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比較喜歡看古裝劇的話,而且是那種偏武俠的古裝劇那麼你可能就會看到這樣的一幕,當有人進入客棧的時候,那個店小二就會上前問一句,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還是住店,可能後一個詞你比較理解,住店就是休息在這嘛,那打間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不去搜一搜看一看,可能還真不知道打尖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看過出版於1959的清人福格的《聽雨叢談》卷的第11記那麼你也會理解打尖這個字的意思。
在福格的書當中寫的十分的詳細,但如果你不想去看書的話,你就耐著性子看那個人的回答,從他的回答當中你可能也能揣摩出打尖的意思。在19.20世紀眾多的小說與影視作品當中,一般的回答都是準備一桌上好的酒菜或者是準備一間上好的房間。
通過對號入入座我們可以知道打尖應該是吃飯的意思。那既然打尖是吃飯的意思,那為何還要用這樣一個讓人不是很理解的詞來代替吃飯呢?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這是地域的差別不是每一個地區都是用打尖來代替吃飯。
就像在南方用的是打車在其他地方用的是乘車,是一樣的道理。而且打尖這個詞出現還有時間限制,他一般都是在下午遇到客人的時候才會詢問客人,這是因為在古代出行不方便,靠的都是步行或者是牛馬這種交通工具。
而且客棧又少,到了下午那些出來的人基本上就得思考自己在哪裡住一晚了,畢竟夜晚視線不好又有強盜得找個好客棧去休息。那為什麼非得是打尖這個詞來代替吃飯呢?在這裡有三種說法,在這三種說法當中有兩種都是誤傳的原因。
第1個誤傳是,打尖原來有大火的意思,因為在古代吃飯就必得生火做飯,如果店小二問客人生火做飯的話,句子就太長就顯得麻煩,而且我跟這兩個字的樣樣子比較的像在行文的時候,因為書寫潦草的關係就被認成了打尖。
第2個誤傳就是「打間」被人寫成了「打尖」,前面那個尖是包間,單間的意思就是問那些高級一點的客人們提供的,如果客人們只是想要吃飯要一間吃飯的小雅間的話,就只要說一聲打間如果是要住店休息的話,就會告訴店家是住店,時間一長就被人傳成了打尖。這個要一間小雅間,就有點像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的生活了,這樣看看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也是有著小資情調的。
第3種說法是一個簡稱打尖是有打發舌尖的意思。它的全稱是打舌尖兒就是我們俗稱的打牙祭,打牙祭這個字一出,現相信很多人都能夠理解就是去嘗東西嘛。從2018年播出的綜藝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有很多的小吃與特色食物。如果作為客人去是去打牙祭的話,那麼他的舌頭可是能夠好好享用一番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和現在相比,古人的生活肯定是非常落後的,尤其是在思想這一方面,但是事實卻和我們想的恰恰相反,古代的生活也十分多姿多彩,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這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裡面就講述了許許多多古代鮮為人知的故事,原價128元,現在只需要88元就能買到手,絕對的良心推薦,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