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12-19 搜狐網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兩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隱身人」也有質量

  據該獎評審委員會介紹,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紹了某種中微子從宇宙到達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的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途中,其特徵會出現兩種轉變。而麥克唐納同時證明了不同種類的太陽中微子在抵達地球途中會相互轉變種類。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它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楊氏理論」受挑戰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兩人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

  標準模型理論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論,隸屬量子場論的範疇,並與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兼容,是自牛頓經典物理學之後最接近「大一統」的一套自然哲學觀。

  「(梶田隆章和麥克唐納的)實驗揭示出經典模型理論第一個明顯的裂縫,」評審委員會說,「顯而易見的是,標準模型理論不可能成為描述宇宙基本構成物如何運作的一套完全理論。」

  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不斷探索中微子的奧秘。「發現它們最深處的秘密有望改變我們現階段對宇宙歷史、結構及其未來命運的認知。」評審委員會說。

  人物

  得知獲獎後,他給了妻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作為量子物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梶田隆章和麥克唐納的獲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兩人在接受採訪時,卻都直言拿諾獎是一個「驚喜」。

  「難以置信的驚喜」

  「直到現在,我都還覺得有點難以置信。」10月6日,在接受諾貝爾獎官方的採訪時,梶田隆章表示。他說接到獲獎電話時,自己正一個人呆在辦公室內,在查看電子郵箱,得知獲獎後的第一反應是「驚喜」,然後是「難以置信」。

  而在加拿大,因為時差的緣故,麥克唐納接到電話時是凌晨4點。「我給了妻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笑著說,當時她也被電話吵醒了。

  「說來有點奇怪,為了觀察太陽,我們不得不鑽到幾千米深的地底下(觀測中微子的實驗室都設在地底下)。這是你們無法想像的。」說到自己研究的中微子,他說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至於獎金,他說現在還沒考慮到如何使用,但他強調這個成就是整個研究團隊長期努力的結果。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好奇,地球和宇宙是如何運轉的?這種好奇最終讓我選擇投身物理學領域。」說到進入所熱愛的物理學領域的初衷,麥克唐納曾表示。

  多年「陪跑」終拿獎

  早在這次獲獎前,兩人都曾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2008年,美國《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雜誌預測,麥克唐納將與鈴木厚人分享當年的諾貝爾獎,後者與梶田隆章都是日本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的學生。2014年,該雜誌再次預測,梶田隆章有望與麥克唐納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預言在今年實現。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梶田隆章的博士生導師小柴昌俊,曾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小柴昌俊的博士導師朝永振一郎,是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在得諾獎後曾表示,在他的學生裡面,有兩個人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小柴昌俊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兩人,但一般認為其中必定包括梶田隆章。(宗和)

  數說

  24

  截至2015年10月6日,日本和加拿大都有24人獲得諾貝爾獎(包括2名獲獎時已加入美籍的日裔科學家)。

  11

  梶田隆章是第11位日本(包括日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物理學獎也成為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領域。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10/07/content_601385.htm?div=-1 report 2551 梶田隆章阿瑟·麥克唐納據新華社電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

相關焦點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其中,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居裡(著名的居裡夫人)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裡夫人後來因發現了鐳元素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因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由於1985年的「雷射啁啾脈衝放大」研究而摘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在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院長、英國物理學會會士程亞教授看來,如果2018年去世的霍金,等到了2019年公布的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那麼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很可能與彭羅斯分享這一殊榮。程亞告訴記者,從2017年宇宙中的引力波獲獎開始,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屬於天文,科學界預測今年諾獎不會再給天文學家。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6) 他剛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女兒是他的力量和靈感來源。中新社發 陳鋼 攝 發布時間:2011-10-05 09:08:28 【編輯:楊彥宇】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探索量子世界的裡程碑——解讀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法國科學家賽爾日·阿羅什在2012年10月9日,全世界肯定有很多物理學家在內心忐忑而又故作鎮定地等待一個來自瑞典的電話。在這一天,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揭曉。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早早地被博彩公司與媒體猜中不同,最終接到來自瑞典皇家科學院電話的兩位物理學家在得獎之前沒有被任何預測諾貝爾獎的機構看好——來自法蘭西學院的法國科學家賽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和來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與科羅拉多大學的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將分享201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天體物理又成贏家
    獲獎名單   【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18時4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一半授予Roger Penrose,獲獎原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三位物理學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   有意思的是,繼去年之後,天體物理又成為物理獎的贏家,超出了許多人預測。復旦大學教授施鬱介紹,物理學涵蓋了四大領域:宇宙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
  • 研究者摘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為何黑洞研究這門熱
    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稱,羅傑·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格茲則是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獎。
  • 聚焦2020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Michael Houghton 英國病毒學家,目前任職於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本報記者李晨陽 見習記者辛雨 劉如楠 田瑞穎採訪整理) 物理學獎 獲獎成果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 日教授因「新光」獲諾獎 日諾獎人數上升至22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現場屏幕顯示獲獎者照片,左為赤崎勇,中為天野浩,右為中村修二。 劉仲華攝【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於7日揭曉,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製造照明LED燈不可缺少的藍光LED被授予該獎。共同社稱,日本科學家再次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顯示了日本在物理學領域的實力。
  • 那些年的諾貝爾各獎項,花落誰家?
    保羅·勞特布爾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保羅·勞特布爾,美國科學家。他致力於核磁共振光譜學及其應用的研究。勞特布爾還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領域。1985年至今,他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共同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替代獎,這個獎項有什麼不同?
    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終獲獎者卻備受大家關注。 不少網友在為這些猜測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國家一位女律師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替代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跟真正的諾貝爾獎還是有區別的,那麼這個獎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湯川秀樹,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為什麼說日本很難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 這是第3562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陳言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2020年度諾獎分別於10月5日~7日發布了生理學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三個自然科學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畢業於哪個學校?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詹姆斯·皮布爾斯(獲獎原因:宇宙學相關研究)、米歇爾·馬約爾(獲獎原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迪迪埃·奎洛茲(獲獎原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1、詹姆斯·皮布爾斯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 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獎項,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被譽為「科學女皇的騎士」的數學卻沒被納入諾貝爾獎的評選範圍,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這篇文章,一起了解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
  • 2020 年十大黑洞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
    仿佛是為了證明今年是黑洞研究成果卓著的一年,科學領域的最高成就獎——諾貝爾獎,在今年 10 月份頒給了三名研究這些神秘宇宙天體的物理學家。他們分別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羅傑 · 彭羅斯——因 「發現廣義相對論預測了黑洞的形成」而獲得一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 UCLA 的安德裡亞 · 蓋茲和德國波恩大學與馬克斯 · 普朗克宇宙物理研究所的萊因哈德 · 根澤爾——因 「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而共同分享另一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蓋茲是迄今為止,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 生理學或醫學諾獎花落感受氧氣基本原理,授予3位美英科學家
    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塞門扎於2008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0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英德三位科學家共享約 763 萬人民幣獎金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名單周二(10月6日)揭曉,這一獎項由來自英國、德國及美國的科學家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在黑洞方面的研究。這三名科學家分別為英國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89歲)、德國的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68歲)及美國的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55歲)。 羅傑·彭羅斯,1931 年出生於英國的科爾切斯特,1957 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現為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正在研發新冠疫苗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正在研發新冠疫苗 2020-10-06 10:17:04作者:孔慶玲 責任編輯:孔慶玲   中新社多倫多10月5日電 (記者 餘瑞冬)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