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上善若水【節選】
作者 / 曾凡章 朗誦 / 雁和鳴
古箏《禪茶一味》
平和,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平和,是人生的處世態度,是人生觀的高度。 平和,被人們所記住和所樂道的,也是一個地名。她,就在閩南,屬漳州市管轄。當然, 這首先要感謝「平和之父」王陽明先生。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寇盜以靖,地方以寧」,為長治久安,也為百姓安居樂業,造福一方。王陽明上奏《再議平和縣治疏》,得到武宗皇帝批准置縣,並取「寇平而人和」之意,至此,閩南大地誕生出一個「平和縣」,並沿襲至今。不是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嗎?興許,平和縣自沾了王陽明這位「風水大師」的仙氣後,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老子》語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是「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於道。」細細品味「水」的特性,平和,還真有「水」的品性,「無為」的品格。
首先,平和境內群山疊嶂,山青水秀,森林茂密,物產豐富。貫穿於整個閩南漳州大地的六條河流,有五條源自平和。人們常說「母親河」,說明「水乃萬物之源」。就「水」而言,論功勳,平和當得起整個漳州,歌頌千篇,豎碑萬座而無愧。但「平和」,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反而「和其先、平其塵」,哪裡低哪裡流,哪裡窪哪裡聚,此等達觀和厚道,實在平和,當對得起「陽明先生」的恩賜。其次,水至柔,柔而有剛,柔而有骨。不管有多少險阻,多少誘惑,即使雄關漫道,百轉千回,東流江海的意志,何曾有一絲動搖;豪邁的腳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我不禁想到,廣泛流傳於平和民間的一句口頭憚:「平和魚遊出了洪瀨口,就是一尾龍!」這句話,活脫脫勾勒出平和人的個性和品質。
千百年來,平和人,真就有大山的胸懷、水的性格、魚的情結。而事實上,魚也有二類,一種是「順流而下」,一種是「逆流而上」。 「順流而下」的魚,有如「阿里山神」吳鳳、「武榜眼」黃國梁、「文學大師」林語堂、「中國油畫先驅」周碧初等等,他們都是「平和魚」,最後遊出「洪瀨口」,奔向大海不回頭,都變成了中華大地上,一條條「活龍」!而「逆流而上」的魚,有如「三平祖師」楊義中、「平和之父」王陽明、「古今完人」黃道周等等,他們為弘法、為靖安、為修名,沿著九龍江,逆流而上,最後融入了平和山山水水,修成了正果,蠃得了美名,鑄就了平和的風情萬種和永恆魅力。
「水是魚世界,雲是龍家鄉。」人類的祖先從魚進化而來,而「平和魚」化水而去,去得無顏無色、晶瑩剔透;去得無欲無求、光明磊落。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平和,最為中庸、最為雍容、最為大度。有如一股清泉、一座大山、一片肥沃的土地。
水,養山山青、育花花俏、哺人人美;水,春為霧、夏為雨、秋為霜、冬為雪,化而生動,化而無常。故得日月精華,滋潤大地而無限生機!
心靜如水,不喜不憂;身處平和,不急不慢。
平和之善,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