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日本很難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2020-12-1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秦朔朋友圈 ,作者chenyan5931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國著名媒體人、財經觀察家秦朔牽頭創立的一個新媒體與專業服務品牌,包括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節目、音頻節目等。內容聚焦於經濟、金融和商業領域,關注重點為全球和中國財經商業熱點、企業家精神、創新與發明創造、商業文明探索等。

· 這是第3562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 陳言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2020年度諾獎分別於10月5日~7日發布了生理學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三個自然科學獎。

三個獎都與日本無緣。

在正式發布之前,很多日本媒體蠢蠢欲動,對三個自然科學獎中可能會獲獎的日本學者做了大量的猜測。雖然未能猜對,但能做猜測,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日本科研能力很強的表現。

筆者現在就住在中國科學院各個研究所聚集的中關村,每天散步就能在各個研究所穿行。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

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京都大學今年還為該校教授獲獎準備了媒體見面會,筆者的媒體朋友也在5日這天特意在京都大學等待發布物理學獎。結果當天沒有日本學者獲獎,他感覺相當沮喪。

2017~2019年,日本連續三年獲得諾獎,讓日本媒體對2020年日本科學家再度獲獎期待很大。但另一方面,進入10月後,閱讀日本的各種報導,感覺這裡對未來非常沒有底氣,感嘆科研能力下滑的文章也很多。

日本的科研能力真的下滑了嗎?

昭和:前人栽樹的自由時代

到2020年諾獎發布之前,日本共有25人獲獎,另外有3人出生在日本,但現在已經獲取了日本之外的國籍。25人中,物理獎9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醫學獎5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經濟學獎0人。

筆者查閱了2010年以後的獲獎情況,其中:

物理學獎獲得者為赤崎勇(1929年生)、天野浩(1960年生)、梶田隆章(1959年生);

化學獎獲得者為根岸英一(1935年生)、鈴木章(1930年生)、吉野彰(1948年生);

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為山中伸彌(1962年生)、大村智(1935年生)、大隅良典(1945年生)、本庶佑(1942年生)。

從獲獎者的出生年份看,他們的成果大都是在昭和(1926~1989年)時期,特別是1945年二戰以後形成的。梶田及山中的研究成果,則是在平成(1989~2019年)早期獲得的,那時還能延續昭和風骨。

1945年以後的昭和後半期,日本學界能夠具有獨特的研究能力,其成果也能為世界承認。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日本在1945年從法西斯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後,其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同時實現了科研的迅速進步,自由、獨立不僅僅在創立企業上表現出來,從事社會活動上也得到體現。在學術方面,學者按照自己對科學的理解,從事具有特色的研究,幾乎不追求經濟回報,一心在某一條崎嶇的小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

日本的諾獎獲得者大都沒有太多的論文,不是學會的負責人,更不是政府機關的顧問,物理學及化學也幾乎和日本企業沒有什麼利益關係。

看了2020年日本媒體對有可能獲得諾獎的日本學者所做的報導,發現:

生理學醫學方面,有東京大學中村祐輔名譽教授、生物現代研究所前田浩理事長、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松村保廣客座研究員和京都大學森和俊教授;

化學方面,是東京大學的兩人——卓越教授及藤田誠教授;

物理學方面,東京大學十倉好紀教授、東京大學古澤明教授、東京工業大學西森秀稔特任教授等在日本及國際學界獲獎呼聲甚高。

筆者在日本留學期間,多次去東京大學等日本的物性研究中心參觀,和相關學者有過非常多的交流。對物性、磁性等多少有些了解,知道那些基本上屬於上個世紀80年代比較流行的研究內容,日本至今在相關研究上依舊保持著某種熱情,雖說這些研究中有些和超導等有關聯,但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實驗及理論框架的構築,和企業的關聯不多。

昭和時代,日本一直保持了經濟上的持續發展。歐美國家在戰後的經濟發展隨著兩次石油衝擊的到來,在1974年前後基本進入了停滯狀態,但日本接著又向前發展了15年。

尤其是1970年以後,日本經濟已經有了豐厚的積累,大學不用依靠企業的捐贈,單憑國家的教育預算就能夠將科研推行下去,這讓日本在科研上保有了很多獨創研發。日本諾獎獲得者最後的成功,與這個時代的日本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平成:每年縮減1%教育經費

筆者在1989年去日本留學,讀完博士課程後,在日本從事教育工作,並度過了十幾年時間,過程中見證了日本教育從昭和的鼎盛走向平成式微的過程。

進入2020年10月後,日本的一些報導讓筆者特別感同身受。

首先是10月4日的日本國家電視臺NHK所作的關於博士課程人數不斷減少的報導。

從NHK發布的圖看,每100萬人中獲取博士學位的人,在2008年日本為131人,到了2017年反而下降到了119人。如果在10年時間裡,日本人口出現了增加,這有可能稀釋了博士人數,但實際上這期間日本人口數量在減少。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的數字看,2008年日本人口為1.2769億人,2017年1.2675億人,減少了94萬人(減少0.73%),但百萬人中的博士人數在比率上是縮減9.16%。

日本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有個調查,也反映了2008~2013年日本百萬人中博士學位擁有者的演變情況,看得出來是明顯出現了下滑,從比率上看,要遠比美、德、法、英、韓等國低,只是比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高一些。

從博士入學人數看,2008年以後不斷減少,每年為1.6萬人上下。其中2011年以後緩慢減少,留學生大致佔了15%左右,為2400人上下。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博士生,每年入學人數在1.3萬人上下,和1億日本人口比起來,這個數量確實不高。

為什麼全世界的博士比率都在上升,唯獨日本出現了下滑?這和日本教育支出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幾乎是最少的,是有關係的。

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04年以後,日本文部科學省每年減少1%的教育預算。日本的教育經費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只佔9.1%,沒有達到OECD平均數的12.9%。日本的一位曾經的教育界的同僚對筆者說,「(日本)政府大概準備花100年時間,讓教育預算歸零。」

筆者在日本上博士期間,博士2年級便開始在系裡任研究助手(助教),免全額學費,同時可以領到一份和系裡普通助教一樣的工資,算是博士生中非常幸運的人。同屆同學有幾十人,能免學費便已經很不錯了,大部分同學需要繳納高額的學費,生活也要靠家裡資助,或者外出打工。

回到國內,筆者雖不在大學工作,但到大學研究所一看,見中國的博士生幾乎都不用交學費,而且能從研究所領到一份不錯的生活費,平時在研究所或者大學的宿舍生活,衣食住不用擔心,可以拿全部精力去研究。感覺和日本的博士課程的學生有著很大的不同。日本博士人數常年沒有增加,應該和上博士經濟負擔太大有關。

筆者在當研究助手前,也在一家上市企業裡打工。那裡有數萬員工,但除了中央研究所有幾位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外,從未見過有博士學位的人在銷售或者生產一線工作。日本的博士是很少有去企業工作的,上博士課程的一個主要目標便是留校當老師,或者讓導師介紹到其他學校當老師。

上了博士便不能去企業工作,這讓日本的博士人數如同兩座大樓中種植的小樹,永遠也不能長大。

研究經費的不斷縮減,是平成時期日本教育的最大特點。昭和時代那種自由研究、理論探索在平成時代已經日漸減少。現在我回到日本的大學,感覺那些留在學校裡的曾經的同僚,每日埋頭於填寫遞交給文科省的各種報表,剩下一點時間去教書已經很不容易,科研做的真不是很多。

令和——學者變為「官員奴僕」的新時代

也還是10月,日本學界的最高組織「日本學術會議」在會員改選後,將105名候補者的名單提交給新成立的菅義偉內閣時,發現首相只任命了其中的99人,有6人原因不明地被刪除掉了。

筆者讀博士期間和導師多次去過學術會議總部,旁聽過相關的會議,知道這裡成立於1949年,成立的最大的目的是保持學術的獨立性(不再和軍國主義合作),在組織形式上採用自治方式。

日本有87萬人從事研究及大學教育工作,其中文理工各個專業的領軍人物能夠成為這裡的會員,學術會議共有會員210人。

從日本媒體報導的內容看,6名未被任命為會員的教授,或者是對自民黨修改和平憲法持異見,或者在衝繩美軍基地問題上的態度與現任內閣不同。對國家政策、執政黨方針稍有不同見解的人,如今已經不能被日本國家任命為學術會議的會員。日本國家有著很深的重走戰前老路的情懷。

在國家不斷縮減教育經費以後,現有大學不得不爭搶那點有限的科研基金,對國家(文科省)態度極為恭順,文科省的一個小官員足以讓大學教授、校長俯首聽命。而這樣的體制維持十幾、二十餘年後,才有了今天菅內閣直接幹涉學術會議會員人選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筆者把日本媒體看遍,感覺真正看到了菅內閣的跋扈、問題嚴重性的媒體並不在少數,但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最有影響的報紙《日本經濟新聞》要麼不報,報的話也是儘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麼下去的話,2019年開始的令和,也許將變為日本學者、教授聽命於文科省官員,做「內閣奴僕」的一個新時代了。

一旦失去了獨立的研究精神,沒有了經濟成長帶來的在學術上的資助,日本的研發又會怎樣?不論是看日本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是拿日本與其他國家做比較,日本學者的論文總量在不斷減少,質量開始持續下滑。

1981~1983年,日本的論文數量與德、英不相上下,中國更是無法與之比較,但到了2014~2016年,總人口量是韓國2倍的日本,已經和韓國基本一樣。相關曲線在2004年日本開始縮減教育經費時開始出現變化,在所有國家的論文數量都在增加的時候,只有日本出現了不斷減少的態勢。

看論文的影響力,日本產的論文也在2004年前後開始發生轉變,從平緩的維持現狀,開始不再受關注,與中國、美國拉開差距。

為了能更多更高質量地出論文,文科省採用了「選擇與集中」策略,對重點大學重點科研項目集中分配資金。看似合理的對策,卻讓日本的科研能力更加低落。文科省的官員不是科研專家,他們來決定科研方向,最終失敗率要大大超過成功率,讓令和以後的日本愈發失去了在研發、技術革新上獲得成果的可能。

如果沒有新冠疫情,筆者可能會在日本採訪數家企業,詢問他們那裡出獲獎者的可能性。去年10月,筆者就採訪過一家企業,詢問該企業今後員工獲獎可能性時,該企業董事級的高管,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昭和和平成時代已經過去了。」

昭和時代在經歷了法西斯主義對日本也對亞洲主要國家的摧殘後,站在對戰爭的反省上,日本社會有著極為尊重獨立與自由的風氣,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平成初年。

進入21世紀以後,日本不僅在經濟上相當失落,在科研上也已經漸漸地進入到了式微階段,文科省官員的文牘主義、政治家的跋扈,讓這個國家的學者、教授變成了奴隸,已經很難出大家,表面上諾獎獲得者頻出,但實際上昭和及平成的美好歷史已經完全翻了過去。

今後如果有日本自然科學的學者獲得了諾獎,那該是昭和的一線殘光,或者平成的一點迴光返照。今天日本的科研真的到了該重啟獨立、自由精神,徹底變革舊體制的時期了。

作者:日本(企業)研究所執行院長。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原標題:《為什麼說日本很難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聚焦2020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而且,Alter、Houghton、Rice 3位科學家都曾獲得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他們這次捧得諾貝爾獎,我們一點都不意外,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繼明:科學界一致認為,C肝方面的研究成果肯定會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因為隨著特效抗C肝病毒藥物索磷布韋的上市,慢性C肝很快成為了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
  •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兩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 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
    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獎項,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被譽為「科學女皇的騎士」的數學卻沒被納入諾貝爾獎的評選範圍,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這篇文章,一起了解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
  • 十九年裡19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做好了這四點,完成科學變現
    20年前日本提出了一個「50年30個諾獎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吃瓜群眾的好一頓嘲笑!這種嘲笑是有理由的,因為從2000年往前數一百年,日本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獲得了9個諾獎!但是截止今年,日本自提出諾獎計劃後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19個諾獎,由於2020年的諾獎還沒有出來,所以不算今年,日本連續十九年每年都獲得了諾獎!這相當於狠狠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 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替代獎,這個獎項有什麼不同?
    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終獲獎者卻備受大家關注。 不少網友在為這些猜測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國家一位女律師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替代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跟真正的諾貝爾獎還是有區別的,那麼這個獎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吉野彰,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他是日本第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截至今年為止,日本共有8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看來很喜歡京都大學。現在日本有15名諾貝爾獲獎者,都是與京都大學有關聯。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6) 他剛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女兒是他的力量和靈感來源。中新社發 陳鋼 攝 發布時間:2011-10-05 09:08:28 【編輯:楊彥宇】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波爾馬特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斯諾登獲頒瑞典人權獎 有「諾貝爾替代獎」之稱
    斯諾登獲頒瑞典人權獎 有「諾貝爾替代獎」之稱 2014-12-02 10:27: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查雲帆     當地時間12月1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前美國安全員斯諾登通過網絡領取了有「諾貝爾替代獎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在此次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他也曾獲獎無數,被稱之為「重新定義了未來之人」!為什麼說日本創造了諾貝爾獎的驚人紀錄,而不是美國?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截止2019年今日為止,美國人共獲得了277枚諾貝爾獎,但是在美國獲諾獎的人裡,移民就佔據了半壁江山。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5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8人。
  • 國家自然科學獎再空缺 12年以來已7次無人問鼎
    晨報訊(記者 韓娜)日前,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象徵中國科研領域原始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今年再一次出現空缺。根據記者統計,該獎項自2000年以來12年中已有7次無人問鼎。如果該評審結果獲國務院批准通過,這將是第8次空缺。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在此之前,從1949開始的38年裡,日本拿了5個諾獎自然科學獎。因此這個看上去有點不現實的計劃,不僅遭到了日本國內學者的非議,而且還受到了諾貝爾基金會和授獎委員會的質疑。諾貝爾基金會專任理事曾公開談到:「關於50年獲30個諾貝爾獎計劃,我認為很容易招致誤解。為了增加研究預算的目標,我們可以理解。
  • 諾貝爾為什麼沒有數學獎?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愛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薛瑩這幾天是諾貝爾頒獎季,隨著一個個獎項被頒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浮出水面——諾獎為什麼沒有數學獎?畢竟,因為在接受採訪時說了自己「看了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就是這「諾貝爾數學獎」六個字,成功將靳東的知識分子人設挑下馬,被網友群嘲。因為諾貝爾壓根就沒有設立數學獎。為什麼呢?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蓋茲在現場電話連線時說:「科學對人類至關重要,我非常熱衷於教導年青一代提問和思考的能力,這對世界至關重要。」她表示,促使她進入該研究領域的,「首先是懷疑與興奮等綜合因素,我們仍然不知道黑洞中有什麼,這是令人著迷的一部分,這將有助於推動我們去了解新世界」。
  •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文壇的最高殿堂?別再無知了,這些獎才是
    不知道是怎樣開始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諾貝爾文學獎被無限神話,甚至開始流行調侃村上春樹不能獲得諾文學獎的梗。其實村上春樹先生已經獲得了很多獎項,文學地位早已得到認可,說村上春樹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是其一生遺憾,只不過是我們的無知所產生的一廂情願罷了。
  • 外媒:斯諾登獲"諾貝爾替代獎" 令瑞典官方尷尬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斯諾登(資料圖)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9月25日發表題為《斯諾登獲得瑞典「諾貝爾替代獎」》的文章稱,2014年瑞典「正確生活方式獎」的榮譽獎授給斯諾登是為了表彰他「表現出勇氣和智慧,揭露了空前的侵犯基本民主程序和憲法人權的大規模國家監控計劃」。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 首提「稟賦效應」:人們一旦擁有了某物,再放棄它就很難了 塞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先發給被試者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反過來,先發給被試者一塊巧克力,再用茶杯去交換巧克力,結果發現人們也不願意放棄巧克力。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再獲美費城「自由勳章」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0月22日報導稱,年僅17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優素福•扎伊在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後 ,日前又獲得2014年美國費城第26屆「自由勳章」。此獎表彰她在艱難逆境中的勇氣毅力、並為被剝奪基本人權自由的人而大聲疾呼的精神。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了這位美國女詩人?
    說它情理之外,是因為在2016年,美國詩人鮑勃·迪倫就拿了一次諾貝爾文學獎,諾獎歷史上,很少有在五年之內頒給同國作家的例子。說她情理之中,是因為有幾個關鍵信息,她都可以匹配。為什麼強調這一點?是因為自2017年開始,諾獎已經連續三年頒給了歐洲作家,他們分別是石黑一雄、託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再頒給歐洲作家的話,諾貝爾文學獎就是用結果打破自己「促進性別平衡和地域平衡」的承諾。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這三位新晉諾獎得主擁有怎樣的科研生涯? 為什麼他們的貢獻如此關鍵? 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兩個學術機構——卡羅琳斯卡學院與瑞典皇家科學院內的諾貝爾委員,會選擇最新諾獎得主的工作,進入到了最後關鍵階段。他們要緊鑼密鼓地準備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新一個年度的諾獎得主。在今年諾獎公布之前,我去了一趟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唐曉武教授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