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廣西壯族人不會說壯話?
在全國來說,很多人都知道有個廣東,也都知道廣東還有個窮兄弟叫廣西。但是很多人卻以為廣西也是和廣東一樣,是一個省:廣西省。其實真不是,廣西不是一個省,而是一個自治區,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以「壯族」為名,很多人以為那廣西肯定就是壯族人口最多。其實也不是,廣西人口最多的並不是壯族,而是漢族,廣西歷史上其實也是漢地十八省之一。但是在廣西,壯族卻是除了漢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現在的廣西壯族人口保守估計有1500萬人,約佔廣西人口的33%,約佔中國壯族人口的88%。
廣西的壯族人口位居全國第一、廣西是名副其實的「壯族之鄉」,這是勿須置疑的。但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卻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不是每一個壯族人都會說壯話,甚至有相當比例的壯族人不會說壯話,在廣西壯族人不會說壯話甚至成為了一個見怪不怪、是很正常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很多廣西壯族人不會說壯話呢?其中有什麼內在原因呢?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難言之隱呢?有什麼因素影響制約呢?
一.廣西壯族分布區,並不是所有壯族都說壯話:
廣西一共有14個地級市,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要世居民族壯族而言,壯族的分布是遍布廣西14個地級市的。但是就重點而言,廣西壯族主要分布於廣西中部、北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具體為南寧市、柳州市、來賓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
也就是說南寧市、柳州市、來賓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的人口大多數為壯族,這些地區的壯族人也大多數是說壯話的;但是另外的北海市、欽州市、玉林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這些地區,壯族人口不是沒有、但是很少、壯族人的比例較低。而這些地區的壯族人就幾乎不說壯話了,大多數只是掛了個壯族的名頭而已。也不是說北海市、欽州市、玉林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這些地區的壯族人都不說壯話了,只是這些地區的壯族人還說壯話的,真的是很少很少了。
二.廣西壯話分布區,壯話並沒有遍布所有壯族聚居區:
如果說廣西壯族人口能夠遍布廣西14個地級市,那麼廣西壯話就不一定能夠遍布廣西14個地級市了。廣西壯話的主要分布與廣西壯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差不多,都是主要分布於廣西中部、北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具體為南寧市、柳州市、來賓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
但是除卻這些地區是主要說壯話之外,另外的北海市、欽州市、玉林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這些地區,是極少極少說壯話的,大多數是通行白話和桂柳話。這些地區雖然也有少部分壯族人分布,但是這些地區的壯族人幾乎都已經不說壯話了,反而是白話、桂柳話說得非常順溜。
三.廣西壯話的分布地段,農村比例最高、鄉鎮次之、縣城比例最低:
同樣是廣西壯族、壯話主要分布區的南寧市、柳州市、來賓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壯話流通的比例也是分地段的。一般而言,農村裡說壯話的比例是最高的,農村裡幾乎都說壯話;鄉鎮圩集說壯話的比例次之,鄉鎮圩集也多說壯話,但是說壯話的同時說桂柳話的也較多;縣城說壯話的比例是很低的,縣城雖然也有很多人說壯話,但是說桂柳話的人也很多。而且現在是商業時代縣城有不少的外來人口,因而縣城說普通話也有一定的比例。
而地級市的市區、城區,說壯話的比例就更低了。比如河池市,河池市的壯族人口比例很高、大多數地區也都說壯話,是著名的「壯鄉」、「瑤鄉」。但是偏偏河池市的市區宜州區、金城江區,都是比較喜歡說桂柳話的,在城區裡桂柳話十分流行,反而是壯話越來越少人說了。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則更是難堪,作為「壯府」的南寧卻不說壯話。在廣西首府南寧,不但不是以說壯話為主而是以說普通話、白話為主,而且南寧市區是不說壯話的。即使是廣西中部、北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這些地方的壯族人,他們也會很自覺的不說壯話而是改說普通話,在南寧的時間久了他們甚至學會了說白話。
四.廣西壯話的分布人群,中老年人還在堅持說、年輕人較少說、娃娃學桂柳話普通話:
廣西壯話使用的比例高低也是分人群的,中老年人說壯話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年輕人,小孩說壯話的比例是最低的。現在廣西的壯族人中,中老年人是常年說壯話的,他們說了一輩子壯話也早就說習慣了、很難改口了。
廣西壯族的年輕人中還在堅持說壯話的,相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較少。而且不少的年輕人不太喜歡說壯話,尤其是在城鎮、城市裡,不喜歡說壯話的年輕壯族人更普遍。這些壯族年輕人讀書的時候,學校裡已經普及普通話了,無論是上課還是平時同學之間都是使用普通話。很多人傻傻的以為學校裡只能說普通話不能說壯話,尤其是在小學、初中。而到了讀大學終於明悟了大學也是可以說壯話的,但是已經遲了,廣西的大學裡的學生都是來自於五湖四海,雖然大多數還是來自於廣西本土。但是廣西並不是只說壯話,說白話、桂柳話的廣西人同樣很多。於是說壯話、桂柳話、白話的廣西同學,來到了廣西的大學裡同樣還是普通話大行其道,敢說壯話的同學沒有幾個。在廣西讀大學的話,如果單從平時使用的語言來說,你會覺得自己不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讀書、自己來了個假廣西。
至於廣西壯族中的小孩、娃娃一代,說壯話的比例就更低了。其實無論是在廣西還是其他省份、無論是是壯族還是其他民族、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現在的小孩啟蒙教育大多數都是使用普通話了,這就是多年來普通話普及的巨大成效。在廣西小孩啟蒙教育除了很多是使用普通話外,使用桂柳話的也很多,使用壯話的是越來越少。現在的廣西壯族小孩,從小學習普通話、桂柳話的是越來越普遍,從小學習壯話的在農村裡還在苦苦堅持。
五.部分本來就是「被」壯族的壯族人,自然不會說壯話:
在廣西有很多奇怪有趣的現象,如文中所說的,很多廣西壯族人不會說壯話。再比如很多人祖先是南遷至廣西的漢族,自己卻成了壯族;同一條村子同一個姓氏宗祠,有人是漢族有人是壯族;爺爺奶奶一方是漢族一方是壯族,子孫後代都是壯族;甚至是同一個家庭裡,兄弟姐妹都有人是漢族有人是壯族的。
然而這種有趣的現象在廣西,真的是見怪不怪了,廣西壯族人民和廣西人民早就已經習以為常了。廣西之所以有部分本來就是「被」壯族的壯族人,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的。壯族的祖先主要是百越人中的「西甌人」、「駱越人」,自秦朝起的各個歷史時期兩河流域的漢族人就不斷的南遷至廣西,在經歷了多年的繁衍生息,他們的後代自然是被壯族同化了成為了壯族人;壯族即原來的僮族,僮族的前身很雜,包括僚人、俚僚人、蠻人、儂人、土人、撞人、郎人、俍人等,新中國後在劃定壯族的時候,除了這些人被劃定為壯族外,還有少部分漢族人也被誤劃定為壯族了;在廣西民族是可以隨父親也可以隨母親的,因而即使父親是漢族只要母親是壯族,子孫後代是都可以隨壯族的;另外在廣西少數民族高考是有加分政策的,因而有不少人本來是漢族的,在上戶口的時候卻改成了壯族、瑤族等。
因而這部分本來就是「被」壯族的壯族人,自然是不會說壯話的。這部分「被」壯族的壯族人即使是有些人會說壯話,那也是極少數極少數的。在廣西,不是壯族的壯族人大家都是見怪不怪了,不會說壯話的壯族人大家自然也是見怪不怪了。
總結:
其實在廣西不會說壯話的壯族人畢竟是少數,會說壯話的壯族人還是佔多數的。不過壯話的傳承也需要重視起來、甚至是刻不容緩。傳承壯族文化應該從小做起,小孩從小學習普通話、桂柳話的同時,也儘可能的去學習壯話。畢竟壯話才是壯族最為重要的文化特徵,是壯族之根,是壯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