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2019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獎項已經揭曉。
今年一共有13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時也有千千萬萬的被提名者落選。
許多人在關注諾貝爾得主的時候,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或許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得主有發言權。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Richard J. Roberts前幾年曾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期刊上發表了題為「Ten Simple Rules to Win a Nobel Prize」(《獲得諾貝爾獎的十條黃金法則》)的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擁有經得起考驗的成就
我們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諾貝爾獎是學界的巔峰獎項,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是名副其實、承擔得起如此大的榮譽的人。
所以想要獲得諾貝爾獎,就必須在學界具有很大的成就,這是得諾獎最重要的條件。
另外,這種成就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諾貝爾獎組委會都比較「保守」,不太喜歡最前沿的成就,而是一般會把獎項頒發給成果通過十年、二十年考驗的人。
比如愛因斯坦是1921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理由是獎勵他在提出光電效應定律上做的貢獻。實際上,這個定律,早在16年前(190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來了。
事實上,還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成果提出幾十年後才得諾貝爾獎。
所以Richard J. Roberts也建議,不要將諾貝爾獎作為職業生涯的目標,而應「專注於你可以做的最好的科學」。
運氣好
得獎還需要一些運氣。Richard J. Roberts介紹,「一項對諾獎得主非正式的調查很快將證實,成就他們偉大發現的因素中,運氣佔很大一部分」。
他建議大家在「運氣最好的時候,設計和執行你覺得最棒的實驗」,並寫道:「如果你足夠幸運遇到這樣戲劇性的變化,那麼有一天,可能會被諾獎選中」。
偶爾失誤
開玩笑?失誤怎麼會和得諾貝爾獎有關係!雖然不太好理解,但失誤和有「大發現」並不矛盾。
我們在了解眾多科學家科研過程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科學家的成果得於一次偶然的失誤。
比如我們之前介紹過的田中耕一,他就是因弄錯試劑而意外發明使生物大分子完整分離方法。而在此之前,這是個世界性難題。
偶爾的失誤會讓人另闢蹊徑,從反面驗證實驗,Richard J. Roberts的文章中也說:「如果夠幸運的話,就可能因此(失誤)碰上一個足夠讓你獲獎的大驚喜。」
與人合作,但人數不要超過2個
分析一下歷史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規律:很多諾貝爾獎並不是一個得主,而是被2~3個人同時分享。
就拿201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來說,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 Gregg. L. Semenza3人共同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Akira Yoshino3人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可以看得出來,學界喜歡合作,因為合作是有「大發現」的重要因素,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思廣益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不過Richard J. Roberts提醒大家,合作者最好不要超過2個人,因為一個諾貝爾獎最多只同時頒發給3個人。
選個好專業
好的專業能提高獲得諾貝爾獎的概率。
諾貝爾獎類別中,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都與生物有關,而且近些年大家發現,化學獎的獎項一般都頒發給了生物學家,以至於很多人調侃,諾貝爾化學獎越來越像生物學獎。
Richard J. Roberts還解釋道:「生物學是迷人的,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微乎其微。相較於其它學科,生物學獲得「大發現」的概率會增加」。
有個出色的家人
從諾貝爾得主的關係分析可以看到,歷史上有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夫妻、父子。
居裡夫婦、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卡爾·科裡和妻子格蒂·科裡都是諾獎夫妻檔。
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尼爾斯·玻爾和兒子阿格·玻爾、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和兒子喬治·湯姆遜是諾獎父子檔。
Richard J. Roberts還列舉了很多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夫妻檔和父子檔。
不過,挑選家人這件事是沒辦法強求的,相比之下,下面這一條法則的可操作性可能要更高一些。
在曾得過諾獎的實驗室工作
在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室工作也是一個提高獲諾貝爾獎概率的好辦法。
有一些有名的實驗室出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在這樣的實驗室,跟著有可能得諾貝爾獎的導師工作,得獎的概率也會更高。
Richard J. Roberts介紹了劍橋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實驗室,「那裡已經有不少於9名成員獲得了諾貝爾獎,涉及的領域包含了化學、物理和醫學」。
在可能得諾獎的實驗室工作
同理,有的實驗室已經有了很多具有很大成就科學家,他們本身就是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
如果能在這樣的實驗室,在可能獲得諾獎的導師手下工作,那麼,你和導師分享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不過,Richard J. Roberts也說,「跟對導師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那種能幫助你成功,並願意與你分享榮譽的人」。
儘量不要得罪其他科學家
這一點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你得罪的人,很有可能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成員。
有諾貝爾獎授獎權的機構大多是瑞典的,如瑞典學院、瑞典卡羅琳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可見和瑞典科學家搞好關係的重要性。
另外,諾貝爾和平獎的授獎機構是挪威國會,想得和平獎的需要和挪威人搞好關係。
Richard J. Roberts在文章中說,「有很多諾獎得主遲了很多年才拿到屬於他們的獎,原因就是他得罪錯誤的人」,不過他也說,「這條規則應該好遵守,因為瑞典人非常地友好」。
不要讓生活全圍繞著獲諾獎
Richard J. Roberts分享說,許多科學家堅信自己會得諾貝爾獎,並為此做了很多的想像和準備,比如給已經得諾貝爾獎的得主寄自己的論文,而這,會讓諾獎得主們反感,反而不能獲得評諾獎提名。
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現場,屠呦呦奶奶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雖然Richard J. Roberts分享了很多獲諾貝爾獎的黃金法則,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最有用的其實還是第一條。
Richard J. Roberts自己也說,「只有第一條是值得參考的,其他的可能有幫助,也可能只是逗趣而已」。
想得獎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很大的成就,有了成就之後,其他的一切只需要交給時間和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