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貢獻?

2022-01-12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當北京時間今日17時30分,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喬治·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門扎時,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疑問。

細胞如何感知和響應細胞外的氧氣供給,這種偏專業的表述對於普通人而言的確有些拗口。新民晚報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癌症信號轉導與代謝研究組組長高大明研究員,他曾在哈佛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而他的博士後導師、哈佛醫學院魏文毅教授是本年度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的傑出學生。

威廉·凱林和格雷格·塞門扎兩位科學家將於本月來上海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圖為威廉·凱林的確認函和親筆籤名。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供圖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體來說,氧氣非常重要。然而,我們的細胞如何感知氧氣的濃度並隨之改變行為的,之前並不清楚。」高大明說。氧氣濃度上升抑或是下降,在細胞層面基因的表達等生理活動都會隨之改變。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叫做「低氧誘導因子(HIF)」的蛋白質分子來調控的。

「今天得獎的三位科學家,他們在發現、解讀HIF的功能及其如何感知氧氣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高大明介紹,HIF是一個轉錄因子,可以與DNA結合開啟某些基因的表達。HIF蛋白在低氧氣濃度時會積累,使細胞開啟應對低氧環境的系列基因表達;而在氧氣濃度高的時候,HIF會發生羥基化,然後該因子被泛素蛋白酶體系統降解。如此,細胞可以通過感知氧氣並對HIF的調節,實現對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控制,來應對機體氧含量的變化。

威廉·凱林和格雷格·塞門扎兩位科學家將於本月來上海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圖為格雷格·塞門扎的確認函和親筆籤名。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供圖

「HIF蛋白調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下遊生理過程是血管生成。」高大明表示,「換句話說,在沒有氧氣的時候,機體會長出更多的血管來增加血供,促進氧氣的傳遞。」癌症病理條件下,腫瘤會向機體索取大量營養,HIF下遊的血管生成通路在腫瘤裡就會異常活躍,因此,對HIF功能的研究,對我們理解腫瘤的發生發展乃至治療,也有著重要意義。「威廉·凱林教授原來是一名腫瘤科醫生,他發現在腎癌患者中抑癌基因VHL的丟失,導致腎內會長出很多血管——實際上就是由於HIF積聚造成的。凱林教授進一步發現VHL基因就是負責來清除HIF蛋白的關鍵分子。」也就是說,HIF誘導的低氧的通路活化,對腫瘤的生長很重要。科學家了解該過程後,就可以針對性地開發藥物。事實上,現在臨床上不少藥物就是針對抗血管生成的:貝伐單抗、小分子激酶抑制劑等等。「因此三位諾獎得主的研究對目前腫瘤的臨床治療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論基礎。」

據介紹,不少中國學者曾師從三位諾獎獲得者,學成歸國後也帶動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目前國內也有很多靶向血管生成的小分子藥物已進入臨床試驗。

編輯 李爭

星標☆小新了麼?

相關焦點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新華網德國林道7月1日電(記者唐志強)「不要害羞,無論是茶歇還是在其他社交場合,抓住機會去接觸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林道諾貝爾獎論壇委員會主席康特斯特·貝蒂娜·貝納多特1日對數百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學者呼籲。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開幕 44位諾獎得主齊聚上海
    留住:設立「諾獎天團」創業社區 就在一年前,同在滴水湖畔,包括26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34位頂尖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一年後,出席第二屆論壇的頂尖科學家人數擴容到了65位,其中諾獎得主44位。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當有競爭者提出挑戰,並將這個科學的訴求變成一場「競賽」時,人類將何去何從?人類組是我們不可割讓的遺產,它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生命線。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
  • 諾獎得主威廉·凱林獲獎後和實驗室歡呼慶祝,並特別提及妻子
    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61歲的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在接到獲獎電話時正值當地時間凌晨4時50分,隨後睡意全消,並向諾獎官方發送了自己的一張即時自拍照。
  • 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2020-10-16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綜合報導 2017-08-16 21:42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10月6日,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共同加冕科學最高榮譽,表彰他們黑洞方面的研究貢獻。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他是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多篇論文的作者,卻和諾獎失之交臂!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英國的3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其中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體對低氧環境下,紅細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調控機制,找到了轉錄因子——低氧誘導因子(HIF),如今HIF已經成為很多藥物,包括癌症藥物的熱門靶點。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
  • 特殊之年,曾經的得主也投身新冠研究
    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張五常與諾獎關係最密切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雖然目前尚未有中國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但不少諾獎得主都在中國有「朋友圈」。鄒至莊最為著名的理論是 「鄒氏檢驗(Chow test)」,主張用計量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學,用回歸的方法研究經濟中結構性變化。諾獎得主與中國經濟學家的師徒關係較為常見。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是中國經濟學家蔣碩傑的老師。蔣碩傑1918年出生,1993年去世,是辛亥革命元老蔣作賓之四子,曾任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 愛因斯坦、薛丁格、克裡克……18位諾獎得主的經典文章,都在這本書...
    · 18位諾獎得主的智慧合集 1845年,《科學美國人》創刊。170多年來,164位諾獎得主曾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文章,向世界傳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理念。他們的文章,是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痕。 這部文集選取了由18位諾獎得主撰寫的經典文章,其中包含了那些對現代科學影響最為深遠的科學大師。這些閃耀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文字,記錄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也映照著科學的前進之路。
  • 本屆諾獎得主"牛"在哪兒 數據分析給出論文背後的乾貨
    本屆諾獎得主"牛"在哪兒 數據分析給出論文背後的乾貨 原標題:   在收穫的季節,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起了學術界的熱議:有讚嘆兩位女性科學家獲得諾獎,有遺憾中國學者與諾獎失之交臂,還有感嘆物理學兩位獲獎人憑藉發表在影響因子並不高的期刊上的論文而斬獲諾獎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 【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拉斯克獎、引文桂冠獎相繼公布,華人科學家又有機會獲諾獎?
    昨日,湯森路透公布了「引文桂冠獎」,該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9月13日,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醫學獎揭曉,在細胞對氧氣的感應機制、C肝病毒致病機理和藥物開發,以及DNA複製和科學教育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7位科學家分享了拉斯克獎的三個獎項。
  • 生理學或醫學諾獎花落感受氧氣基本原理,授予3位美英科學家
    三位科學家在人以及大多數動物細胞感知、適應氧氣的變化機制方面做出傑出貢獻。氧氣對細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細胞如何應對外界環境氧氣變化的機制仍不清楚,三位研究者發現了一種關鍵的分子,從而能夠幫我們了解多細胞動物體如何應對氧氣的變化。他們的發現對生理學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性,並為有望為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咂舌的家族
    什麼叫「牛X的人,很早就全家牛X了」、「家學淵源」、「家族基因」……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oger Penrose(羅傑·彭羅斯)就是最好的說明。10月6日,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共同加冕科學最高榮譽,表彰他們黑洞方面的研究貢獻。
  • 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原標題: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來源: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據《賽普勒斯郵報》6月16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裡·薩克斯在6月12日接受塞通社採訪時,讚揚賽普勒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 談到格雷格 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