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裡19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做好了這四點,完成科學變現

2020-12-12 不二書

20年前日本提出了一個「50年30個諾獎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吃瓜群眾的好一頓嘲笑!

這種嘲笑是有理由的,因為從2000年往前數一百年,日本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獲得了9個諾獎!

但是截止今年,日本自提出諾獎計劃後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19個諾獎,由於2020年的諾獎還沒有出來,所以不算今年,日本連續十九年每年都獲得了諾獎!

這相當於狠狠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但是當我們看到日本在諾獎舞臺上成為常客的時候,我們不禁在思考,日本到底為何能在如此短期內,獲得如此多的諾獎呢?

其實啊,我們仔細觀察了日本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總結出了四個原因!

第一個:八九十年代的投入變現

眾所周知,日本八九十年代是經濟爆發的時期,長達二十年的經濟增長,使日本對科學科技領域做出了巨大的投入,這種投入使得那一代日本青年接受了極為優質的教育!

不管是在教育投入上,還是在建造科學科技設備上,日本都是大刀闊斧的投入。

我們經常說,科學發展是要花錢的,花錢是起點,有了起點才能賽跑不是!

所以當今天我們看日本的諾獎獲得者,他們所取得的成果幾乎都是在八九十年代所取得的,而諾獎自然科學獎本身就非常嚴謹,所以產生了一個眾所周知的20年滯後期。

這也就成為了日本八九十年代努力到現在變現的說法!

第二個:對自然科學的崇敬心理

去過日本旅遊的,或者是見過日元的親們應該都知道,日本鈔票上印的人像,基本上都是文學家、思想家亦或者自然科學家!

日本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貨幣是存在於每個國民的日常生活中的,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日本讓這些為日本的崛起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刻印在國民的日常活動中,給國民一種時刻表達懷念和崇敬的方式!

我們經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偉大的科學家存在,這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因為這些科學家們才是真正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強大的原因所在!

而只要存在著偉大的科學家,那麼向這些科學家們表達最高的崇敬,就是在鼓勵國民們認同科學!

我們要知道一件事,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國民,他們做明星、做網紅的夢想多過於成為科學家,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第三:日本獨特的民族性格

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段子,日本的職員大多數一輩子只呆在一個公司。

這個不是段子,這是真實的!

日本民族獨特的個性讓他們認為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並不是什麼難事!

比如諾獎獲得者大隅良典,他在長達二十五年的學術長跑中,過得一度非常艱難,但他依舊沒有想過要放棄自己的研究,他曾經在自己的小實驗室裡一幹就是九年,期間一度經費都沒有著落!

也正是有這種堅持,他終於取得了研究成果,而後又等了二十年,他獲得了諾獎!

你說,這樣的事情有意義嗎?

大隅良典會告訴你有意義,他的努力不是要得什麼獎,而是年少建立起來的夢想,他的熱情驅動著他必須完成他要完成的夢。

而這個夢,不在乎是二十年還是三十年,因為當他建立了這個夢想的時候,他認為這就是他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來幹的事兒!

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民族個性,讓日本國民保持了很大做事熱情、探索精神與社會責任感。能不能獲得諾獎這是後話,他們所做的一切在於是在尊重知識、尊重文化!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而最關鍵也最亟需改變的,也許是每個個體本身。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發自心底的尊重我們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第四:全民讀書的風氣

之前網上有一句話說當我們的孩子都在玩手機的時候,日本的孩子都在看書,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日本的閱讀風氣的形成和其國內的大知識分子的引導是分割不開的!

每年日本的學者們都會進入到校園裡,給中小學生上公開課,文學大師給孩子們講國文,數學家給孩子們講解數學的思維,科學家們給孩子們講自然科學有趣的地方!

比如亞洲第一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福井謙一就在《直言教育》中說過:在我讀書的時候,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各種科學科普類著作,這些科普書籍讓我建立了一個很好的興趣,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大重要的作用!

而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也說過:我的小學班主任當時經常送我自然科學的圖書,因為這些科普書籍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讓我最終走上了物理學這條道路!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日本的小學教育裡,看課外科普書籍的比重非常大,因為好的科普書籍真的能建立孩子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科學這門學科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但是,這門學科卻非常重要。小學科學學得好不好,關係到初中高中的理科學科,因為小學的科學實際上就是在為後面的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打下基礎!

很多孩子上了初高中物理、化學等理科學不好,其實就是小學科學沒有學好,因為這是基礎啊!根基沒有打好,樓房自然建不上去!

那麼小孩子如何學好科學呢?

第一個前提就是要建立興趣,這個興趣如何建立?可以通過多看自然科學的科普書籍,因為實際上科普書籍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好奇心最強的時期,通過故事化閱讀將這些基礎知識灌輸到孩子的腦海裡,形成一個求知慾的轉化,進而將好奇心過渡成為興趣和熱情!

但想必大家也發現,很多家長朋友們去書店,特別會給自己的孩子買教輔試卷、買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但對於科普書籍則不太懂!

所以在這裡不二給各位家長們推薦這套《自然科學兒童科普五書》,這套書引進於歐美,是愛因斯坦大講堂系列叢書之一!這套書是由133位歐美頂尖大學教授撰寫而成的。

一套五冊:

《這才是真正的宇宙》:孩子想要了解的宇宙知識都在這裡,不管是黑洞還是行星的秘密,一本書讓孩子打開宇宙的秘密!

《海洋捲走的世界》:海洋知識大寶庫,各種我們所不知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展示海底世界的真相!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科學史上的42個未解之謎,裡面不止有UFO揭秘,還有外星來客痕跡!

《恐龍星球》:一本書讓孩子了解恐龍世界,不管是三疊紀還是侏羅紀或者是白堊紀,孩子想知道的恐龍知識都在這裡!

《神奇動物在這裡》:一本野生動物大百科,貓科動物有多少種?犬科動物都有哪些?這些問題這本書裡全都有!

這套《自然科學兒童科普五書》不止內容嚴謹有趣,全是科普大牛彙編的,最重要的是,每一本書裡都有超過300張高清照片或插圖,內容很美,圖片也非常美!隨著這這些精美的照片讓孩子可以了解一個個自然科學的知識!

內容很美不用說,關鍵是價格也非常美,為了讓所有孩子都擁有一套這樣的科學科普類寶藏書,我們特地和出版社商量,給到最好的折扣給各位朋友!

這套書原價300元,現在只需要128元,大16K全彩印刷,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閱讀還是拿來送禮都特別合適!

親們可以點擊下方橫條購買,給孩子一份特別的科學禮物。

相關焦點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10月9日晚上18點45分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 為什麼說日本很難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 這是第3562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陳言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2020年度諾獎分別於10月5日~7日發布了生理學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三個自然科學獎
  • 聚焦2020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正是這些「一小步」的匯聚,讓科學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成果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該獎頒給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 日本用了兩種方式,讓孩子真正愛上科學課
    這也是袁隆平先生沒有成為中科院院士的原因!而在諾獎上也是如此,因為在生命科學領域,袁隆平先生並沒有對生命科學提出全新的理論,進而無法獲得諾貝爾生物以及醫學獎!因為截止2019年,在過去的19年時間裡,日本已經獲得了19個諾獎,相當於1年一個!按照這個速度,日本應該會提前完成這個計劃!那麼有人問:日本為什麼在這些年在諾獎上表現得如此強勢?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18諾獎科學獎得主(不包括文學獎得主),星標為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個當年被評價為「瘋狂」的計劃——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 韓國的科學技術強不強:相比起日本,裡面差了好幾個中國
    從這個時候起,大俄僅僅用了二十年就完成了農業大國轉向工業大國,所以到迄今為止,大俄的理工科依舊是世界頂尖行列的一員。 這得益於大俄對於理工科教育普及的深度化,我們可以看到,在大俄的歷史上出了許多理工科大牛,光這個莫斯科大學,自然科學諾獎拿了13個,有著數學界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拿了6個!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斯德哥爾摩今天已經降溫到10℃以下了,但是與這樣寒冷氣候成為鮮明比對的是,每年十月初,這座北歐城市就會成為全世界的最熱點。這是諾貝爾獎的魅力。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17:30分開始,本年度的諸個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
  • 日本皇室都是科學迷:見證博士的誕生,怪不得日本科學領域如此強
    之前有網友問:日本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多強?答案是很強!光從諾獎上看,日本已經連續十九年獲得了自然科學諾獎,這個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說起日本對於自然科學的重視,不二覺得來看一個小點就知道了!所以日本到底多重視科學,我們看日本皇室有多麼熱愛科學就知道了!首先提到日本的皇室,那麼我們肯定會最先想到兩個人,一個是明治天皇,一個是裕仁天皇!我們知道明治天皇是因為有個歷史事件叫做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直接讓日本從貧窮落後走向了富強之路!
  • 專訪日本諾獎得主:耐心點 中國會有更多人得獎
    據「澎湃新聞」公眾號(thepapernews)10月30日報導,「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現在你們需要耐心點。」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如是說道。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中國的「第三種文化」與「諾獎嘉年華」 | 科學春秋
    以近期上演的大戲而論,就有關於是否要建造超級對撞機(CEPC-SppC)的討論、關於大型紅外光學望遠鏡(LOT)的技術路線之爭、關於陰陽五行是否應該寫入《中國公民科學素養基準》的辯論、對西湖大學與未來科學獎的關注、屠呦呦獲獎與「五二三」項目的集體貢獻等;而每年10月上旬三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揭曉,原本是少數科學家關注的節目,現在成了萬眾矚目的「吃瓜」嘉年華。
  •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楊氏理論」受挑戰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兩人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
  • 為什麼「諾貝爾獎項」裡偏偏沒有數學獎呢?你是真的知道嗎?
    這個獎項是瑞典的一位牛人出錢創立的,他就是諾貝爾(1833-1896),享年63歲,他一輩子最重要的貢獻是發明了炸藥,並因此而賺了很多錢,在生命走到盡頭時積累了大量財富,大概是920萬美元,相當於人民幣6個多億,根本花不完,於是他為了鼓勵後人繼續發明創造,便用自己的財富作為基金創立了諾獎,諾獎分為五種:分別是物理、化學、醫學(生理)、文學和和平獎,每年基金的利息或者是投資掙的回報作為諾獎的獎金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吉野彰,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他是日本第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截至今年為止,日本共有8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看來很喜歡京都大學。現在日本有15名諾貝爾獲獎者,都是與京都大學有關聯。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和平獎和文學獎有太多的政治因素,但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還是認為比較權威的,所以特別受到關注。日本的諾貝爾獎井噴很多人,尤其是中國人對這個獎項不以為然,認為這個獎就是一個獎項而已,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不能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依據。這句話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 三個關鍵詞解讀「科學探索獎」
    11月2日晚,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首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此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中國青年科學家依次走上領獎臺,捧起象徵探索精神的銀白色「X」型獎盃。一年前,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聯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14位知名科學家宣布發起「科學探索獎」。
  • 企鵝爸爸:日本19年19個諾貝爾獎,屢出人才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
    Akira Yoshino(吉野彰)也是在21世紀第19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自2001年到2019年,日本平均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狂飆的節奏。從1949年湯川秀樹捧回第一枚諾貝爾獎,迄今為止,日本一共獲得27枚諾貝爾獎,排在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的第2位。並且得獎的這27位,絕大多數是在日本本土接受教育的。
  • 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替代獎,這個獎項有什麼不同?
    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終獲獎者卻備受大家關注。 不少網友在為這些猜測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國家一位女律師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替代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跟真正的諾貝爾獎還是有區別的,那麼這個獎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 諾貝爾沒設數學獎,真是因數學家橫刀奪愛?其實諾貝爾就沒結過婚
    諾貝爾曾說:「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雕琢的寶石。」而諾比爾生命的寶石無比璀璨,他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且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建立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因此諾貝爾設立的諾貝爾獎在他死後百多年依然有獎金髮。
  • 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獎項,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被譽為「科學女皇的騎士」的數學卻沒被納入諾貝爾獎的評選範圍,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這篇文章,一起了解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諾貝爾為什麼沒設立數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