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8日電(記者賈立君)總投資4.8億元的大型人工阻沙生態屏障工程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正式啟動實施,它將以上百萬畝林帶遏制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的「握手」之勢。這也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向沙漠進軍」的一個大動作。
橫貫內蒙古西端阿拉善盟的東西長270公裡、南北寬220公裡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第四、我國第三大沙漠;其南部是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內、部分在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騰格里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本來,兩大沙漠被長110公裡、寬10至20公裡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雅布賴山及南部的甘肅省民勤縣生態綠洲所阻隔,但近幾十年來因氣候變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兩大沙漠「牽」起手來。
內蒙古林業廳2002年根據衛星監測結果結合地面調查繪製的《內蒙古自治區沙漠化土地現狀圖》顯示,在雅布賴山東南的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蘇木境內、西南的甘肅省民勤縣北與阿拉善右旗接壤處、以及雅布賴山的中部,3條黃色的流動沙丘帶把兩大沙漠連了起來,並且黃沙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南侵、向騰格里沙漠靠攏。
據分析,兩大沙漠「握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強北風的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動沙丘南侵所致。因阿拉善盟位於西風帶,年平均七級以上大風天數超過30天,大於每秒15米的大風日數和沙塵暴日數歷年平均54.1天、最多年份達95天,大風頻仍,使乾燥疏鬆的沙粒隨風移動、搬運、堆積,近年又呈遞增趨勢,再加上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的祁連山與西北的阿爾泰山形成一個天然的「風洞」,加速了風力移沙速度。另一主因是人為因素和連年的氣候乾旱,使兩大沙漠之間的植被遭到破壞。
阿拉善盟林業局資源科科長王曉東介紹,巴丹吉林沙漠綜合治理項目,將在雅布賴山南緣採取生物固沙與工程固沙相結合的措施,在兩大沙漠之間封沙育林96萬畝、人工造林40萬畝、機械壓沙12萬畝,最終形成長202公裡、寬5至15公裡的生態屏障,阻斷兩大沙漠「握手」。
王曉東說,這個建設期為6年的生物治沙工程,採用灌叢網格化防沙技術,以及土工布、高分子黏合劑等治沙新技術,將流動沙丘固定後,再在上面種植適合當地生長的梭梭、檸條等耐旱灌木;在尚存稀疏植被的沙區,用鐵絲網圍封起來,不讓牛羊進去,同時給區域內補充播撒灌木種子、噴灑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讓植被自然封育;在沙丘流動嚴重地帶,採取機械壓沙措施,同時還將對項目區內的300多戶1000多名牧民,實施生態移民。整個項目所需的4.8億元資金,全部為國家預算內撥款,今年8月至2011年11月實施的一期工程所需的1500萬元資金已到位。(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