戲份和一些無關緊要的真實事件並沒有和主旨很好的聯繫到一起,讓人像是看了紀錄片一樣,沒有擰成一股勁,除了開頭的字幕講述的歷史意義外,沒有更深刻地講述攀登的歷史意義,也只能靠觀眾強行的查資料以及自己腦補上了。
(像《我和我的祖國》中,《前夜》那段在片中的事件發生的節骨眼上反覆地強調了,「你明白這意味著什麼?」每段都是用人物的實際行動來解釋,雖然沒有詳細說,但觀眾都懂,這就很高級。)
不過,《攀登者》也是國內少有的登山題材,影片中也是有亮點的,總的說只能是中規中矩,也算不上爛片,也沒什麼太出彩的地方,如果期望太高的話,必定會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