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告訴你,掌握這10條黃金法則,諾貝爾獎離你更近!

2020-12-12 北京科學中心

就在剛剛,2019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獎項已經揭曉。

今年一共有13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時也有千千萬萬的被提名者落選。

許多人在關注諾貝爾得主的時候,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或許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得主有發言權。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Richard J. Roberts前幾年曾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期刊上發表了題為「Ten Simple Rules to Win a Nobel Prize」(《獲得諾貝爾獎的十條黃金法則》)的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Richard J. Roberts

擁有經得起考驗的成就

我們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諾貝爾獎是學界的巔峰獎項,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是名副其實、承擔得起如此大的榮譽的人。

所以想要獲得諾貝爾獎,就必須在學界具有很大的成就,這是得諾獎最重要的條件。

另外,這種成就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諾貝爾獎組委會都比較「保守」,不太喜歡最前沿的成就,而是一般會把獎項頒發給成果通過十年、二十年考驗的人。

比如愛因斯坦是1921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理由是獎勵他在提出光電效應定律上做的貢獻。實際上,這個定律,早在16年前(190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來了。

事實上,還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成果提出幾十年後才得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

所以Richard J. Roberts也建議,不要將諾貝爾獎作為職業生涯的目標,而應「專注於你可以做的最好的科學」

運氣好

得獎還需要一些運氣。Richard J. Roberts介紹,「一項對諾獎得主非正式的調查很快將證實,成就他們偉大發現的因素中,運氣佔很大一部分」。

他建議大家在「運氣最好的時候,設計和執行你覺得最棒的實驗」,並寫道:「如果你足夠幸運遇到這樣戲劇性的變化,那麼有一天,可能會被諾獎選中」。

偶爾失誤

開玩笑?失誤怎麼會和得諾貝爾獎有關係!雖然不太好理解,但失誤和有「大發現」並不矛盾。

我們在了解眾多科學家科研過程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科學家的成果得於一次偶然的失誤。

比如我們之前介紹過的田中耕一,他就是因弄錯試劑而意外發明使生物大分子完整分離方法。而在此之前,這是個世界性難題。

偶爾的失誤會讓人另闢蹊徑,從反面驗證實驗,Richard J. Roberts的文章中也說:「如果夠幸運的話,就可能因此(失誤)碰上一個足夠讓你獲獎的大驚喜。」

與人合作,但人數不要超過2個

分析一下歷史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規律:很多諾貝爾獎並不是一個得主,而是被2~3個人同時分享。

就拿201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來說,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 Gregg. L. Semenza3人共同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Akira Yoshino3人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

請點擊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是

可以看得出來,學界喜歡合作,因為合作是有「大發現」的重要因素,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思廣益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不過Richard J. Roberts提醒大家,合作者最好不要超過2個人,因為一個諾貝爾獎最多只同時頒發給3個人。

選個好專業

好的專業能提高獲得諾貝爾獎的概率。

諾貝爾獎類別中,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都與生物有關,而且近些年大家發現,化學獎的獎項一般都頒發給了生物學家,以至於很多人調侃,諾貝爾化學獎越來越像生物學獎。

Richard J. Roberts還解釋道:「生物學是迷人的,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微乎其微。相較於其它學科,生物學獲得「大發現」的概率會增加」。

有個出色的家人

從諾貝爾得主的關係分析可以看到,歷史上有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夫妻、父子。

居裡夫婦、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卡爾·科裡和妻子格蒂·科裡都是諾獎夫妻檔。

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尼爾斯·玻爾和兒子阿格·玻爾、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和兒子喬治·湯姆遜是諾獎父子檔。

亨利·布拉格(右)和兒子勞倫斯·布拉格

Richard J. Roberts還列舉了很多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夫妻檔和父子檔。

不過,挑選家人這件事是沒辦法強求的,相比之下,下面這一條法則的可操作性可能要更高一些。

在曾得過諾獎的實驗室工作

在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室工作也是一個提高獲諾貝爾獎概率的好辦法。

有一些有名的實驗室出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在這樣的實驗室,跟著有可能得諾貝爾獎的導師工作,得獎的概率也會更高。

Richard J. Roberts介紹了劍橋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實驗室,「那裡已經有不少於9名成員獲得了諾貝爾獎,涉及的領域包含了化學、物理和醫學」。

劍橋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的分子

在可能得諾獎的實驗室工作

同理,有的實驗室已經有了很多具有很大成就科學家,他們本身就是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

如果能在這樣的實驗室,在可能獲得諾獎的導師手下工作,那麼,你和導師分享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不過,Richard J. Roberts也說,「跟對導師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那種能幫助你成功,並願意與你分享榮譽的人」。

儘量不要得罪其他科學家

這一點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你得罪的人,很有可能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成員。

有諾貝爾獎授獎權的機構大多是瑞典的,如瑞典學院、瑞典卡羅琳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可見和瑞典科學家搞好關係的重要性。

瑞典皇家科學院

另外,諾貝爾和平獎的授獎機構是挪威國會,想得和平獎的需要和挪威人搞好關係。

Richard J. Roberts在文章中說,「有很多諾獎得主遲了很多年才拿到屬於他們的獎,原因就是他得罪錯誤的人」,不過他也說,「這條規則應該好遵守,因為瑞典人非常地友好」。

不要讓生活全圍繞著獲諾獎

Richard J. Roberts分享說,許多科學家堅信自己會得諾貝爾獎,並為此做了很多的想像和準備,比如給已經得諾貝爾獎的得主寄自己的論文,而這,會讓諾獎得主們反感,反而不能獲得評諾獎提名。

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現場,屠呦呦奶奶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雖然Richard J. Roberts分享了很多獲諾貝爾獎的黃金法則,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最有用的其實還是第一條

Richard J. Roberts自己也說,「只有第一條是值得參考的,其他的可能有幫助,也可能只是逗趣而已」。

想得獎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很大的成就,有了成就之後,其他的一切只需要交給時間和運氣~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2006諾獎北京論壇到 諾貝爾獎得主今為心血管病把脈(組圖)
    在為期三天的論壇期間,7位諾獎得主和2名頂尖的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將在北京探討生命的奧秘和健康的真諦。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發病率最高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今天下午2點,榮獲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路易斯J·伊格納羅博士將在人民大會堂把脈如何預防和逆轉心血管疾病。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那個第一個拒絕諾獎的男人,他有何底氣
    不過今天便說點有趣的,歷史上最奇葩的諾獎得主。說是奇葩,乃是因為,這一位諾獎得主拒不接受諾獎的獎勵,甚至是有些瞧不起諾貝爾獎。這位便是法國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薩特。他說,他拒不接受任何官方的獎勵,對諾貝爾獎不屑一顧。諾貝爾獎委員會非常的尷尬,這是歷史上第一個拒絕了諾貝爾獎的人。甚至自此之後,諾獎為了避免尷尬,甚至改變了諾獎的規則。任何人,想要獲得諾獎,都必須有人舉薦,並且確認本人有這個意願。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  成  長  錄  得獎者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從 1901 年到 2017 年期間,所有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 59.6 歲,從出成果到獲獎平均要等三十年以上。這也就意味著,諾獎得主在獲獎的時候普遍已經年齡偏大,許多人退出科研和創作一線多年。老年人常有被年輕人和新技術甩開的無力感,越是高知的人,到老往往越敏感於別人說自己「老糊塗」。
  • 諾貝爾獎的高級晚宴能吃飽嗎?請拿起你手中的漢堡
    如果你有和諾獎獲得者一樣逆天的智商和超凡的毅力的話,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一下。 或者,如果你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家人或好友,也可以參加晚宴,因為每年諾貝爾獎得主可以邀請十幾位私人客人。原本可邀請的客人人數不限,但據華爾街日報報導,1999年,生物/醫學獎獲得者布洛貝爾帶來了49位客人,遠遠超出了晚宴的承載能力,此後,「攜帶好友數」被控制在20位以內。
  • 打工人,你為什麼貧窮?諾獎得主用15年的研究告訴你4個真相!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爾·杜弗洛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為我們揭曉了答案:1、貧窮是因為你出身太差,沒有一個好爹媽為了寫作這本《貧窮的本質》,作者曾深入非洲、印度、南美等多個地區展開了15年的社會學調研,他們驚奇地發現:父母貧窮是導致孩子一生貧困的關鍵要素
  •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9月11日,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達·約納特在四川大學作講座。楊樹攝(視覺四川)     在四川大學□本報記者李寰  作為海科會的重頭戲之一,對話權威——四川大學專場,迎來了諾獎得主以色列女科學家阿達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 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以瑞典文學院漢學家馬悅然為首的諾獎評委相當看好沈從文,甚至有美國作家為沈從文專門寫了傳記。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馬悅然透露了當年諾貝爾獎的內幕,沈從文與諾獎已經很近,近到了他和諾獎的淵源可能與老舍相似。只是他的命裡和老舌、巴金一樣。
  • 現代科學發展史上前所未聞 134位諾獎得主力挺轉基因
    「百餘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合籤名支持轉基因作物」事件又有了新進展。  截至7月4日,在「挺轉」請願網站(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上公開署名支持轉基因技術應用於農業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由兩年前的108人上升至134人。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2020諾貝爾獎即將揭曉,來看看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都是誰?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將在規模較小的奧斯陸大學禮堂舉行,現場觀眾人數也將減少。聲明還稱,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名單即將於10月5日至12日宣布,新聞發布會屆時將通過諾貝爾獎各媒體平臺官方帳號播出。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爾斯·海肯斯滕當天接受瑞典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的獲獎者將在瑞典駐相關國家的大使館或其從事研究的大學被授予諾貝爾獎章和證書。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 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共有383人獲獎,比歐盟國家加起來還多
    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絕對是這一問題的完美答案,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重要獎項,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很多人終生奮鬥的目標了,而科研經費全球第一的美國,自然也就是這一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了。目前這個國家的諾獎得主究竟有多少呢?從wiki收錄的2018年數據中來看,這個國家一共有383人獲獎,這是什麼概念呢?
  • 與諾貝爾獎得主做校友,細數狂攬諾貝爾獎的德國名校
    而且更理性地從孩子專業、個性、特長、興趣等方面去選擇留學的國家,近年赴德國等歐洲國家移民留學的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和諾獎得主做校友是種什麼體驗截止到2019年,德國僅8000萬的人口已經獲得了共計108個諾貝爾獎,位居世界第三。在德國,這意味著,幾乎每所精英大學,都有幾位到數十位的諾貝爾獎得主校友,能到這樣的高等學府深造,可謂是與有榮焉。其濃厚的學術氛圍,更是讓人趨之若鶩。
  •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綜合報導 2017-08-16 21:42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首先,各大學的文學獎及和平獎獲得者均為個位數,相對較少;這和這兩大獎項主要依靠個人稟賦和努力,與學術團體關係相對較小有關;而且文學獎和和平獎一般一次只頒發給一個獲獎者,獲獎人數本身就比其他獎項要少。而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獎更依賴學術傳承和合作,因此前十名大學的相關獎項得主數量較多,接下來的分析將主要關注這四大類偏學術的獎項。
  • 培養諾獎得主需要哪些要素——訪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長浜口...
    新華社東京11月23日電 專訪:培養諾獎得主需要哪些要素——訪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長浜口道成  新華社記者華義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事長浜口道成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近些年獲得了不少諾貝爾獎,獲獎的背後有著不少要素,這跟科學家們堅定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