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他自己都不會想到,出生在三晉,卻能夠在贛鄱弘宗立派,成為淨土宗的初祖,當年道安大師的預言果然實現了,「使道流中國者,其在遠乎?」不過今天我們是從文化角度,來介紹這位劃時代的人物。慧遠大師,俗姓賈,雁門樓煩人,他還是十幾歲小孩的時候,就在舅舅的引領下到河南許昌、洛陽去遊學,以廣見聞,以擴胸襟,因為他聰明而又勤奮,1、中國淨土宗初祖63——廬山東林開山祖師遠公大師,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所以很快就能夠獲得儒學的精髓,對於老莊道學也能夠觸類旁通。正是因為他射獵廣泛,所以才能夠在比較中獲得真知,能夠確立自己努力的方向。經過八年的學海泛舟,當這位賈氏子二十一歲聽到道安大師講授《般若經》的時候,他才非常欣喜地認識到自己終於尋找到了人生的真諦,亦從內心由衷發出慨嘆「儒學和道教九流和佛教相比,原來是名副其實的糠秕啊」。於是毅然舍俗出家,取名慧遠,是為大雄,是為大丈夫。
道安大師深知慧遠終非池中物,而是法門龍象,應該度化更多的眾生。也就是從道安大師開始,所有的出家眾在法名前都冠以「釋」字,以示四河入海,無復河名。慧遠常常以大法為己任,將四弘誓願裝在心裡,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都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慧遠也深知只有深入經藏,才能夠真正智慧如海。於是他通過文字般若,通過音聲般若宣導眾生,見眾生心有疑惑不得解的時候,他便援引莊子等理論為之深入淺出講解,因此道安大師特許慧遠可以閱讀外道典籍,這樣更可以左右逢源,令更多眾生信受奉行。慧遠深知文字的重要性,於是勤加著述,這樣可以更加廣泛流布自己的思想,使佛教更能迅速傳播。鳩摩羅什大師在遠方拜讀到慧遠的著作,亦讚譽有加。
當年馬勝比丘曾經吟誦過一首偈語「諸法因緣生,法謝緣亦滅」。人生無常在不經意間,道安大師為前秦王苻堅所執,解往長安。於是他的弟子們便四散分流,慧遠一行深知嶺南為佛窟,便準備到羅浮一帶弘法利生,道經潯陽,見廬山幽曠,足以棲身。便在西林寺他的師弟慧永法師的幫助下住了下來。四方徒眾聞之,紛紛前來依止,於是慧永請求桓伊幫助,在西林寺以東建設道場,是為東林寺。從此慧遠祖師勤於著述,三十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東林寺亦成為南方佛教中心,與長安鳩摩羅什大師的譯經場逍遙園遙相呼應。天竺僧侶亦「東向稽首,獻心廬嶽」。
8、遠公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三十餘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於遠公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
慧遠大師在東林寺結社精進念佛,共期西方,並且鑿池廣種蓮華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葉,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稱為蓮漏。
遠公大師臨終預知時至,一生三見阿彌陀佛上品往生,八十三歲圓寂。
元公大師被後世弟子奉為淨土宗初祖,亦稱蓮宗初祖。我們從鳩摩羅什大師贈遠公大師的偈語中可知遠公造詣之深。
【一】羅什贈慧遠偈
既已舍染樂,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
遠公大師的詩文多散佚,就其存者與諸君共賞。
[魏晉] 慧遠
崇巖吐氣清,幽岫棲神跡。
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遊,逕然忘所適。
揮手撫雲門,靈關安足闢?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
[魏晉] 慧遠
超興非有本,理感興自生。
忽聞石門遊,奇唱發幽情。
褰裳思雲駕,望崖想曾城。
馳步乘長巖,不覺質自輕。
矯首登靈闕,眇若凌太清。
端坐運虛輪,轉彼玄中經。
神仙同物化,未若兩俱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