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泰安新泰市以「一帶十區百園千社萬戶」、鄉村振興先行示範和「兩通三順一美」三大工程為抓手,產業振興率先突破,五大振興一起起勢,加快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新泰市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持園區化引領、品牌化發展、融合化提升、系統化支撐,促進農業產業綠色發展、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全面做強富民興村產業。
全市通過實施現代農業三年提質增效行動,全力推進以柴汶河鄉村振興示範帶為軸心,蓮花山旅遊度假區等10個特色產業優勢區為翼展,1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萬個新型經營農戶組團發展的「一帶十區百園千社萬戶」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引進工商資本87億元,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18家,建成惠美「百合和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136家,實現了園區集中、產業連片。其中,2個園區獲評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6個園區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目錄。
為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新泰深入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先後引進「兩院」院士11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5人,選聘科技副職99名,選派568名骨幹充實基層,選聘142名大學生回村任職,全市2/3以上的村都有大學生幹部,引發了人才「上山下鄉」新熱潮。
「我們通過深化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實施農村『百村千名帶頭人』培育工程,每年培訓農民5000餘人次,形成了『高端科研出成果,中端人才傳火炬,本土應用見效益』的人才鏈條。」新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秀新介紹。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魂」。新泰市充分利用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資源,打造了萊蕪戰役陳毅指揮所紀念館、省勞模肖光元「綠水青山」黨性教育基地和毛澤東文獻博物館。積極鼓勵各村居(社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打造鄉村記憶館等文化活動場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86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居文化大院。
「我們依託遍布城鄉的文化陣地,每年開展各級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1000餘場次,受益群眾200餘萬人次。」談及文化振興,新泰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高會利說。
新農村就要「美美噠」。圍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泰市實施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全面落實「五化七改」。全市一半以上的村實現了「戶戶通」「巷巷通」,完成了生活汙水治理;通過實行鎮村垃圾統管統運,形成了「戶集、村收、市清運處理」體系,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村改廁建立起「管收用並重、責權利一致」的長效管護機制,提前一年通過山東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認定,被列為全國農村「廁所革命」十大典型案例之首。
鄉村振興蹄疾步穩,關鍵要靠黨組織這個「車頭」帶。新泰通過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分類培養」工程,成立「20村集團」、產業發展協會和「競技擂臺」,激勵村居同類對標、同類競賽、同類評優。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大力開展村集體經濟「跨五躍十」行動,全市837個行政村全部完成「跨五」,78%的村實現「躍十」,837個村全部完成村集體「三資」清理。近日,新泰上榜「2020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範縣市」榜單,位列68位。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林立剛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