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2020-12-26 人民網國際

「過去30年,經濟學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最重要的革命,理察·塞勒就是這場革命的中心人物。」曾經準確預測到金融危機爆發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如此評價道。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

評委會表示,之所以將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塞勒,是看重其將心理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讓經濟學「更人性化」,承認其「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後果,展示人腦思維特點如何系統性地影響決策和市場結果」。

在塞勒看來,「經濟主體是人」,而人並非嚴格按照理性作出決策,外界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與此相呼應且頗為有趣的是,在被問及想要如何使用這筆約合85萬英鎊的諾獎獎金時,72歲的塞勒調侃道,為了與他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要「怎麼不理性怎麼來!」

「非主流」:喜愛研究反常現象、批判理性行為

1945年,理察·塞勒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並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時兼職於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

但殊不知,隱藏在這份學術氣息濃厚、中規中矩簡歷背後的,是塞勒一顆叛逆又不安分的心,因為他希望能探索人類不合乎經濟理性假定的各種行為。

塞勒喜歡收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反常現象。比如,他邀請朋友到家中吃飯,端出一大碗腰果讓大家餐前先墊墊肚子。5分鐘之內,大家就吃了大半碗,再吃下去的話就會影響吃飯時的食慾。於是,塞勒拿走了那碗腰果,藏在廚房裡,每個人都很高興他這樣做。拿走腰果,朋友就沒有多吃的選擇了,可是對經濟人而言,選擇越多越好。於是塞勒在同事的幫助下對晚宴中腰果插曲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人由兩種心理控制,一種希望獲得立即滿足,另一種理智地權衡現在與未來。

再比如,李先生的妻子給他買了一件很貴的羊絨衫當作聖誕禮物。李先生之前在店裡看到過這件羊絨衫,但覺得它的價錢太高,買下來的話實在太奢侈了。但是當妻子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他時,他卻很高興。

塞勒曾想將這些收集到的反常例子以「人們做的蠢事」為題寫一篇學術論文。

他還認為,一些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假設存在著缺陷:個人在所有經濟現象分析中均被假設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時會儘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但是,現實中的個人往往依靠直覺來解決問題,就算人們謹遵各種假設,也會經常犯錯誤。個體之間千差萬別,不可能用一個假設束縛住所有個體。畢竟,人們還會選擇無私地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來進行慈善捐贈。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個非完全理性的個體。

然而,行為經濟學曾不為主流所容,塞勒也長期被視為「學術叛徒」。1980年,他完成第一篇學術論文《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被六七種重要期刊拒之門外,並且審稿人意見一般都是些尖刻的評論。如今,這篇文章卻在2014年成為相關領域中被引用居首的經濟學論文。

30多年過去,行為經濟學從小眾「歪理」,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典範,曾經被認為「離經叛道」的塞勒如今已經是美國經濟委員會主席。

首提「稟賦效應」:人們一旦擁有了某物,再放棄它就很難了

塞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先發給被試者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反過來,先發給被試者一塊巧克力,再用茶杯去交換巧克力,結果發現人們也不願意放棄巧克力。被試是隨機抽取的,按理說不應該存在著系統性的偏好偏差,為什麼在前一次中,他們會鍾愛茶杯,而在後一次實驗中他們卻鍾愛巧克力呢?

原因就在於「稟賦效應」的存在,這一概念由塞勒首次提出。他在自己所著的《「錯誤」的行為》一書中解釋道:「用經濟學家的行話說,你擁有的東西屬於你的一部分稟賦;與你即將擁有的那些東西相比,你更看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中國人所謂「敝帚自珍」,也是這個道理。

不過,「稟賦效應」的提出對於傳統經濟學的挑戰是很大的。例如,它直接挑戰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根據科斯定理,當交易成本為零的時候,初始產權的劃分並不會影響物品的最終配置狀態,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交換來讓物品配置到對其評價最高的那個人手裡。但是如果「稟賦效應」是存在的,那麼初始產權的配置就顯得極其關鍵了。

有分析稱,人們擁有的像汽車、住房、股票等等,也存在這種「稟賦效應」,準備出售的已有物品與自己緊密關聯,是自我的一部分,定價必然高。當中小投資者買進某隻股票後,即使價格已很高,也常常不願意賣出,結果捂得時間過長,有可能坐了「電梯」,回到買價附近甚至跌破買價。

跨界多面手:對股市有一套,還參演了奧斯卡獲獎電影

除了在學術界的成就,塞勒還擅長於在市場上將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用於實踐。

1993年,塞勒和另一名教授拉塞爾·福勒基於行為金融學理論,創建了名為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的基金公司,專注美國小企業股,其「贏道」就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買賣造成的股價偏差。正如公司網站上的標語所說,投資者都會犯錯,塞勒基金公司的目的就是找出這些錯誤。據分析,它的選股有一個原則,就是選擇因金融行為偏差而被明顯低估的個股,但需要有堅實的基本面作為支撐。通俗來講,塞勒的基金,就是愛買冷門的,被市場拋棄的,但又有價值的股票。截至2016年以前的15年,塞勒的行為價值基金實現年均10%的增長。

不僅如此,該公司旗下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隻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UBVLX)也表現優異,從1998年12月28日成立的時候開始計算,到今年9月底,回報率達到驚人的832.44%,而同期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漲幅為306.84%。根據公司網站數據,該基金近10年累計收益率有159.93%,而同期伯克希爾·哈撒韋漲幅為131.93%。

更令人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塞勒還跨界參演過奧斯卡電影。「滿頭銀髮的塞勒形象挺棒。」曾有美國媒體這樣報導,認為他是一個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學者刻板印象的人。

在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中,塞勒客串出演了一位經濟學家,和賽琳娜·戈麥斯去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們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

近日,芝加哥大學為塞勒舉辦的獲獎慶功會上,在被問到這一段短暫的「好萊塢生涯」時,塞勒頗為幽默地表示有點失望,因為自己的精彩演出沒有被諾獎頒獎者在成就介紹中提到,但諾獎是他錯失奧斯卡獎的一個補償。

最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經濟學獎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其獎金出自瑞典央行的捐款,而非諾貝爾的遺產,也就是說,這是一項與諾貝爾基金會有關的「非諾貝爾獎」獎項。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關人員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做的貢獻。其中,有24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授予了一位經濟學家,17次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經濟學家,有6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位經濟學家共同分享。

從1969年開始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共有78人獲得此項殊榮,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7歲。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經濟學家是挪威人弗裡希(Ragnar Frisch)和荷蘭人揚·廷貝亨(Jan?Tinbergen)。迄今為止,只有一位女性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即2009年獲獎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記者 牛綺思)

(責編:朱欣(實習生)、常紅)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兩位美國教授獲獎
    摘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公布!】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是William D Nordhaus和Paul M Romer。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2名經濟學家 近10年得主一覽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戶截圖  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但這一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高達約67歲。美國經濟學家赫維克茲是經濟學獎年紀最大的獲獎者,獲獎時年齡為90歲。  此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僅有兩名女性。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獎
    剛剛,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獲獎,與此同時他也獨享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獎金。理察·塞勒是行為金融學奠基者之一,行為金融領域著名學者。
  • 改進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形式 兩美國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兩位來自美國,且同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諾貝爾經濟學獎今揭曉,這些研究成果你聽說過嗎?
    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截圖。  「最年輕」諾獎,有著年紀最大的獲獎者  與其他獎項比起來,經濟學獎是諾貝爾獎中的「小老弟」——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設立「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簡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比其他獎項的設立和頒發足足晚了半個多世紀。
  • 這兩位分享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都做了些什麼?
    截至2019年,共計84人摘得經濟學獎的「桂冠」。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67歲,最年長的得主是裡奧尼德·赫維茨,2007年獲獎時已達90歲高齡。爭議:不是經濟學家也能獲經濟學獎?多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屢屢顛覆「傳統」,有的吸睛無數,也有的飽受爭議。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為什麼是這兩位美國經濟學家?
    導語:昨日公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這兩位經濟學家到底在拍賣理論方面有什麼建樹?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昨日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51年84人,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本篇為上篇,將系統介紹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設計市場的經濟學家——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如拍賣槌落定般鏗鏘有力,史丹福大學教授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和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師徒二人共享此譽,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當代經濟學獎昨在深頒獎四位經濟學家各獲百萬獎金
    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創辦的當代經濟學獎,5日晚在深圳舉行頒獎儀式。第三屆獲獎者王江和熊偉、第四屆獲獎者林毅夫、魏尚進獲頒金質獎章及證書。「當代經濟學獎」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設立並組織評選。第三屆當代經濟學獎得主為麻省理工大學金融學教授王江、普林斯頓大學金融學教授熊偉,主要獎勵他們在金融學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王江的重要貢獻集中在將市場摩擦引入新經典金融學理論,形成新的資產定價的理論框架;熊偉的重要貢獻集中在研究市場摩擦與投資者行為偏差,如何導致金融市場中的不完備與低效率。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兩得主均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外媒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日上午11時45分,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英裔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和芬蘭經濟學家本特•霍姆斯特羅姆榮獲該獎項,以表彰他們對契約理論做出的貢獻。
  • 「釣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會上當丨專訪
    避免被「釣愚」的方式之一,是了解那些想要賣你東西的人的動機。我們想挑戰這一看法,向人們展示自由市場經濟不僅有好的一面,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人們還有一種傳統觀念:「消費者可以自由思考、自由選擇。」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市場的欺騙和操縱隨處可見,我們將這種手段稱為「釣愚」。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釣愚」發展到了極致。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書將拍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經濟學家解決日益複雜的資源配置問題提供了重要性的新視角和新工具。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 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原標題: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來源: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據《賽普勒斯郵報》6月16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裡·薩克斯在6月12日接受塞通社採訪時,讚揚賽普勒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 盤點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1969-2019)
    來源:新浪美股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14日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
  • 梁小民平新喬做客網易解讀諾貝爾經濟學獎
    網易財經:首先請梁老師宣布一下,能不能給我們說一下今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是哪兩位經濟學家?從這個角度來講,每一個經濟學問題不光是純粹的經濟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和政治結合在一起的。另外在威廉姆森的前幾任已經有好幾個人得過獎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傳統在威廉姆森以前至少有三個經濟學家拿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威廉姆森的貢獻在什麼地方?
  • 龐中英專欄|從「發展」和「治理」的角度看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瑞典銀行獎,獎勵經濟科學各門(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設立於1968年,1969年首次頒發。挪威經濟學家弗裡希(Ragnar Anton Kittil Frisch)和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Jan Tinbergen)是該獎首屆得主。
  • 諾獎得主Lars Peter Hansen訪問浙大
    6月20日下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Lars Peter Hansen教授作客浙大啟真海外名師大講堂,向浙大師生介紹他致力於研究的不確定性及其對於宏觀經濟風險的長期影響。        宏觀經濟學家Lars Peter Hansen 1952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尚佩恩,1978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81年起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任教,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金融協會資深會員、計量經濟學學會會長、美國科學院院士。
  • 「直播預告」諾獎得主+林毅夫|經濟學視角下的美國傷痛與中國醫改
    為美國社會敲響這一警鐘的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和公共事務名譽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安妮·凱斯(Anne Case),及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和國際事務名譽教授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
  • 芝加哥大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療養...
    由此可見這所大學的開放包容度不是一般的大,喜歡這樣氛圍的同學可以考慮來這裡讀書哦~ 03 芝加哥大學:芝城黑人區博士孵化基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療養院 因為位置上靠近黑人區,所以這裡被稱作「芝城黑人區博士孵化基地」,又因為學校培養了很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