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諾獎北京論壇到 諾貝爾獎得主今為心血管病把脈(組圖)

2020-12-17 搜狐網
 
  「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本次論壇將持續到本月7日結束。在為期三天的論壇期間,7位諾獎得主和2名頂尖的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將在北京探討生命的奧秘和健康的真諦。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發病率最高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今天下午2點,榮獲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路易斯J·伊格納羅博士將在人民大會堂把脈如何預防和逆轉心血管疾病。論語生理學或醫學諾獎得主路易斯J·伊格納羅:飲食加鍛鍊可逆轉心血管病伊格納羅博士在今天的演講中將提出自己的最新觀點:「健康飲食配以持續鍛鍊的規劃能夠預防和逆轉心血管疾病,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路易斯J·伊格納羅

  伊格納羅博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包括有飽和脂肪、紅色肉類、包裝食品中添加氫化油、食物中添加鹽、水果與蔬菜數量的不足、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數量不足致使心血管疾病的增加。而且,久坐與肥胖進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伊格納羅博士認為,正因為不良的生活方式已經危及到了人體健康情況,因此改變生活方式將可以引導人體健康的改善。嘉賓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藥物治療癌症比手術更有效1963年出生在武漢的王曉東博士是這次論壇的絕對亮點。作為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和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在本次論壇上王曉東博士將透露抗腫瘤(癌症)藥物的研發進展情況。
王曉東博士

  王曉東博士認為,目前對腫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去除,合併放療和化療非特異性殺傷殘存腫瘤細胞,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由於同時殺傷正常生長的細胞而產生副作用和長期治療引發的治療拮抗作用。王曉東認為,針對腫瘤細胞化學合成物和生物製品的出現,將使得治療腫瘤更為有效。嘉賓醫學教授厄尼斯特·巴特勒:保健療程的發展需30年以上厄尼斯特·巴特勒教授是位傳奇人物,1950年初期他在美國軍隊期間發現了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缺陷。
厄尼斯特·巴特勒

  今天上午11點10分,他將代表論壇外籍科學家首個發表演講。巴特勒教授認為,探索保健的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充滿挑戰的旅程。新療程的發展可能需要30年到100年以上。因為產品和治療方法的開發和評價需要大批技術人員和科學家。所以推動科學進步的思想往往是科學家個人與其研究團隊的想像力和共同艱苦努力的產物。發布北京電視臺千龍網全程直播記者昨天從本次論壇組委會了解到,此次論壇的聽眾主要是來自國內的生物醫學學者、政府官員、企業界人士、高等院校師生等,普通市民將不能親自聆聽。不過,市民可以通過中央電視臺2套、北京電視臺科技頻道觀看論壇的直播盛況。千龍網也將做全程直播。本周四下午2點30分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主題展」上,包括羅伯特A·蒙代爾在內的諾獎得主將在展覽現場與市民面對面。

  北京飯店為諾獎群英定專餐

  今天,隨著諾貝爾獎得主阿龍·西查諾瓦抵達首都機場,七位諾獎得主將全部抵京。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有關部門作了充分準備,每位諾獎得主在京全程都安排了專車接送、鮮花迎接,並配備了在京陪同人員。據悉,七位諾獎得主下榻的北京飯店為此專門準備了幾套規格很高的套間,飯店事先已經了解了每位諾獎得主的飲食偏愛,宴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習慣設計了比較「個性化」的餐飲。

  米歇爾將用中文講細胞變化

  今天,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特穆特·米歇爾將以中文的形式來演講。他主要參與討論生命與醫學的內容,主要是細胞與細胞之間的信息聯繫。另外,在本次「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活動的過程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將為6名諾獎得主授「榮譽教授」,其間6名諾獎得主還將與各高校學生進行交流。信報記者李劍英

  今明論壇

  9月5日上午 創新與科技發展戰略論壇午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論壇9月6日上午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論壇地點:人民大會堂

  高校活動

  9月5日下午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費裡德·穆拉德到中國協和醫科大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特穆特·米歇爾到清華大學9月6日上午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西查諾瓦教授做客首都醫科大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路易斯J·伊格納羅到北大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伯爾到首都師範大學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A·蒙代爾到首都經貿大學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諾獎論壇開幕 王岐山幽默致辭 蒙代爾談中國哲學
    諾獎論壇開幕 王岐山幽默致辭    開幕式後厄尼斯特·巴特勒、李政道等人分別做主題演講    9月5日,以「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為年度主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委員陳至立和北京市長王岐山分别致辭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開幕 44位諾獎得主齊聚上海
    10月29日,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在此開幕。這是一場堪稱亞洲之最的世界級科技盛會。包括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21位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得主在內的6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將在未來三天半內,與來自全球的百名優秀青年科學家,以及中國兩院院士、科技精英一起,圍繞「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體」主題,展開腦力激蕩,迸發智慧火花。
  • 諾獎得主告訴你,掌握這10條黃金法則,諾貝爾獎離你更近!
    諾貝爾獎是學界的巔峰獎項,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是名副其實、承擔得起如此大的榮譽的人。所以想要獲得諾貝爾獎,就必須在學界具有很大的成就,這是得諾獎最重要的條件。Roberts也建議,不要將諾貝爾獎作為職業生涯的目標,而應「專注於你可以做的最好的科學」。運氣好得獎還需要一些運氣。Richard J. Roberts介紹,「一項對諾獎得主非正式的調查很快將證實,成就他們偉大發現的因素中,運氣佔很大一部分」。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人中有多少在獲獎之後轉投邪路,做起偽學術、偽理論,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根本不值得任何補貼。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那個第一個拒絕諾獎的男人,他有何底氣
    不過今天便說點有趣的,歷史上最奇葩的諾獎得主。說是奇葩,乃是因為,這一位諾獎得主拒不接受諾獎的獎勵,甚至是有些瞧不起諾貝爾獎。這位便是法國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薩特。他說,他拒不接受任何官方的獎勵,對諾貝爾獎不屑一顧。諾貝爾獎委員會非常的尷尬,這是歷史上第一個拒絕了諾貝爾獎的人。甚至自此之後,諾獎為了避免尷尬,甚至改變了諾獎的規則。任何人,想要獲得諾獎,都必須有人舉薦,並且確認本人有這個意願。
  • 屠呦呦獲諾獎 媒體盤點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諾獎情結
    10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諾獎。微信公共號「政事兒」(gcxxjgzh)梳理發現,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習近平等領導人都同樣關注諾獎,或接見諾獎獲得者、或閱讀諾獎作品等。以下為文章原文:10月5日起,媒體及社交網絡因為一個中國老人的名字而沸騰:屠呦呦。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專訪:京都大學何以成為日本諾獎得主搖籃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專訪:京都大學何以成為日本諾獎得主搖籃——訪京大校長山極壽一新華社記者楊汀6日至10日,由中國科學院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共同主辦的2016年中日大學論壇及系列活動在北京和濟南舉行,中日24所著名高校校長共同探討了如何推進科技創新
  •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綜合報導 2017-08-16 21:42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其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當時他已97歲。面對這份「遲來的」榮耀,古迪納夫表示:「活到97歲,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能獲得諾貝爾獎,我感到既榮幸又受寵若驚。」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現在,在傳統自然科學領域中有一個有趣的趨勢——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越來越大。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哈佛大學歷史和當前均排名第一,麻省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頓、耶魯2000年後相比2000年之前,諾獎得主增加較多;加州伯克利、劍橋、芝加哥、哥倫比亞和牛津等校,2000年後獲得的諾貝爾獎相對減少。另外亞洲的日本京都大學、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進步明顯,衝進2000年後前20榜單(日本東京大學累計16名諾獎得主,進步也較大)。前文分析的都是各大學校友和正式教職工獲得諾獎情況,下面我們來單獨分析校友獲獎情況,來了解下各大學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的能力。
  • 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貢獻?
    當北京時間今日17時30分,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喬治·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門扎時,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疑問。細胞如何感知和響應細胞外的氧氣供給,這種偏專業的表述對於普通人而言的確有些拗口。
  • 與諾貝爾獎得主做校友,細數狂攬諾貝爾獎的德國名校
    和諾獎得主做校友是種什麼體驗截止到2019年,德國僅8000萬的人口已經獲得了共計108個諾貝爾獎,位居世界第三。在德國,這意味著,幾乎每所精英大學,都有幾位到數十位的諾貝爾獎得主校友,能到這樣的高等學府深造,可謂是與有榮焉。其濃厚的學術氛圍,更是讓人趨之若鶩。
  • 2020諾貝爾獎即將揭曉,來看看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都是誰?
    2020年諾貝爾獎揭曉日期臨近,成為學術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一件大事。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有哪些不同?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諾貝爾獎成果有哪些?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有哪些?來隨留學君一探究竟吧!
  • 培養諾獎得主需要哪些要素——訪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長浜口...
    新華社東京11月23日電 專訪:培養諾獎得主需要哪些要素——訪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長浜口道成  新華社記者華義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事長浜口道成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近些年獲得了不少諾貝爾獎,獲獎的背後有著不少要素,這跟科學家們堅定的科學精神、
  • 日本年均一個諾獎!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
    又是一年諾獎季。近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揭曉,表彰各位獲獎者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雷射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的貢獻。隨著獎項的揭曉,一個話題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年均一個諾獎!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拒領諾獎的大咖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如果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名利雙收。 單就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說,就高達600多萬元人民幣,曾經獲得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就曾揶揄道:諾貝爾獎的獎金還不足夠在北京買一套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