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內公共運輸的行動支付市場相對來說還沒有形成支付寶與微信打造的「雙頭壟斷」的局面,因此很多沒有趕上早期行動支付熱潮的企業又有了一個參與的機會。
而作為公共運輸領域內的地鐵出行,如此典型的使用場景和如此高的使用頻率自然成為了支付企業眼中的「香餑餑」。
近幾年,國內的行動支付巨頭們都在爭先恐後的布局地鐵出行領域,地鐵出行領域的行動支付戰火也越燒越旺。
根據目前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支付寶,微信,銀聯,這三大支付巨頭都已經入局地鐵行動支付,並且除了這三大支付巨頭外,地鐵公司、城市一卡通公司以及其他支付機構的動作也都不小。
地鐵行動支付領域入局者不僅眾多,而且進站的方式也是百花齊放,但是總的說來,目前應用於地鐵行動支付進出站技術主要有NFC與二維碼這兩種。
掃碼過閘:使用廣泛,大眾歡迎
自從二維碼被運用於支付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掃碼支付早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場景中,並且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忠實用戶,可以說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一種支付方式,手機掃碼進入地鐵支付領域也就成為了必然。
2016年3月,廣州地鐵繞開羊城通率先在APM線推出「智慧閘機」,乘客可在廣州地鐵微信官方服務號和廣州地鐵APP,支付寶城市服務窗口內購買單程票,實現掃碼過閘,至此開啟了掃碼過閘的先例。
二維碼切入地鐵後,對地鐵公司與通卡公司打造的閉環支付體系造成一定的衝擊,使得地鐵公司開始繞開通卡公司,自建APP,自己發乘車碼。
各支付機構也因此趁勢而為,紛紛和地鐵公司合作,入局地鐵出行的行動支付領域。
據百度百科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大陸(不含香港、澳門、臺灣)開通地鐵運營的城市達35個,依據中宏網廣東頻道梳理的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8月10日,已有31座城市的地鐵支持掃碼過閘。
另據了解騰訊、支付寶、銀聯、京東這四家公司都已相繼入局地鐵過閘支付。據媒體報導在2018年7月6日,蘇寧支付已經與南京地鐵籤署合作協議。未來,蘇寧支付將接入南京地鐵,憑蘇寧金融APP乘車碼即可乘車。
除了以上提到的通卡公司、地鐵公司和支付機構外,還有一向只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的系統服務商,也開始從幕後走向臺前,入局地鐵掃碼過閘。比如八維通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無錫、福州地鐵合作推出碼上行APP。
從掃碼過閘的支付方案來看,這些公司與地鐵的合作模式無非就兩種:
1、與地鐵公司合作提供乘車碼;
2、只提供支付接口;
因為掃碼過閘的合作模式較為簡單,其相較於NFC涉及的產業方要少,並且相比於其他支付方式來講,門檻要低很多,所以誰都有機會創造入口,誰都有機會獲取用戶,掃碼過閘也在地鐵支付領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NFC過閘:體驗雖佳,門檻卻高
相較於二維碼支付,NFC可謂算得上是「長輩」了,NFC技術誕生於2003年,其應用在公共運輸支付領域也有多年,這些年來作為「長輩」的NFC一直受到擁護,但是其在市場上卻未見起色。主要原因在於NFC產業鏈太長,整合的難度太大,導致其推廣的難度大。
儘管NFC推廣遭遇重重困難,但是對於用戶來說,NFC支付速度快,產品體驗更好。也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公司都加入到NFC過閘這個行列中來。其中通卡公司算得上是NFC過閘的忠實粉絲。
但要實現eSE全終端模式支付,通卡公司需要協調的產業方過多,時間周期很長,難度很大。正因如此,通卡公司選擇和通信運營商合作推出NFC-SIM卡,這樣所需要協調的產業方相較於eSE全終端就要少許多。但NFC-SIM卡也並沒有讓NFC支付崛起,這背後的原因有太多,主要有兩個,一是用戶需要換張新的SIM卡以及一部NFC手機,二是售後服務體驗不太好。
直到2016年5月24日,江西銀行聯合洪城一卡通推出基於HCE的手機支付——Ola Pay,標誌著HCE技術正式應用到國內公共運輸支付領域,使得大家對於NFC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2017年12月26日,微信小程序開放HCE連接能力。HCE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路由方式,使得卡模擬模式中的數據可以被路由到手機APP中的HCE服務上,使其擺脫了傳統SE晶片載體的限制。這種方案既能夠降低成本,也能夠縮短產業鏈,在地鐵行動支付領域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銀聯為了解決NFC行動支付面臨產業鏈過長、不同產業相互制約的問題,結合HCE和Token技術研發了「雲端支付」產品,並且把這種技術產品運用於公共運輸領域。並根據公交、地鐵的行業特點和市場需求,於2016年推出延遲聯機交易ODA應用,使得銀聯在小額高頻的交通支付領域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
總結起來目前使用NFC過閘主要分為四類:
1、通卡公司聯合手機廠商採用的eSE全終端模式;
2、通信運營商和通卡公司合作推出的NFC-SIM卡;
3、通過微信小程序或APP開通的HCE交通卡;
4、利用手機錢包綁定銀聯卡扣款的「銀聯手機閃付」;
不管那種模式,NFC所涉及的產業方相較於掃碼過閘都要多,推廣難度大,但是從長期來看,NFC速度快,體驗更佳,潛力也更大,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產業各方的融合,NFC技術過閘前景將會變得明朗。
其他:新型支付方式競相開放
隨著行動支付的發展,各種支付技術也是層出不窮。之前通卡公司聯合通信運營商推過2.4G RF-SIM卡行動支付方案,2.4G手機深圳通卡用戶量曾一度超200萬,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在2017 年 12 月 28 日,廣西南寧地鐵推出「咪付」過閘方案。「咪付」採用低功率藍牙技術,通過與低功耗藍牙模塊交互認證、傳輸信息。這是地鐵支付領域內首次商用低功耗藍牙技術。
相比NFC來說,「咪付」最大的優點在於對手機終端沒有限制,可通過支付寶、微信、銀聯卡、桂林銀行進行餘額充值。但在使用咪付過閘時,需要保證手機開啟數據流量及手機藍牙。但「咪付」還不能算是成熟的方案,由於蘋果手機會將 Apple Pay 設置為 iOS 系統中最高優先級,刷「咪付」時需要小心地把手機放在對應的感應區,和其他感應位置保持距離,否則會被喚醒 NFC 信號源,跳出 Apple Pay 導致開閘失敗。
另外有 Pay 功能的小米、三星等手機,也會因同樣情況跳出 Pay 界面,如果刷機過閘的時候操作不仔細,就會導致很尷尬的局面。
目前只有南寧地鐵採用「咪付」過閘方案,以後會不會推廣至全國地鐵?這還有待觀察。
2018年4月4日,合肥地鐵「一號通」刷手機過閘技術成功試點,「一號通」對手機終端沒有限制,而且使用者不需要打開手機、APP、生成識別碼等操作流程,只要是開通4G及以上功能的手機就能夠使用,最大的缺點就是須指定合作的電信運營商用戶。
另外有多個城市正在試點刷臉乘車,2018年4月,螞蟻金服對外釋放信息,正在研製刷臉乘車方案,上海地鐵未來將可刷臉過閘。
2018年5月,北京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探索「生物識別」等方式支持乘客進站乘車,並透露北京地鐵將會試點人臉識別系統。
2018年11月,鄭州地鐵首次展示人臉識別乘坐地鐵。據工作人員稱,若精準識別等一系列實際問題解決,試運行成熟,就有可能會應用。
迄今為止,還未有城市將將刷臉支付正式的商用於地鐵領域。現如今零售領域的刷臉支付應用已經如火如荼,而今交通領域對於刷臉支付也躍躍欲試,但是在支付速度要求高、環境複雜的交通領域,刷臉支付真的能適用嗎?或許隨著技術的發展,刷臉乘車的一些問題也會得到解決,屆時,刷臉支付有望在交通領域開花結果。
最後
總體而言,目前二維碼乘地鐵的支付方案最受歡迎,而NFC支付在交通領域發展了將近有十年,一直被大家看好,但在市場上卻表現不佳。隨著新型技術的應用以及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地鐵行動支付之戰必將變得更加激烈。至於哪種支付方式將成為主流,主要取決於用戶對產品的體驗以及該方式能否平衡好各產業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