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文學原創)

2020-12-15 一蓑煙雨文學原創

姑蘇城外寒山寺

手機拍照

在為世人喜吟樂頌的眾多唐詩中,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至今讀來,膾炙人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鐘聲詩韻,令人覺得餘音繞梁,於耳不絕,極盡美感。

手機拍照

臨近中午,我們隨旅遊車到了楓橋鎮。導遊引領大家在她熟悉的一家飯館,歇息就餐。我和愛人簡單吃過,趁著閒暇,到附近遛一遛,先睹一下詩人筆下的楓橋古鎮。

走在古鎮街衢,感覺出這裡,旅遊業的昌盛不亞於姑蘇老城。遊人穿梭,商業興隆,加上是春天時節,隨處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古鎮街,運河岸,賣旅遊紀念品的商販叫賣聲,不絕於耳,這些都勾不起我的興致。倒是古運河,看上去,很是養眼。站在修葺規整的水岸,柔風拂面,清波蕩漾,遠處高檔的別墅群掩映在運河對岸的柳綠花紅之中,運河上江村橋和楓橋,遙相呼應,一河春水,柔波碎影,真的是風光旖旎無限。

手機拍照

寒山寺瀕臨運河,這座千年古剎,黃牆黛瓦,山門巍峨。雖然歷史上幾經毀隳,但是由於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深遠影響,使得它每次慘遭毀壞之後,一再得以重修復建。現在,駐足山門,朝裡窺望,寬闊平整的甬道兩側,殿堂樓宇,高低林立,參天的綠樹掩映其間。在我看來,寒山寺即使有白日裡人聲的喧囂,也不失為一處風景極好的禪林道院。

寺院是熱鬧的,每天接待著成千上萬的八方來客,導遊領我們參觀的時候,已是下午的光景。楓橋旁,運河邊,石道上,長廊下,到處是遊客。寺院甬道一側黃色院牆上,還有入口處的照壁上,鑲刻著寒山、張繼等名人名家的詩詞。由於遊人眾多的緣故,我想用手機把它們一首首拍下來,特別地不容易。為了不錯過每首詩,我簡直到了不遵守團隊紀律的地步,等到把所有的詩詞拍完,已經看不到大家的身影。這時候,我才擔心自己掉了隊,讓他們久等,就朝著他們去的方向疾步猛追。

手機拍照

這次隨團出遊,我不是為求佛問偈而來,只是抱著遊玩的態度,看一看久負盛名的寒山寺究竟如何。來了之後,才知道今日之江楓二橋,已非唐代之江楓二橋,今日之寒山寺亦非唐時之寺院,歷史久遠,似是而非。這裡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重修不久,嶄新而又漂亮,猶如新娘的嫁裳。

寒山寺因唐代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而得名,我們看到在大雄寶殿就供奉著寒山和尚的石刻雕像,不僅如此,殿內兩側的牆壁上還鑲嵌著很多首有關他詩文的碑刻。寒山是位富有才學的出家人,他的詩不施雕琢,幾近白話,富於人生哲理,歷史上備受冷落,卻是當今流傳甚廣,大概是佛教正日趨盛行的緣故,或者是其詩切合了愈來愈多洞察世故者的心態。我不在洞察世故者行列,也不是超凡脫俗之人,不過,在寒山寺的寺內寺外牆壁上,走馬觀花似的瀏覽了寒山的詩文,有一首詩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嘆浮生人,悠悠何日了。朝朝無閒時,年年不覺老。總為求衣食,令心生煩惱。擾擾百千年,去來三惡道。」寒山終究不堪凡塵的苦惱,入了空門,了卻了自己「只取今日美」的心願。至於世間大多數人,由於家庭、事業等諸多現實問題的羈絆,不可能像寒山那樣一走了之,否則,豈不是過於莽撞和自私?

寒山寺不像別家寺院,走進去,謹小慎微,仰望到眾多佛像,頓生敬畏之心,甚至於壯著膽子拍張照片,還愧於對佛主及諸位菩薩的大不敬。而在這裡,大可以無所顧忌地拍照錄像,因為寒山寺是一座處處洋溢著文化氣息的寺院。山門前後刻著楹聯妙語,各處壁牆題著詩文佳句,至於殿堂廳宇,更是有眾多的詩文碑刻,特別是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文碑刻,多是古今名人名家手筆。我們遊走在寺院,既能聽到鐘樓鐘鳴,又能領落到別具一格的詩情畫韻,心情自然是無拘無束。普明塔下留個影,聽鍾石旁聞鐘聲。據說,這鐘聲有一百零八響,聽到這鐘聲,還能消除人世間的一切煩惱。

手機拍照

寒山寺的鐘聲,是美妙的,聽起來確實悅耳,心胸豁朗,自然生不出什麼煩惱。不過,這裡的鐘聲不可能伴每位遊客一生一世,也不可能祛除世間所有煩惱。如果真的能讓人萬事無憂,大抵是流傳至今的僧人寒山和拾得倆人一段趣話,才是靈丹妙藥,——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手機拍照

遊覽寒山寺,導遊給我們一個小時的時間。按照約定的時間,我們走出寺院。在出口處,我還能隱隱約約聽到午後的鐘聲,只是接我們遠去的,不是停泊在河畔的客船,而是從早上到現在一直陪伴大家的旅遊大巴,這多多少少讓我感觸到詩人張繼與我們所處時代的不同:如果他生活在當下該有多好!

作者:孔德營,筆名陳默,網名一蓑煙雨,詩人、作家。

相關焦點

  •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寒山寺內無寒山,寒山是寺內一得道高僧的法號,為了紀念寒山和尚而命名寒山寺。張繼也不是詩歌盛行的唐代排的上號的詩人,但卻因一首《楓橋夜泊》也留名於世。一九八二年寒山寺已經成為省裡保護文物任何一個讀過小學的人都知道寒山寺,可想而知寒山寺的名氣到底有多大。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外是楓橋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著。如今流行歌手毛寧的《濤聲依舊》又把楓橋和寒山寺紅了一把。
  • 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寺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郊,始建於南朝,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這裡的古蹟甚多,是著名的祈福勝地。很多人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源於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應該歸功於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裡有一個關於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為他與鄰村的姑娘定了一門親事。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 「姑蘇城外寒山寺」。詩情畫意的(寒山寺)唐代到底有否?
    由於盛唐詩人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中有「姑蘇城外寒山寺」之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寒山寺在唐代即已存在並馳名。浙江省台州地區的學者連曉鳴、周琦在他們《試論寒山子的生活年代》中提出:唐代並無寒山寺,張繼詩中的「寒山寺」是指蘇州城外秋冬季節山林中的寺廟,而不是專指某一佛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
    遊寒山寺楓橋夜泊 《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寒山寺這個蘇州城外的小寺院出了名。寒假,我來到蘇州,有幸遊覽了寒山寺。清晨,陽光像千萬把利劍透過樹梢。我踏著晨曦,順著石徑,來到寒山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蠟黃色的山牆,配以黑灰色的簷子,顯得清幽淡雅。繞過山牆,我走進院子。
  • 「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是一座山名,還是一個人名?
    蘇州寒山寺,千年古剎。「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還是一個人的名字?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不僅寒山是否是一座山名的問題,而且還是否是「先有人名再有山名」的問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唐朝大詩人張繼的七絕,引發了一代代青少年多少美好的想像。這是安史之亂後,在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體現了詩人的憂慮孤寂。
  • 姑蘇城外寒山寺,寺名的由來
    寒山寺位於江蘇蘇州城外的楓橋鎮,該寺始建於六朝的梁代天監年間,最初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名僧人寒山、拾得從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到這裡住持,後因僧名寺,故稱寒山寺。當寒山和拾得來到這裡之後,為了由誰來做當家和尚,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呢!
  • 【唐詩】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注釋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
  • 走,跟著古詩去旅遊,姑蘇城外,江楓漁火寒山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寫的是古姑蘇城外的楓橋夜景和寒山寺鐘聲。現在來說就在蘇州市的姑蘇區了。 今天我正好興致也來了,上海直接自駕去蘇州,直奔楓橋景區和寒山寺,一個小時的車程,也算是蘇州一日遊了。
  • 蘇州園林,姑蘇城外寒山寺,西園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五月的寒山寺遊客絡繹不絕,有拜佛的,有觀光的,走在寺院小路上傾聽僧侶在誦經。寒山寺外,唐代詩人張繼曾經停留的那條河還在,如今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據說寒山寺的朝向和其他寺院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條河的原因,根據這條河的走向確定了寒山寺的朝向。寒山寺也有蘇州園林的特點,小橋流水,走向曲折,充分利用了現有的空間。
  • 姑蘇城外寒山寺,新年撞鐘
    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抬得由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從此後人慕其名,改稱寒山寺。千百年來,寒山寺幾經興廢。除詩碑外,無復留存。現存的殿字為清末重建,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碑廊、鐘樓等。寺外河流映帶,石橋高聳,寺內曲檻迴廊,綠樹黃牆,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境。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
  • 姑蘇城外的粉紅色寺廟——寒山寺
    如詩中所言"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坐落於古樸典雅的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許多人會以為是此處有寒山才得以此名,其實,並不然,寒山寺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因廟中的妙利普明塔而得名,唐代貞觀年間,因為一名叫寒山的高僧在此做主持,為了紀念他而改名寒山寺。
  • 詩詞鑑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賞析】一個清涼的秋夜,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落月、啼烏 、滿天霜、江楓 、漁火,不眠人,一系列密集的意象,在巧妙的安排下呈現出幽靜的意境。
  • 別只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背後的故事更傳奇
    別只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背後的故事更傳奇 2020-05-02 14: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旅遊: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向你訴說千年風雅文化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郊,始建於南朝,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 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首句寫了與夜晚有密切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第二句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四句寫詩人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聽到了夜半鐘聲,仿佛是聽到了家鄉親人的呼喚一般。
  • 箏與詩的對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由作曲家王建民根據此詩創作的古箏曲,以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並採用了獨特的技巧和方法,緊緊圍繞著一個「愁」字,使作品既有古樸典雅的意境,又有現代音樂作品的時尚,體現出了當代人對詩歌這一傳統藝術的尊重、理解和創新。
  • 姑蘇城外寒山寺:摸一把錦鯉魚,祈求身體健康好運連連!
    2019年10月報導,江蘇蘇州,趁著天氣晴好,不少遊客來到寒山寺,感受這座千年古寺的莊重威嚴。 寒山寺,一座與詩歌有關的佛教寺廟。回溯到幾千年前的唐朝,姑蘇城外,一艘船在楓橋上夜泊,望著遠處的漁火之光,一位孤獨而憂傷的旅行家,吟著一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到客船。」
  • 旅遊攻略:姑蘇城外寒山寺,不能錯過的景點
    一提起寒山寺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吧,「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句讓寒山寺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後人已道不清是寒山寺成就了《楓橋夜泊》,還是張繼使寒山寺聲名遠揚,總之今日它們互為羈絆,彼此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