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新年撞鐘

2020-12-15 華之旅

蘇州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是國內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的祈福聽鐘聲活動,是蘇州旅遊的一張名片,第一屆始於1979年,如今已經走過40個春秋。

地處蘇州閶門外楓橋鎮的寒山寺,始建於南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抬得由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從此後人慕其名,改稱寒山寺。

千百年來,寒山寺幾經興廢。除詩碑外,無復留存。現存的殿字為清末重建,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碑廊、鐘樓等。寺外河流映帶,石橋高聳,寺內曲檻迴廊,綠樹黃牆,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境。

寒山寺向以夜半鐘聲聞名於世,名剎聽鍾為其一大特色。相傳唐代天寶年間,詩人張繼趕考落第,催舟返鄉,途經蘇州,夜泊楓橋,偶聞鐘聲,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相得益彰,寒山寺由此蜚聲海內外。

寒山無山,寒山有鍾。唐宋時代,姑蘇一帶寺廟有夜半打鐘的習俗。月夕霜晨,猶有餘韻,然而,寒山寺的銅鐘歷盡劫難,時斷時響。張繼詩詠的「唐鍾」,早已散失。但是,唐鍾絕響明鍾繼。明代嘉靖年間重又鑄鐘建樓。其時,江南才子唐寅曾為此作《姑蘇寒山寺化鍾疏》,可惜此鍾後流入日本,不知去向。清末重建寒山寺時,日本僧人山田摹鑄唐代青銅乳頭鍾送歸,至今仍懸於大雄寶殿之內,並鐫有鍾銘,記述其緣由。至於現今寺內鐘樓上懸掛的這口大鐘,為清末仿唐雕鑄。偶一撞擊,鐘聲洪亮——真有所謂古剎鐘聲,迴蕩幽遠,餘音繞梁,鳴響長達120秒之久。據說日本民間有種傳統習俗:每年除夕,闔家團聚之時,以傾聽鐘聲來辭舊迎新!並對我國蘇州寒山寺的鐘聲尤為神往,極欲系往聆聽!隨著中日友好的發展,近年來,每逢除夕,日本各界人士不遠千裡,專程前來蘇州,虔誠聆聽寒山寺那108下夜半鐘聲,祈盼為之帶來吉祥如意!我國唐代詩人張繼的名篇 《楓橋夜泊》早已編入日本的小學課本,可謂婦孺皆知!如今,歲末「寒山寺聽鍾」亦已成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傳統民俗活動。

寒山寺碑刻名聞遐邇。寺內碑廊陳列有各種碑刻。其中以《楓橋夜泊》詩碑最負盛名。此詩最早的書寫刻石者為宋代的王珪,可惜早佚;後來,明代吳中才子文徵明補書一石,但因歷經火患風化,詩碑所存字跡已不足十字。第三次刻石為清代樸學大師俞樾補書重外。楓橋古寺、張繼佳句、俞樾手跡被人譽為相得益彰的三美。此作,寺中還保存著清代名畫家羅聘、鄭文焯所繪的「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畫像石刻。另有歷代名人韋應物、嶽飛、陸遊、唐寅、王七禎、康有為等人題詠寒山寺的詩文碑刻數十方。

宋太平興國初年,節度使孫承佑曾於寒山寺建塔七層。元朝末年,塔與寺同時被毀。 

1992年,方丈和尚性空在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重建浮屠,為該寺增加了登高望遠的佳處。

文布南村——適合失戀者的地方

廈門周邊適合帶小孩玩的好去處

旅行歷史文化名城:琉森·瑞士

東川:遇見五彩斑斕的紅土地

相關焦點

  • 蘇州千年古剎寒山寺出售新年撞鐘權
    中新社蘇州一月二日電(記者韓勝寶)昨日零點,蘇州千年古剎寒山寺迎二○○二年元旦的新年鐘聲剛好敲響第一百聲,而這個子夜撞鐘人並非寺院僧人,而是通過競買獲得撞鐘權的海內外遊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詩人張繼的千古佳句使得寒山寺這座江南古剎名聞天下。到寒山寺撞鐘也成為蘇州人及海內外遊客迎接新年的一個傳統形式。
  • 旅遊: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撞鐘進香、祈求平安的勝地!
    寒山寺位於蘇州西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寒山寺是著名的祈福勝地,每天來寺中撞鐘進香、祈求平安的信徒絡繹不絕。寒山寺主要由大雄寶殿、鐘樓、碑廊、藏經樓等建築組成。
  •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寒山寺內無寒山,寒山是寺內一得道高僧的法號,為了紀念寒山和尚而命名寒山寺。張繼也不是詩歌盛行的唐代排的上號的詩人,但卻因一首《楓橋夜泊》也留名於世。一九八二年寒山寺已經成為省裡保護文物任何一個讀過小學的人都知道寒山寺,可想而知寒山寺的名氣到底有多大。
  • 寒山寺除夕撞鐘不收錢巨資競購臆測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詩人張繼的千古佳句使得寒山寺這座江南古剎名聞天下。到寒山寺撞鐘也成為蘇州人迎接新年的一個傳統形式。近來,有關寒山寺的新年鐘聲被商業拍賣的消息四起,一時間人們對寒山寺鐘聲帶商業味道將信將疑。最近,寒山寺有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寒山寺依舊保持著古樸淳厚的傳統特色,新年的鐘聲也未變味。
  • 蘇州寒山寺除夕撞鐘權並未出售
    新華網南京12月19日電(記者陳琪)聞名天下的「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今年將如期進行,海內外遊客仍將聽到由該寺僧人撞響的108下古韻鐘聲。  記者今天從蘇州市旅遊局得到證實,此前外界紛傳的寒山寺108下除夕撞鐘權被「出售」一說是誤傳。但作為蘇州大旅遊推廣活動,遊客可以預先購票,在過了12點後,撞響共100下新年幸運鍾,目前已售出80多張。
  • 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
    遊寒山寺楓橋夜泊 《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寒山寺這個蘇州城外的小寺院出了名。寒假,我來到蘇州,有幸遊覽了寒山寺。清晨,陽光像千萬把利劍透過樹梢。我踏著晨曦,順著石徑,來到寒山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蠟黃色的山牆,配以黑灰色的簷子,顯得清幽淡雅。繞過山牆,我走進院子。
  • 姑蘇城外寒山寺,來蘇不看不為客!
    寒山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唐朝著名詩人張繼就有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是我們來蘇州必來的一個地方,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這座我們熟悉的古剎!這裡就是寒山寺門樓,是必經之路!進來以後是一條長廊,雖然有些陰天但是來遊覽的非常多!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
  •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為何夜半會敲響大鐘呢?
    得知,張繼客途舟中聽到的那個"夜半鐘聲",實是寒山寺寺院敲"晨昏"鍾中的"昏鍾"。正規寺院,每天要在晨、昏各敲一次鍾。"子"時(半夜12時)敲的是昏鍾;"卯"時(晨6時)敲的是晨鐘。每次要敲108下,並在1/4時辰內敲完。最後一錘,還得敲在整點上(晨6時、昏12時),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後。鍾要敲得抑揚頓挫有樂感。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外是楓橋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著。如今流行歌手毛寧的《濤聲依舊》又把楓橋和寒山寺紅了一把。
  • 千年古剎寒山寺 新年撞鐘價不菲
    東方網1月1日消息:昨天晚上,蘇州古剎寒山寺燈火輝煌,香菸繚繞。子夜時分,寺內鐵鑄巨鍾驟然響起,第100聲響時,時針恰好指向12點。
  • 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寺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郊,始建於南朝,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這裡的古蹟甚多,是著名的祈福勝地。很多人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源於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應該歸功於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裡有一個關於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為他與鄰村的姑娘定了一門親事。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 「姑蘇城外寒山寺」。詩情畫意的(寒山寺)唐代到底有否?
    由於盛唐詩人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中有「姑蘇城外寒山寺」之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寒山寺在唐代即已存在並馳名。浙江省台州地區的學者連曉鳴、周琦在他們《試論寒山子的生活年代》中提出:唐代並無寒山寺,張繼詩中的「寒山寺」是指蘇州城外秋冬季節山林中的寺廟,而不是專指某一佛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寺名的由來
    寒山寺位於江蘇蘇州城外的楓橋鎮,該寺始建於六朝的梁代天監年間,最初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名僧人寒山、拾得從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到這裡住持,後因僧名寺,故稱寒山寺。當寒山和拾得來到這裡之後,為了由誰來做當家和尚,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呢!
  • 【唐詩】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注釋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
  • 姑蘇城外寒山寺(文學原創)
    姑蘇城外寒山寺手機拍照臨近中午,我們隨旅遊車到了楓橋鎮。走在古鎮街衢,感覺出這裡,旅遊業的昌盛不亞於姑蘇老城。遊人穿梭,商業興隆,加上是春天時節,隨處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古鎮街,運河岸,賣旅遊紀念品的商販叫賣聲,不絕於耳,這些都勾不起我的興致。倒是古運河,看上去,很是養眼。
  • 蘇州園林,姑蘇城外寒山寺,西園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五月的寒山寺遊客絡繹不絕,有拜佛的,有觀光的,走在寺院小路上傾聽僧侶在誦經。寒山寺外,唐代詩人張繼曾經停留的那條河還在,如今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據說寒山寺的朝向和其他寺院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條河的原因,根據這條河的走向確定了寒山寺的朝向。寒山寺也有蘇州園林的特點,小橋流水,走向曲折,充分利用了現有的空間。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於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蕭梁時期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名僧寒山來此縛峁起居,後改名為寒山寺。寒山寺夜半敲鐘的習俗起源於唐代,後因唐代大詩人張繼名作《楓橋夜泊》讓寒山寺和寒山鐘聲名揚海內外。
  • 姑蘇城外的粉紅色寺廟——寒山寺
    如詩中所言"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坐落於古樸典雅的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許多人會以為是此處有寒山才得以此名,其實,並不然,寒山寺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因廟中的妙利普明塔而得名,唐代貞觀年間,因為一名叫寒山的高僧在此做主持,為了紀念他而改名寒山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時分,寺院會撞鐘嗎?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僅是張繼籍以他本人的這首作品,千年古剎寒山寺也因為這首植根於我國文學史。千年以來,《楓橋夜泊》一直是寫「愁」的代表作,這個愁,有著家國情懷和個人際遇的交織。張繼在短短二十八個字的容量中,對景物的挑選顯示出了非凡的創作技巧。詩人從一靜一動、一明一暗的對比著眼,將景物和作者的內心活動交融起來,形成了一種高度默契,令人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