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的背後,「星」光璀璨。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就在這個月新鮮出爐的兩位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哈維 阿爾特和安德烈亞 蓋茲,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阿爾特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學青年,喜歡讀詩寫詩。他發現了「非甲非B肝炎病毒(即C肝病毒)」,但始終無法將其分離,於是賦詩祈禱。得知麥可 霍頓發現了分離C肝病毒的方法,阿爾特再次賦詩,感嘆自己可能與諾貝爾獎無緣了。2013年,他還發表了自傳——《未選擇的路,以及我是如何愛上肝臟的》。
哈維 阿爾特
美國天文物理學家蓋茲因發現一個400多萬倍於太陽質量的黑洞,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物理學獎120年歷史上第四位女科學家。年輕的時候,她想成為第一個登月行走的女太空人。1995年,她也寫了一本書——《你可以成為一名女天文學家》。就在這一年,她來到位於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工作,提出了一個看似離譜的想法:修改近紅外照相機軟體,來觀測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此後25年,她對3000多個星體進行了觀測研究,最終發現了人馬座A*。
安德烈亞 蓋茲
【沒看懂《信條》?科學顧問來了】
看過熱映的科幻電影《信條》了嗎?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 索恩,正是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他同時還是《星際穿越》的製片人兼編劇。他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引力波峰會。
1984年,索恩與其他人合作創建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計劃,運用雷射幹涉的方法測量引力波引起的微弱時空擾動。這個匯集數十個國家、上千名科研人員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於2015年成功地捕捉到了13億光年之外的引力波——這一信號來自兩個黑洞之間的激烈碰撞,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還記得那張像個甜甜圈的黑洞照片嗎?這張照片成為了2019年科學界最耀眼的明星,被稱為「黑洞探索史上的裡程碑」。拍攝首張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負責人謝普德 多爾曼,因此獲得了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他也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引力波峰會。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組和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天文臺發布首張黑洞照片 海沙爾攝
「黑洞是宇宙中最大的怪物。 」在多爾曼看來,黑洞是真正的毀滅引擎,任何一種光都不能脫離出來。它也是重生引擎,能夠重新分配物質和能量。「這種矛盾感可能就是人類與生俱來對黑洞的天然嚮往。」
【矽谷為什麼成為矽谷】
圖靈獎素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兩位圖靈獎得主約翰 軒尼詩和姚期智將會和大家分享什麼前沿動態呢?
被譽為「矽谷教父」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軒尼詩曾是史丹福大學的第十任校長,在他任職的10年間,史丹福大學誕生了許多學生創業俱樂部,超過八千項的學校專利被授權給企業,為學校獲得了13億美元專利費。2018年,他出任谷歌公司全球董事長。
在軒尼詩看來,矽谷之所以成為矽谷,得益於幾個要素:一是創新,創新的來源主要來自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其他大學。二是人才,矽谷吸引著世界各地最優秀的人才。三是風險資本等支持因素,即使是一家小公司也可以得到融資。四是對失敗的容忍度。
圖靈獎自1966年設立以來,有超過70位計算機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僅有一位華人——姚期智。姚期智是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格拉肖。受到妻子的影響,他後來轉投計算機領域。
姚期智在清華大學先後創辦「姚班」「智班」「清華量子信息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以推動多元化的信息科學研究和教學,發展量子計算,推進人工智慧的創新理論及交叉學科應用,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疫情之下,這兩位諾獎得主已到達上海】
由於疫情的原因,絕大多數頂尖科學家無法來到上海,只能在線上參加活動。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 科恩伯格和副主席麥可 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各種困難,早已到達上海,他們將在線下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科恩伯格在2006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時59歲,但他一直覺得自己最好的研究是在20歲到30歲時,「年輕時的工作更具有創造性。不論今後我如何努力,也比不上年輕時的原創性。」
羅傑 科恩伯格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孟雨涵攝
科恩伯格的父親阿瑟 科恩伯格在195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們是諾獎歷史上第6對父子,科恩伯格小時候就很痴迷於呆在父親的實驗室。有趣的是,他一直都很喜歡音樂、文學和政治學,因此大學本科時他選擇的專業是英國文學,但他考慮到科學對人類和社會進步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後來還是從事了科學研究工作。
萊維特是2013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獲獎理由是為複雜的化學系統發展了多尺度模型,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其實是計算生物學。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他一直在做建模研究,預測疫情的走向。在萊維特看來,像新冠疫情這樣的問題,不是某一特定領域的科學所能解決的,而需要科學界的通力合作。在本屆論壇的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他將評估全球疫情趨勢。
麥可 萊維特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20歲出頭的時候,萊維特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就刊登在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他是唯一作者。萊維特認為,年輕人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只有年輕人成長起來,才能推動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全球變暖、能源危機,當然也包括眼下的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