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2020-12-24 騰訊網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

約翰•B•古迪納夫是鋰電池之父,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從而實現商業化,同時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他97歲高齡,是美國固體物理學家,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

古迪納夫此次獲獎也刷新了諾貝爾獎的獲獎年齡紀錄。

M•斯坦利•威廷漢目前是化學教授,是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任。

吉野彰,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

他是日本第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截至今年為止,日本共有8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看來很喜歡京都大學。現在日本有15名諾貝爾獲獎者,都是與京都大學有關聯。

日本曾經制定21世紀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遭到中國人嘲笑,如今日本以每年一個的速度拿獎,新世紀已拿了19個諾獎,看來他們真的要實現了!

據澎湃新聞,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籤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財產中的最大一份給了一系列獎項,即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化學是對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而言最重要的一門科學,因為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他的發明以及他所使用的工業過程大多基於化學知識。化學獎是諾貝爾在遺囑中提到的第二個獎項,諾貝爾化學獎由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

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自諾貝爾基金的利息或投資收益,金額隨著基金收益的變化而變化。

2001年至2011年的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獎金下調至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

諾貝爾化學獎近五年得主

201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美國科學家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喬治•保羅•溫特(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以及「多肽與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的貢獻。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雅克•杜波切特,約阿希姆•弗蘭克和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從而可以高倍鏡下確定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讓-皮埃爾•索維奇、英國/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和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對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的貢獻。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以表彰他們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50年30個諾貝爾獎」

教育被認為是日本近現代兩次崛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明治維新第一次讓日本意識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明治維新剛開始,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目標,日本政府在積極推進文明開化的過程中,把發展教育作為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視為富國強兵的重要基礎。正是這種教育先行的思想,推動著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

當時日本的教育改革,可以歸結為「普及義務基礎教育,改革中等教育,推行實業教育,培養重點大學」。這幾個步驟,每一步都很關鍵。而普及了義務基礎教育,日本的平民才可能得到教育,這是「文明開化」的基礎。

在義務教育的投入上,日本可謂是不遺餘力。據日本教育研究專家劉孟州介紹,日本從1905年到1960年的55年間,教育資本(把教育投資的積累看作教育資本)由3108億日元增加到71000億日元,大約增加23倍,而同期實物的資本由58000億日元增加到398000億日元,大約增長7倍;國民收入由12000億日元上升為120000億日元,增長近十倍。正因為日本始終保持了教育資本高於實物資本的增加速度,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培養出大量的勞動者和科技人才,提高了整個國民素質。教育成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迅速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1960年以來,歐美的社會科學家,特別是經濟學家曾反覆強調了這一點。

日本經濟成功之迷的內在因素是勞動力的優良素質。這種良好的勞動力,是在完善的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從教育體系的建設來看,更能看出日本兩次崛起的必然因素。從明治、大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已經形成了一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相當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從1872年到1907年的35年間,日本就普及了義務教育,而西歐的英、法等國的普及過程則長達七八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實行「六三三四」新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學四年),又把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到九年,其入學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高中入學率由1947年的40%,上升到1979年的94%,同期大學的入學率也由10%上升到38%。到200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大學與短大、高專、專門學校入學者佔 18 歲人口的比率)達到了70.7%,其中大學入學率達到了39.7%,而同期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有11.2%,就是2018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僅有48.1%。

「二戰」之後,日本作為戰敗國被施行「外科手術式」改革,整個工業基礎被摧毀,但正是憑藉著其雄厚的人力資本,讓日本戰後迅速崛起,甚至在歷經「失去的二十年」後,日本在國際上作為經濟大國的地位也沒有發生動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科學家頻頻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與醫學類獎項,更是讓世界側目。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2001年日本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從2000年到2018年,日本已經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提前完成目標幾無懸念。這背後既有日本政府巨大的科研投入,比如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2016年,日本內閣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日本政府力求官民研發支出總額佔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發投資佔GDP的比例達到1%(日本政府5年研發投資約合1.45萬億元人民幣)。

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森康晃說:「日本科學家能獲諾貝爾獎,源於知識的長期積累,是通過基礎研究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故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相關焦點

  • 日本年均一個諾獎!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
    又是一年諾獎季。近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揭曉,表彰各位獲獎者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雷射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的貢獻。隨著獎項的揭曉,一個話題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年均一個諾獎!
  • 莫言獲諾獎後,為何會被國人罵?8年來,他只回應了一次
    在國人心中,魯迅先生配得上任何一項文學獎項,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曾考慮過,將諾獎頒發給這位「中國人的脊梁」,但魯迅先生卻回應說:「我不配」,他認為自己配不上諾獎。上世紀,我國不少作家有機會獲得諾獎,如沈從文、老舍、巴金等,但最終因各種原因,未能成功,這也是我國文學界的一個遺憾。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我國作家在諾貝爾文學獎上取得了突破,我國著名作家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有高行健,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圖片來源:名古屋大學網站17位諾獎獲得者,15人為日本本土博士2016年10月3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自湯川秀樹1949年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第25位獲獎的日本人(含2名日裔)。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ZQ日本留學:諾獎哪家強?日本最高學府 - 京都大學
    前天是諾貝爾的授獎式,頓時消息霸佔了各大網站頭條,諾貝爾委員會將化學獎殊榮授予了71歲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及曾任英國牛津大學的97歲老教授約翰-古迪納夫等人。其中之一是日本人吉野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明者,曾獲得過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1980年代,因應手機與筆記型電腦進入全球發展期,「高容量小型可充電電池」成為迫切需求。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屠呦呦獲諾獎 媒體盤點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諾獎情結
    10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諾獎。微信公共號「政事兒」(gcxxjgzh)梳理發現,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習近平等領導人都同樣關注諾獎,或接見諾獎獲得者、或閱讀諾獎作品等。以下為文章原文:10月5日起,媒體及社交網絡因為一個中國老人的名字而沸騰:屠呦呦。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18諾獎科學獎得主(不包括文學獎得主),星標為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個當年被評價為「瘋狂」的計劃——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 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 中國最牛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出諾獎,中科大出諾獎女婿
    那麼中國大學培養出多少諾獎獲得者呢?目前對於諾獎,國內大學只有清華北大培養出了諾獎,其他高校目前都沒有培養出,不過中科大有一個離科學諾獎最近的中國人:潘建偉,而且中科大培養出了兩個諾獎女婿,所以中科大也是非常牛啊。 清華大學-楊振寧
  • 日本17年18人獲諾獎,裡面有何秘密玄機?應試教育與工匠精神區別
    日本17年18人獲諾獎,裡面有何秘密玄機?應試教育與工匠精神區別!沒什麼秘密,其實就是日本重視教育的體現,保證了國內所有適齡兒童都能夠受到教育,且不拘泥於某些形式而能靈活應用,這一點我國必須要向他們學習,畢竟應試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子,沒有自我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
  • 張鋒拿下「諾獎風向標」阿爾伯尼獎,為第二位華人得主
    來源: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8月15日,被視為「諾獎風向標」之一的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公布了其2017年的獲獎者——五位為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
  • 一周藝文|詩人再獲諾獎、大熊貓上唐卡、「莫高窟雪糕」熱賣
    露易斯·格麗克,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等各種詩歌獎項,她曾出版過十多本詩集。美國歌手和音樂人鮑勃·迪倫以詩人的名義獲獎才過3年,第四個年頭諾貝爾文學獎再次頒給美國女詩人露易斯·格麗克。
  • 川普「再獲」諾獎提名,美媒: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
    川普「再獲」諾獎提名,美媒: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眾所周知,美國一直都是一個霸權主義國家,川普更是激進派的代表,而且自從川普上任以來,對一些美國所謂「背道而馳」的國家,動輒就是制裁。自從2018年美國宣布加強對中方進出口經貿的限制開始,中美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尤其是近期疫情階段,中美雙方關係更是一度降至歷史冰點,尤其是美國對中方的種種措施,足以「彰顯」美國的霸道作風。不僅如此,美國更是多次在中東地區挑起混亂,甚至引起戰爭,不少國家都覺得美國簡直就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國家。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林道是巴伐利亞州博登湖上的度假勝地,它與諾貝爾獎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51年。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
  •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強化基礎研究,深圳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按照管理辦法,統稱為諾獎實驗室的科研機構可獲高額資助,準入條件十分嚴格:科學家本人要求活躍在科研一線,每年在實驗室工作不少於30日;實驗室必須是其在國內唯一固定機構,首個協議期原則上應為5年;人才引進不僅要有明確的核心團隊,而且規定從市外新引進的高水平核心成員不少於5人。   2016年10月入駐南方科技大學的格拉布斯研究院,是深圳官方認定的首個諾獎實驗室。
  • 中國最牛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出諾獎,中科大出諾獎女婿,都厲害
    那麼中國大學培養出多少諾獎獲得者呢?目前對於諾獎,國內大學只有清華北大培養出了諾獎,其他高校目前都沒有培養出,不過中科大有一個離科學諾獎最近的中國人:潘建偉,而且中科大培養出了兩個諾獎女婿,所以中科大也是非常牛啊。
  • 中國的諾獎效應:獲獎者舊居變景區 名字成商標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5日中午11時30分,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共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雖然獲獎已經是一星期之前的事情了,但對於屠呦呦來說,或許只是個開始。這一點從2012年莫言獲獎之後的情形已經可以看出。而通過兩個中國人在獲諾獎後生活的變化,我們似乎還能發現一些固定的「套路」。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這個天體在不超過太陽系的空間中聚集了約400萬個太陽的質量,並且還在拉動周邊的恆星,使恆星急速旋轉並以極快的速度墜向銀河系中心。這項工作為銀河系中央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的預言提供了最為有力的證據。  獲獎人介紹  羅傑·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1957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