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是國內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的祈福聽鐘聲活動,是蘇州旅遊的一張名片,第一屆始於1979年,如今已經走過40個春秋。
地處蘇州閶門外楓橋鎮的寒山寺,始建於南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抬得由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從此後人慕其名,改稱寒山寺。
千百年來,寒山寺幾經興廢。除詩碑外,無復留存。現存的殿字為清末重建,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碑廊、鐘樓等。寺外河流映帶,石橋高聳,寺內曲檻迴廊,綠樹黃牆,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境。
寒山寺向以夜半鐘聲聞名於世,名剎聽鍾為其一大特色。相傳唐代天寶年間,詩人張繼趕考落第,催舟返鄉,途經蘇州,夜泊楓橋,偶聞鐘聲,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相得益彰,寒山寺由此蜚聲海內外。
寒山無山,寒山有鍾。唐宋時代,姑蘇一帶寺廟有夜半打鐘的習俗。月夕霜晨,猶有餘韻,然而,寒山寺的銅鐘歷盡劫難,時斷時響。張繼詩詠的「唐鍾」,早已散失。但是,唐鍾絕響明鍾繼。明代嘉靖年間重又鑄鐘建樓。其時,江南才子唐寅曾為此作《姑蘇寒山寺化鍾疏》,可惜此鍾後流入日本,不知去向。清末重建寒山寺時,日本僧人山田摹鑄唐代青銅乳頭鍾送歸,至今仍懸於大雄寶殿之內,並鐫有鍾銘,記述其緣由。至於現今寺內鐘樓上懸掛的這口大鐘,為清末仿唐雕鑄。偶一撞擊,鐘聲洪亮——真有所謂古剎鐘聲,迴蕩幽遠,餘音繞梁,鳴響長達120秒之久。據說日本民間有種傳統習俗:每年除夕,闔家團聚之時,以傾聽鐘聲來辭舊迎新!並對我國蘇州寒山寺的鐘聲尤為神往,極欲系往聆聽!隨著中日友好的發展,近年來,每逢除夕,日本各界人士不遠千裡,專程前來蘇州,虔誠聆聽寒山寺那108下夜半鐘聲,祈盼為之帶來吉祥如意!我國唐代詩人張繼的名篇 《楓橋夜泊》早已編入日本的小學課本,可謂婦孺皆知!如今,歲末「寒山寺聽鍾」亦已成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傳統民俗活動。
寒山寺碑刻名聞遐邇。寺內碑廊陳列有各種碑刻。其中以《楓橋夜泊》詩碑最負盛名。此詩最早的書寫刻石者為宋代的王珪,可惜早佚;後來,明代吳中才子文徵明補書一石,但因歷經火患風化,詩碑所存字跡已不足十字。第三次刻石為清代樸學大師俞樾補書重外。楓橋古寺、張繼佳句、俞樾手跡被人譽為相得益彰的三美。此作,寺中還保存著清代名畫家羅聘、鄭文焯所繪的「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畫像石刻。另有歷代名人韋應物、嶽飛、陸遊、唐寅、王七禎、康有為等人題詠寒山寺的詩文碑刻數十方。
宋太平興國初年,節度使孫承佑曾於寒山寺建塔七層。元朝末年,塔與寺同時被毀。
1992年,方丈和尚性空在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重建浮屠,為該寺增加了登高望遠的佳處。
文布南村——適合失戀者的地方
廈門周邊適合帶小孩玩的好去處
旅行歷史文化名城:琉森·瑞士
東川:遇見五彩斑斕的紅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