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農場:讓年輕人回鄉

2020-12-14 華龍網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的主人張清來。

本報記者

頡亞珍攝

本報記者 頡亞珍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的主人張清來,是成立臺灣第一座觀光果園並將其轉型為第一個休閒農場的人,被譽為臺灣休閒農業的「教父」。聽他的談吐,以為是某大學的高材生,殊不料,他竟連小學也沒有畢業。

回憶起童年生活,張清來表示「實在是艱苦」。張清來出生於宜蘭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大進村,村裡沒有良田,只有遍布石頭的旱地,生活困苦。更不幸的是,小學五年級時,父親生病,無力供他繼續念書,張清來只能輟學當童工。為考上公務員擺脫貧窮,張清來17歲時開始發奮讀書,以把雙腳泡在冰水裡對抗勞頓與瞌睡的狠勁,苦讀8年,終於在24歲那年通過公務員金融特考,被分到臺北「考試院」銓敘部。然而,奉命行事和重複性工作很快讓個性強烈的張清來醒悟到:「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比較適合自己當老闆!」於是,上班第8天,他踏上了回鄉的路,開始思考農村年輕人的出路,開始自己的農業夢。

張清來認為,當時臺灣「農村面臨的困境是農民收入偏低,導致年輕人外流農村凋零,使得傳統農業沒落」,要振興農業,必須推進農業的觀光休閒化,通過服務提升價值,增加農民的收入,打造宜遊宜居的鄉村,吸引青年回鄉創業。

基於這樣的思考,張清來敢為人先,在村民的嘲笑聲中開始建設觀光果園。從買地到種樹再到開放經營,張清來花了整整10年的心力。1988年,臺灣第一座為遊客量身打造的觀光果園亮相,遊客蜂擁而至,媒體紛紛報導,口碑不脛而走。觀光果園一張門票12元,張清來第一年就淨賺20萬元。可是好景不長,不到3年,人潮便開始減退。嗅覺敏銳的張清來意識到「需要增加果園的遊憩價值」,他很快調整步伐,將觀光果園推向以生態為主、提供豐富活動並附帶精緻食宿的休閒農場。1995年,香格裡拉休閒農場開幕,第一年淨利潤是觀光果園的兩倍,目前的營業額更是超過2000萬元。

張清來介紹,宜蘭縣40萬人口,一年的農業產值(農產品)是100億臺幣(約合20億元人民幣),而宜蘭休閒農業一年的產值已超過100億臺幣。隨著休閒農業蓬勃發展,近幾年,回鄉人潮在臺灣一波波出現,其中很多是年輕人。「休閒農業滿足了年輕人回鄉的三要素:一是農業能夠賺錢,二是有學習成長的空間,三是可以接觸社會。」張清來說。

張清來的小兒子,本在一物理研究所上班,所裡推薦他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博士。但張清來認為,之後的出路無非是在美國上班或回臺灣當老師,前者身在異國孤單一人,後者不太適合兒子,「我就把他叫回來了,現在為農場跑島外業務」。放棄美國博士當農民?看到我們臉上的疑惑,張清來笑道:「如果是傳統農業,我不敢叫他,也叫不回來。我的大兒子也在農場,管行政。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香格裡拉農場有一堆火,從點燃起,30多年了,時刻有人注意,一直不曾熄滅——「一堆火就意味著一群人。」張清來說。

相關焦點

  • 張清來是怎麼讓「香格裡拉農場」做成了臺灣休閒農場的「鼻祖」
    張清來被稱為「臺灣休閒農業第一人」,熟識的同行喜歡叫他「阿來伯」,他的香格裡拉農場也被冠以臺灣休閒農場的「鼻祖」。香格裡拉農場然而十幾天之後,在鄉鄰錯愕的目光中,好不容易跳出農門的年輕人又回到了貧瘠的村子,他把金飯碗砸了,原因是「受不了官僚體制裡惟命是從的氛圍」,他要自己當老闆。
  • 【香格裡拉農場】張清來是怎樣成了臺灣休閒農場的「鼻祖」的?
    張清來囑咐媒體團,希望帶大陸農民到他的農場來考察張清來被稱為「臺灣休閒農業第一人」,熟識的同行喜歡叫他「阿來伯」,他的香格裡拉農場也被冠以臺灣休閒農場的「鼻祖」。香格裡拉農場然而十幾天之後,在鄉鄰錯愕的目光中,好不容易跳出農門的年輕人又回到了貧瘠的村子,他把金飯碗砸了,原因是「受不了官僚體制裡惟命是從的氛圍」,他要自己當老闆。
  • 宜蘭香格裡拉農場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以此為鄰,佔地55公頃。海拔250公尺,四面環山,景致十分清麗。年平均25度的氣溫不僅沒有讓人感到畏寒,反而終年都有適合歡樂的氣候。農場原來只栽種果樹,後來逐步增設農產品展售區、鄉土餐飲區、品茗區、住宿度假區、農業體驗區及森林遊樂區等,而成為一個兼具採果、休閒、度假、生態等多功能的旅遊地。
  • 案例 臺灣農場鼻祖——香格裡拉休閒農場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曾是臺灣第一個觀光果園,也是臺灣第一座休閒農場,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如今規模龐大,農業項目非常豐富,山坡遍植果樹、建有百餘間住宿小木屋,並提供多達十餘項的體驗活動,農場實現了將文化、教育
  • 紐約三兄妹:香格裡拉農場的甜蜜夢想
    香格裡拉農場是一家社會企業,他們奉行「公平交易」的信條,以每一高質量產品高於市場收購價2-5元的價格從農民那裡收購雲南當地特產——高質量的咖啡豆、蜂蜜等,包裝以後投入市場,收入的20%通過雲南山地遺產基金會回饋給香格裡拉地區的農民,支持當地發展。沙莎畢業於紐約大學和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為了創辦香格裡拉農場,她辭去了奧美廣告公司高級設計總監職務。
  •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休閒農場的鼻祖!
    『亮眼辨景』臺灣休閒農業的發達,在業界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即使不能親眼所見,也是大家爭相追逐的參考對象,被譽為人間天堂的「香格裡拉」大家都並不陌生
  • 坐擁100畝農場!為何麗水95後大學生回鄉當農民
    在這幾十平米的房間裡,農場場主、90後小夥邱黎輝正努力實現著他「新時代農民」的夢想。2017年8月,邱黎輝離開學校,開始步入實習生涯。他沒有選擇色彩斑斕的城市裡實習,卻選擇逆向而行,回到家鄉成立家庭農場,打造鄉村農家院,他把這裡當成創業的樂土,一門心思發展鄉村特色經濟。近日,小編在金菊家庭農場見到邱黎輝時,他腳穿長筒雨鞋,一身泥濘。
  • 美國三兄妹的香格裡拉農場 ,讓你認識不一樣的人間天堂
    他通過文字把香格裡拉帶到了全世界人的面前,讓太陽和月亮停泊在世人心中。若干年後,另外三個西方年輕人放棄美國安逸的生活,也來到香格裡拉,並被這裡令人窒息的美麗吸引,於是他們在這裡留了下來,決定開始一番甜蜜的事業——通過蜂蜜和咖啡,讓全世界再一次認識香格裡拉。
  •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一座山、一個房子、房前種花、屋後種果,一匹白馬,兩條小狗、兩個孩子在放風箏,你看著孩子,而我看著你!
    1978年前,苦讀8年通過金融特考,上班八天重返回鄉路,開始自己的農業夢。1978—1988年,買地、種樹、開放經營,臺灣第一座觀光果園,單純門票收入。1991年,觀光果園轉型,以生態為主、提供豐富活動並附帶精緻食宿的休閒農場。面對土地限制等困境,推動地方法規。
  • 臺灣香格裡拉休閒農場項目案例剖析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山丘上。海拔250公尺,四面環山,景致十分清麗。年平均25度的氣溫。
  • 農業休閒綜合體研究(二):經典案例賞析 —— 臺灣香格裡拉休閒農場
    臺灣香格裡拉休閒農場 項目概況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大進村大進路1-1號梅花湖鄰近的山丘上。功能分區: 農產品展售區; 鄉土餐飲區; 品茗區; 住宿度假區; 農業體驗區及森林遊樂區; 香格裡拉農場是一個兼具採果
  •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歷程 童話農場處處皆故事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 近年,臺灣遊大熱,除了傳統的日月潭、阿里山等風景名勝區外,遊客更願意選擇遠離都市煩囂的休閒農場。飛牛牧場、綠世界、頭城農場、香格裡拉農場……一個個別有特色的休閒農場,以及那讓人神往的天然民宿。記者走訪發現,鄉土情懷、農民故事、特產加工,都是臺灣休閒農場的動人之處。
  • 香格裡拉教你如何做體驗式主題農場規劃布局
    臺灣香格裡拉休閒農場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山丘上,海拔250公尺,四面環山,景致十分清麗,年平均25度的氣溫,四季宜人
  • 臺灣香格裡拉休閒農場走起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山丘上。海拔250公尺,四面環山,景致十分清麗。年平均25度的氣溫。
  • 打造美麗鄉村 發展青創農場 鄉村振興,年輕人回來了
    打造美麗鄉村 發展青創農場 鄉村振興,年輕人回來了 2019-11-12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站在辦公室的窗口,朱仁斌說,他最想聽到的是樓下年輕人的聲音。 朱仁斌是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黨委書記。如今的魯家村,青山環繞,竹影搖曳。但直到朱仁斌回村上任的2011年,魯家村還是安吉「髒、亂、窮」的代表:村集體年收入不足兩萬元。全縣187個行政村衛生檢查,魯家村倒數第一。
  • 菜吧「青山不改,綠水長流」,27年,一群人打造全方位有機,一心回鄉
    武漢市區,也有自己的有機食品零售企業,開業了年輕人喜歡的不同風格蔬食餐廳(蔬食餐廳、茶吧、音樂餐廳等)。27年前一群瘋狂的年輕人,因為同一個信仰,走到了一起,從未走散。回鄉有機團隊(早期照片),當年,他們也都是企業高管、IT精英、大學畢業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結婚生子,子女們一起玩耍,上學讀書。
  • 逐夢農村,他回鄉做觀光農業,最終建成夢想中的農場
    2013年,他毅然辭職回家,牽頭組織成立了蓮花縣夢蓮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蓮花縣夢蓮生態養殖場,合稱夢蓮農場。他憧憬著夢蓮農場能實現美好的中國夢、蓮花夢!村裡的土地比較分散,在靠近山邊有一片早已荒廢多年的冬水田,他與父親決定利用這些荒地順著地勢挖建一排魚塘,周邊的荒地也可以利用來種植魚草,用這種純天然的方式餵養草魚。
  • 【巨變】那些回鄉創業的年輕人
    在外工作不如回鄉創業  人物:張國棟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人 29歲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後,他參加了大學生創業培訓,考慮到在外工作競爭激烈,張國棟4年前選擇回鄉創業。  創業主要做什麼?  剛開始學著幹快遞送貨,學做物流,做太原和離石之間的專線物流。  目前創業進展情況如何?  創業項目現在轉型為經營商超以及商超配送業務,以公司為中心,輻射周邊兩個縣市的商超配送。
  • 休閒農場,再次讓人與土地,回到最初的純真
    從二十四歲締造臺灣「採果旋風」、三十五歲創立臺灣第一家觀光果園、四十二歲轉型休閒農場,到現在,年過六十的他不僅成就出「香格裡拉」的一方天地,也憑藉著膽識、勇氣、遠見,以及對臺灣農民的疼惜,一路為傳統農業的轉型默默奉獻、出錢出力。  他一直遵循的座右銘,是:「願臺灣的農民過更好的日子。」
  • 「瀘州」瀘縣:鄉賢回鄉創業忙 清泉農場果飄香
    當時任兆雅鎮石龍村村支書的薛世蘭盛情邀請他回鄉時,肖學清毅然決定回到村裡,與薛世蘭聯合成立了瀘縣雅龍水稻專業合作社,承包土地50畝,全身心地投入家鄉丘陵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粗放的耕作方式會消耗大量人力、體力,完全靠的是吃苦精神。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家門口做一片現代農業示範地,讓大家跟著我一起賺錢。」肖學清一直將農業發展定位在現代化生態農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