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沒看懂《信條》?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2020-12-12 騰訊網

數字的背後,「星」光璀璨。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就在這個月新鮮出爐的兩位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哈維 阿爾特和安德烈亞 蓋茲,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阿爾特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學青年,喜歡讀詩寫詩。他發現了「非甲非B肝炎病毒(即C肝病毒)」,但始終無法將其分離,於是賦詩祈禱。得知麥可 霍頓發現了分離C肝病毒的方法,阿爾特再次賦詩,感嘆自己可能與諾貝爾獎無緣了。2013年,他還發表了自傳——《未選擇的路,以及我是如何愛上肝臟的》。

哈維 阿爾特

美國天文物理學家蓋茲因發現一個400多萬倍於太陽質量的黑洞,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物理學獎120年歷史上第四位女科學家。年輕的時候,她想成為第一個登月行走的女太空人。1995年,她也寫了一本書——《你可以成為一名女天文學家》。就在這一年,她來到位於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工作,提出了一個看似離譜的想法:修改近紅外照相機軟體,來觀測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此後25年,她對3000多個星體進行了觀測研究,最終發現了人馬座A*。

安德烈亞 蓋茲

【沒看懂《信條》?科學顧問來了】

看過熱映的科幻電影《信條》了嗎?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 索恩,正是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他同時還是《星際穿越》的製片人兼編劇。他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引力波峰會。

1984年,索恩與其他人合作創建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計劃,運用雷射幹涉的方法測量引力波引起的微弱時空擾動。這個匯集數十個國家、上千名科研人員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於2015年成功地捕捉到了13億光年之外的引力波——這一信號來自兩個黑洞之間的激烈碰撞,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還記得那張像個甜甜圈的黑洞照片嗎?這張照片成為了2019年科學界最耀眼的明星,被稱為「黑洞探索史上的裡程碑」。拍攝首張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負責人謝普德 多爾曼,因此獲得了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他也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引力波峰會。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組和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天文臺發布首張黑洞照片 海沙爾攝

「黑洞是宇宙中最大的怪物。 」在多爾曼看來,黑洞是真正的毀滅引擎,任何一種光都不能脫離出來。它也是重生引擎,能夠重新分配物質和能量。「這種矛盾感可能就是人類與生俱來對黑洞的天然嚮往。」

【矽谷為什麼成為矽谷】

圖靈獎素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兩位圖靈獎得主約翰 軒尼詩和姚期智將會和大家分享什麼前沿動態呢?

被譽為「矽谷教父」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軒尼詩曾是史丹福大學的第十任校長,在他任職的10年間,史丹福大學誕生了許多學生創業俱樂部,超過八千項的學校專利被授權給企業,為學校獲得了13億美元專利費。2018年,他出任谷歌公司全球董事長。

在軒尼詩看來,矽谷之所以成為矽谷,得益於幾個要素:一是創新,創新的來源主要來自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其他大學。二是人才,矽谷吸引著世界各地最優秀的人才。三是風險資本等支持因素,即使是一家小公司也可以得到融資。四是對失敗的容忍度。

圖靈獎自1966年設立以來,有超過70位計算機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僅有一位華人——姚期智。姚期智是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格拉肖。受到妻子的影響,他後來轉投計算機領域。

姚期智在清華大學先後創辦「姚班」「智班」「清華量子信息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以推動多元化的信息科學研究和教學,發展量子計算,推進人工智慧的創新理論及交叉學科應用,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疫情之下,這兩位諾獎得主已到達上海】

由於疫情的原因,絕大多數頂尖科學家無法來到上海,只能在線上參加活動。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 科恩伯格和副主席麥可 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各種困難,早已到達上海,他們將在線下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科恩伯格在2006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時59歲,但他一直覺得自己最好的研究是在20歲到30歲時,「年輕時的工作更具有創造性。不論今後我如何努力,也比不上年輕時的原創性。」

羅傑 科恩伯格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孟雨涵攝

科恩伯格的父親阿瑟 科恩伯格在195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們是諾獎歷史上第6對父子,科恩伯格小時候就很痴迷於呆在父親的實驗室。有趣的是,他一直都很喜歡音樂、文學和政治學,因此大學本科時他選擇的專業是英國文學,但他考慮到科學對人類和社會進步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後來還是從事了科學研究工作。

萊維特是2013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獲獎理由是為複雜的化學系統發展了多尺度模型,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其實是計算生物學。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他一直在做建模研究,預測疫情的走向。在萊維特看來,像新冠疫情這樣的問題,不是某一特定領域的科學所能解決的,而需要科學界的通力合作。在本屆論壇的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他將評估全球疫情趨勢。

麥可 萊維特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20歲出頭的時候,萊維特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就刊登在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他是唯一作者。萊維特認為,年輕人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只有年輕人成長起來,才能推動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全球變暖、能源危機,當然也包括眼下的新冠疫情。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由此,諾獎得主與青年學者的林道聚會成為一年一度的傳統。如今,61年過去,到過林道的諾獎得主有430人,青年學者人數2.5萬。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約翰·蘇爾斯頓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她是迄今諾貝爾獎得主中的第54位女性,也是第4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獲獎理由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獎金份額為1/4。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  其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當時他已97歲。面對這份「遲來的」榮耀,古迪納夫表示:「活到97歲,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綜合報導 2017-08-16 21:42
  • 2006諾獎北京論壇到 諾貝爾獎得主今為心血管病把脈(組圖)
    在為期三天的論壇期間,7位諾獎得主和2名頂尖的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將在北京探討生命的奧秘和健康的真諦。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發病率最高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今天下午2點,榮獲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路易斯J·伊格納羅博士將在人民大會堂把脈如何預防和逆轉心血管疾病。
  • 諾獎得主克萊齊奧:寫作像是旅行 閱讀跟著感覺
    諾獎得主克萊齊奧:寫作像是旅行 閱讀跟著感覺 2008年10月14日 12:53 來源:東方早報 發表評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上周揭曉之後,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 諾獎得主助力來寧為近視患者「尋光明」
    為獲得緩解近視的「科學密碼」,13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特穆特·米歇爾(Hartmut Michel)教授應邀來到江蘇南京,參訪江蘇夏至極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眼科領域生物學發展深度交流。據了解,米歇爾教授是與該公司深度合作的第5位諾獎得主。德國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在神經、內分泌、遺傳等方面在眼科的作用有著獨到的學術見解。
  • 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邀諾獎得主為中學生講座
    原標題: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邀諾獎得主為中學生講座   9月11日上午,應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邀請,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厄溫·內爾,世界知名科學教育活動中心XLAB實驗室創辦者和負責人、厄溫·內爾教授夫人伊娃·瑪利亞內爾訪問上海市青浦區,在青浦高級中學進行講座,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 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原標題: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來源: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據《賽普勒斯郵報》6月16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裡·薩克斯在6月12日接受塞通社採訪時,讚揚賽普勒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諾獎剛宣布,大家首先關注到的自然是獲獎原因,這是科學最高榮譽首次頒向黑洞研究,而且在霍金教授仙逝兩年之後,頒給了他的科研好友彭羅斯教授。實際上,1931年出生的羅傑·彭羅斯教授,比霍金年長11歲。比如在人工智慧領域,他早就發表過看法,不看好模仿人類大腦來打造AI的思路,因為計算機是理性算法和邏輯實現的產物,但人類大腦——即便是理性的那部分,也不完全是算法的。甚至羅傑·彭羅斯教授對計算機的觀點,還被「AI之父」馬文·明斯基批判過:羅傑·彭羅斯試圖在一章接一章地表明,人類的思想不能建立在任何已知的科學原理之上。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名詞解釋】諾貝爾官網資料中舉的一個例子是,某位消費者發現她想買的手錶在另一家商店便宜100瑞士克朗。如果這隻手錶售價1000克朗,她會選擇去價錢便宜的商店購買;如果手錶售價10000克朗則不會,即使同樣能省下100克朗。行為經濟學對此給出的解釋是,消費者更關注省下的錢在總花銷中的佔比,而非實際省下的錢。【生平】●1945年,塞勒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
  • 諾獎得主告訴你,掌握這10條黃金法則,諾貝爾獎離你更近!
    Roberts介紹,「一項對諾獎得主非正式的調查很快將證實,成就他們偉大發現的因素中,運氣佔很大一部分」。他建議大家在「運氣最好的時候,設計和執行你覺得最棒的實驗」,並寫道:「如果你足夠幸運遇到這樣戲劇性的變化,那麼有一天,可能會被諾獎選中」。偶爾失誤開玩笑?
  • 俠客島:六位諾獎得主同臺談中國 都講了什麼?
    今年,光美國前財長就來了三位,一眾國際組織和大公司掌門人也扎堆出現。讀新聞系時學到一句道理,「Names Make News」,起碼在這個維度上,論壇嘉賓讓人幾乎無從下手。這次聽會,索性來了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主題。一天六位諾獎得主,在只容得下數十人的小會議室,每人半小時,到點鈴響,換下一位。哪怕神往已久的阿馬蒂亞·森,也要顫顫巍巍走下臺去當觀眾。
  • 諾獎得主賽珍珠《大地》三部曲再版
    她是「最能讓西方了解中國的作家」 她的作品是再現百年前中國農民關於土地的信念史 諾獎得主賽珍珠《大地》三部曲再版 還有一位諾獎作家的獲獎作品,寫的也是中國人與土地的關係,那就是美國作家賽珍珠和她的作品《大地》。  2019年11月,由聯合讀創出品的賽珍珠《大地·三部曲》(《大地》《兒子們》《分家》)全新未刪節版與中國讀者見面。此次譯本由中國社科院著名學者王逢振、師從學者朱光潛的著名翻譯家韓邦凱等人傾力獻譯。
  • 愛因斯坦、薛丁格、克裡克……18位諾獎得主的經典文章,都在這本書...
    為了銘記那些科學史上最閃耀的瞬間、向那些真正改變了世界的人致敬, 《環球科學》推出的 《科學美國人》諾獎得主經典文集 正式發貨
  • 諾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新書《衣櫃》上架
    央廣網上海9月7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易肖奇)近日,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小說集《衣櫃》。這是自今年7月引發熱潮的《怪誕故事集》之後,浙江文藝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又一部備受期待的託卡爾丘克作品,也是該社託卡爾丘克作品系列(共九部)中的第二部。本書從波蘭語原文直接翻譯,完全根據原著編排,直觀展現了託卡爾丘克作品的原貌。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
  • 諾獎華裔得主的難忘回憶
    就在人們將目光投向今年莫言獲獎之時,我們不妨關注之前史上獲得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對於祖國命運的關切和投入,抑或對自己成長中關鍵因素的回憶。    中國的曙光    楊振寧(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18年錢玄同寫信請魯迅為《新青年》雜誌寫稿,魯迅回答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9月11日,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達·約納特在四川大學作講座。楊樹攝(視覺四川)     在四川大學□本報記者李寰  作為海科會的重頭戲之一,對話權威——四川大學專場,迎來了諾獎得主以色列女科學家阿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