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休閒農場的主人張清來。
本報記者
頡亞珍攝
本報記者 頡亞珍
香格裡拉休閒農場的主人張清來,是成立臺灣第一座觀光果園並將其轉型為第一個休閒農場的人,被譽為臺灣休閒農業的「教父」。聽他的談吐,以為是某大學的高材生,殊不料,他竟連小學也沒有畢業。
回憶起童年生活,張清來表示「實在是艱苦」。張清來出生於宜蘭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大進村,村裡沒有良田,只有遍布石頭的旱地,生活困苦。更不幸的是,小學五年級時,父親生病,無力供他繼續念書,張清來只能輟學當童工。為考上公務員擺脫貧窮,張清來17歲時開始發奮讀書,以把雙腳泡在冰水裡對抗勞頓與瞌睡的狠勁,苦讀8年,終於在24歲那年通過公務員金融特考,被分到臺北「考試院」銓敘部。然而,奉命行事和重複性工作很快讓個性強烈的張清來醒悟到:「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比較適合自己當老闆!」於是,上班第8天,他踏上了回鄉的路,開始思考農村年輕人的出路,開始自己的農業夢。
張清來認為,當時臺灣「農村面臨的困境是農民收入偏低,導致年輕人外流農村凋零,使得傳統農業沒落」,要振興農業,必須推進農業的觀光休閒化,通過服務提升價值,增加農民的收入,打造宜遊宜居的鄉村,吸引青年回鄉創業。
基於這樣的思考,張清來敢為人先,在村民的嘲笑聲中開始建設觀光果園。從買地到種樹再到開放經營,張清來花了整整10年的心力。1988年,臺灣第一座為遊客量身打造的觀光果園亮相,遊客蜂擁而至,媒體紛紛報導,口碑不脛而走。觀光果園一張門票12元,張清來第一年就淨賺20萬元。可是好景不長,不到3年,人潮便開始減退。嗅覺敏銳的張清來意識到「需要增加果園的遊憩價值」,他很快調整步伐,將觀光果園推向以生態為主、提供豐富活動並附帶精緻食宿的休閒農場。1995年,香格裡拉休閒農場開幕,第一年淨利潤是觀光果園的兩倍,目前的營業額更是超過2000萬元。
張清來介紹,宜蘭縣40萬人口,一年的農業產值(農產品)是100億臺幣(約合20億元人民幣),而宜蘭休閒農業一年的產值已超過100億臺幣。隨著休閒農業蓬勃發展,近幾年,回鄉人潮在臺灣一波波出現,其中很多是年輕人。「休閒農業滿足了年輕人回鄉的三要素:一是農業能夠賺錢,二是有學習成長的空間,三是可以接觸社會。」張清來說。
張清來的小兒子,本在一物理研究所上班,所裡推薦他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博士。但張清來認為,之後的出路無非是在美國上班或回臺灣當老師,前者身在異國孤單一人,後者不太適合兒子,「我就把他叫回來了,現在為農場跑島外業務」。放棄美國博士當農民?看到我們臉上的疑惑,張清來笑道:「如果是傳統農業,我不敢叫他,也叫不回來。我的大兒子也在農場,管行政。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香格裡拉農場有一堆火,從點燃起,30多年了,時刻有人注意,一直不曾熄滅——「一堆火就意味著一群人。」張清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