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2020-12-19 澎湃新聞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

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

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

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價格的發現》

保羅·米爾格羅姆 著

這是一本由成功的複雜拍賣設計者撰寫的具有開創性的實用經濟著作,也是當代經濟學對市場價格機制的前沿探索。

在本書中,作者引入了一種被稱為「背包問題」的研究方法,並探討了他在設計激勵性拍賣設計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的理論思考。本書將拍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經濟學家解決日益複雜的資源配置問題提供了重要性的新視角和新工具。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

《好的經濟學》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 著

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世界將迎來再一次的經濟危機嗎?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貧窮的本質》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 著

為什麼他們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為什麼窮人逃不出「貧窮陷阱」?

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美國怎麼了》

安格斯·迪頓&安妮·凱斯 著

作者研究發現,在25~40歲年齡段的美國白人中,大約一半的死亡要歸咎於自殺、酒精性肝病和藥物過量使用;在40歲左右的白人中,這些原因導致的死亡約佔1/3;在50歲出頭的白人中,這一比例則為20%左右。

這三大原因而導致的死亡,被他們稱為「絕望的死亡」。

是什麼樣的絕望,才會導致這樣的死亡?究竟是經濟上的、社會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因素?

背後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逃離不平等》

安格斯·迪頓 著

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故事,也是一個造就不平等、不平等又促成平等,不斷循環往復的故事。

《逃離不平等》這本書關注人類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複雜關聯。發展導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卻時常有益發展,比如它會為後進者指明發展方向,或者刺激後進者去迎頭趕上。但不平等也時常會阻礙發展,因為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地位,會破壞追趕者的發展道路。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

《敘事經濟學》

羅伯特·希勒 著

如今,通過口述、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傳播的流行敘事,無論是關於經濟信心或恐慌、房地產繁榮與蕭條,還是關於網紅、比特幣、健康養生,也無論流行的是真相還是謠言,都在影響人們的決策,乃至改變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走向。

《敘事經濟學》就從全新視角告訴你流行敘事會如何影響經濟和社會生活的。

《非理性繁榮與金融危機》

羅伯特·希勒 著

從行為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剖析了房地產行業是如何泡沫化,進而引發市場崩潰的。

希勒認為非理性繁榮是導致次貸危機的根源,是歷史上反覆出現的金融危機的癥結。

而我們該如何預防下一次危機,顯得尤為重要。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

《思考快與慢》

丹尼爾·卡內曼 著

在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創新之旅。

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

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約翰·蘇爾斯頓

《共同的生命線》

約翰·蘇爾斯頓 著

20世紀末令人矚目的非凡成就——人類組測序,到底可以為人類的未來帶來什麼?是終結癌症、愛滋病等可怕的希望,還是巨大的商業利益?

當有競爭者提出挑戰,並將這個科學的訴求變成一場「競賽」時,人類將何去何從?

人類組是我們不可割讓的遺產,它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生命線。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

《變革中國》

羅納德·哈裡·科斯 著

從來沒有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此系統地闡述中國幾十年驚心動魄的變革。

《變革中國》堪稱是關於中國經濟的一部史詩級著作,全面、客觀、深刻地描述了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歷程。

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薩繆爾森傳》

羅傑·巴克豪斯 著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創立了新古典綜合學派。

現代經濟學奠基人薩繆爾森傳記,對很多人而言,閱讀一本關於保羅·薩繆爾森的傳記,不需要任何理由。

02.諾獎得主力薦著作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 推薦

《投資的怪圈》

賈森·茨威格 著

聰明人為何也難免愚蠢?

為什麼說記憶由金錢鑄造的?

負面消息的代價是什麼?

墨菲定律與投資有著怎樣的關係?

……

作為對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領悟極深的人(另一人為巴菲特),作者基於神經學、經濟學和心理學交叉領域——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力圖讓我們理解投資行為背後的驅動因素究竟是什麼,如何才能做到正確投資,減少損失?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米爾頓·弗裡德曼 推薦

《反常識經濟學》

史蒂夫·蘭茲伯格 著

學習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受經濟學家的欺騙。本書推翻我們常見的思維錯誤,培養經濟學思維,洞悉事件動機與本質,過更聰明的生活。

本書有助於我們逃出認知囚籠,以經濟學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後的世界,打破慣性思維,解決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經濟學原理》作者格裡高利·曼昆、《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等推薦。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 推薦

《智慧資本》

託馬斯·卡裡爾 著

通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了解那些改變世界的經濟學思維。一本書讀懂那些改變世界的經濟學思想和經濟思想史。

簡明扼要而又不失批判性地梳理了那些改變世界的經濟學思想,從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獨特的視角描述了經濟學的歷史與現狀。

簡要描述每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背景,有利於從個人層面與歷史層面研究他們的思想。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綜合報導 2017-08-16 21:42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開幕 44位諾獎得主齊聚上海
    第二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布置就緒(記者祝越/攝) 為期三天半的論壇,將聚焦人類社會未來發展、展望世界科技突破方向,頂級智慧和「最強大腦」將同臺交流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諾獎剛宣布,大家首先關注到的自然是獲獎原因,這是科學最高榮譽首次頒向黑洞研究,而且在霍金教授仙逝兩年之後,頒給了他的科研好友彭羅斯教授。實際上,1931年出生的羅傑·彭羅斯教授,比霍金年長11歲。在諾獎之前,羅傑·彭羅斯教授還跟霍金教授有過多次同臺獲獎的經歷,比如倫敦皇家天文學會艾丁頓獎、沃爾夫物理學獎,二人也有合著:《時空的本質》。但是,羅傑·彭羅斯教授可不是一個名字離不開「霍金」的人,除了物理學,他在數學、科學哲學等領域都頗有建樹。而且西洋棋也下得很好——準確地說,他們全家都下得很好。
  • 日本年均一個諾獎!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
    又是一年諾獎季。近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揭曉,表彰各位獲獎者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雷射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的貢獻。隨著獎項的揭曉,一個話題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年均一個諾獎!
  • 諾獎得主告訴你,掌握這10條黃金法則,諾貝爾獎離你更近!
    Roberts也建議,不要將諾貝爾獎作為職業生涯的目標,而應「專注於你可以做的最好的科學」。運氣好得獎還需要一些運氣。Richard J. Roberts介紹,「一項對諾獎得主非正式的調查很快將證實,成就他們偉大發現的因素中,運氣佔很大一部分」。
  • 2006諾獎北京論壇到 諾貝爾獎得主今為心血管病把脈(組圖)
    在為期三天的論壇期間,7位諾獎得主和2名頂尖的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將在北京探討生命的奧秘和健康的真諦。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發病率最高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今天下午2點,榮獲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路易斯J·伊格納羅博士將在人民大會堂把脈如何預防和逆轉心血管疾病。
  • 諾獎得主賽珍珠《大地》三部曲再版
    她是「最能讓西方了解中國的作家」 她的作品是再現百年前中國農民關於土地的信念史 諾獎得主賽珍珠《大地》三部曲再版 你知道嗎?還有一位諾獎作家的獲獎作品,寫的也是中國人與土地的關係,那就是美國作家賽珍珠和她的作品《大地》。  2019年11月,由聯合讀創出品的賽珍珠《大地·三部曲》(《大地》《兒子們》《分家》)全新未刪節版與中國讀者見面。此次譯本由中國社科院著名學者王逢振、師從學者朱光潛的著名翻譯家韓邦凱等人傾力獻譯。
  • 媒體揭秘諾獎晚宴:參加需3000元 莫言跳交際舞
    為了諾獎頒獎典禮這個莊重的時刻,諾獎基金會的會場布置可謂獨具匠心,除了引人注目的授獎詞和獲獎演說,頒獎典禮背後的故事和細節也值得品味,記者一一揭秘此次隆重典禮的現場盛況。8日,諾獎音樂會在這裡舉行時,小廣場上的集市還如期舉行,人頭攢動。而到了10日上午,音樂廳廣場為了迎接頒獎典禮已經重新打掃一新,並圍起了警戒線,警戒線內除了一字排開的諾獎得主的專座寶馬車,再無其他雜物。  瑞典時間下午4時,音樂廳廣場已經是人群蜂擁,不時有不怕遊客的灰色鴿子來廣場和音樂廳前的女神鵰塑上棲息。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 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 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 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
  •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原標題:諾獎實驗室 深圳大集結   如果給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製作一張活動地圖,深圳實驗室集群會是一個新熱點。深圳商報記者近日從深圳市科創委獲悉,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這意味著11位諾貝爾科學獎或圖靈獎得主每年至少在深圳工作一個月。
  • 屠呦呦獲諾獎 媒體盤點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諾獎情結
    10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諾獎。微信公共號「政事兒」(gcxxjgzh)梳理發現,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習近平等領導人都同樣關注諾獎,或接見諾獎獲得者、或閱讀諾獎作品等。以下為文章原文:10月5日起,媒體及社交網絡因為一個中國老人的名字而沸騰:屠呦呦。
  • 直擊諾獎頒獎現場:「農民」莫言登上世界文壇最高殿堂
    直擊諾獎頒獎現場:「農民」莫言登上世界文壇最高殿堂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2012年12月11日00:49 今晚,莫言將迎來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榮耀——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過諾獎獎金和證書。除了國王之外,王后西爾維亞,王儲維多利亞公主,丹尼爾王子等都將隨國王一起出席典禮。 頒獎儀式在瑞典王室樂曲「國王之歌」的歌聲中拉開帷幕,莫言身穿燕尾服,與其他獲獎者一起,在穿著整齊的瑞典女大學生帶領下,登上領獎臺就座。
  • 愛因斯坦、薛丁格、克裡克……18位諾獎得主的經典文章,都在這本書...
    為了銘記那些科學史上最閃耀的瞬間、向那些真正改變了世界的人致敬, 《環球科學》推出的 《科學美國人》諾獎得主經典文集 正式發貨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名詞解釋】塞勒還曾客串出演獲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邀諾獎得主為中學生講座
    原標題: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邀諾獎得主為中學生講座   9月11日上午,應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邀請,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厄溫·內爾,世界知名科學教育活動中心XLAB實驗室創辦者和負責人、厄溫·內爾教授夫人伊娃·瑪利亞內爾訪問上海市青浦區,在青浦高級中學進行講座,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 諾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新書《衣櫃》上架
    央廣網上海9月7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易肖奇)近日,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小說集《衣櫃》。諾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新書《衣櫃》上架(央廣網發 浙江文藝出版社供圖)作為波蘭家喻戶曉的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因大膽且極具獨創性的寫作風格而備受讚譽;她曾獲得尼刻獎、布克國際獎等多項重量級文學大獎,擁有「最具代表性的歐洲小說家之一」的美譽。
  • 培養諾獎得主需要哪些要素——訪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長浜口...
    新華社東京11月23日電 專訪:培養諾獎得主需要哪些要素——訪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長浜口道成  新華社記者華義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事長浜口道成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近些年獲得了不少諾貝爾獎,獲獎的背後有著不少要素,這跟科學家們堅定的科學精神、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