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大連山
冬至是中國農曆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觀測和制訂出來的。冬至時間在每年陽曆12月21日—12月23日。冬至日是指「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現在很多地方仍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各地風俗美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
青花三羊開泰紋撇口小杯,明嘉靖
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要吃餃子呢?相傳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見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凍爛,於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煮熟撈起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病人吃了「祛寒嬌耳湯」,渾身發熱,血液通暢,數日後病人的爛耳朵也好了。所以北方有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河南又有「捏凍耳朵」的說法,據說是吃了餃子,冬天裡不會被凍掉耳朵。
江浙閩贛一帶講究吃湯圓。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一天吃湯圓,也象徵團圓。
廣東民諺云:「冬至大過年」。這一天就要整「九大簋」,豐盛的一桌,合家團圓,大快朵頤。臺山人少不了蘿蔔臘肉鹹湯圓,佛山人要吃松糕,潮州人要做冬節丸,還有客家人的糯米飯。
客家人說:「冬至羊,夏至狗」。客家人認為羊肉是冬令補品,它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客家人深諳此中養生之道,婆婆還在的時候,便會燉羊腳糯米酒,說喝了這碗羊肉湯就不會凍手凍腳了。這碗用各種藥材,加入自家釀的娘酒,歷時數小時慢火燉成的湯,濃厚香醇,甘美如蜜,喝了這碗湯渾身熱乎乎,氣血通暢,齒頰留香,至今難忘。
我買了只去骨的羊腿,足有三斤八兩,做了幾道羊肉的菜,飯和湯。
羊肉生炒糯米飯
材料:羊肉250克,糯米600 克,陳皮一片,紅蔥酥一大匙,紅蘿蔔半條,青蔥一根,果仁一把,生抽,鹽和少許糖。
製作:糯米至少要泡水四小時。陳皮泡軟,刮去白膜,切成細絲。紅蘿蔔切粒。羊肉切細條再切成細粒,用鹽抓勻至起膠,生粉一大匙加水四大匙,分三次加入肉粒中,順一個方向慢慢攪拌,使肉吃進水分至綿滑。
三飯碗水燒開,把肉末倒入鍋中迅速攪開,見熟撈起備用,湯水留下另用。泡好的糯米瀝乾水,用開水燙過,這是很關鍵的一步,如果糯米沒有用開水燙過是無法炒熟的。鹽和少許的糖用半碗水化開備用。起鍋放油,把燙過瀝乾的糯米放入鍋炒,待糯米有些燙手時灑入調味的水,蓋上蓋子,轉小火燜一會,每次灑的水不能太多,片刻後開蓋再炒。這樣的步驟要反覆三至四次,炒至糯米熟透為止。整個生炒的過程是需要又燜又炒,這樣糯米飯才容易熟。當飯快熟時加入紅蘿蔔粒,陳皮絲和紅蔥酥繼續炒,加入生抽調味調色,最後放入羊肉粒炒勻。
上碟時撒上蔥花,伴上果仁即成,羊肉嫩滑,陳皮香和蔥香,果仁香混合一起,吃不出什麼羊羶味。
百花腊味生炒糯米飯
材料:(必選)糯米500克,蝦米25克,臘腸50克,臘肉50克,溼冬菇50克,料酒,生抽,鹽,糖,香菜,蔥花。(可選)蛋皮,叉燒,瑤柱,魷魚粒,炒花生,菜脯粒,紅蘿蔔粒
製作:臘腸,臘肉,冬菇,蝦米切粒,所有配料爆香。泡好的糯米瀝乾水,用開水燙過。鹽和少許的糖用半碗水化開備用。起鍋放油,把燙過瀝乾的糯米放入鍋炒,待糯米有些燙手時灑入調味的水,蓋上蓋子,轉小火燜一會兒,每次灑的水不能太多,片刻後開蓋再炒。這樣的步驟要反覆三至四次,炒至糯米熟透為止。整個生炒過程是需要又燜又炒的,這樣糯米飯才容易熟。當飯熟時加入配料續炒,調味拌勻便成。
所謂百花就是手頭上有什麼,喜好什麼都可以隨意,但是臘肉,臘腸,冬菇,蝦米不能少,少了就失去風味。這個腊味生炒糯米飯是特別為我的一位如姐姐般的好朋友寫的,因為她不吃羊肉。冬至日不吃羊肉,可以吃生炒糯米飯。
烤羊腿
材料:羊腿約750 克,選用油多帶筋部位,洋蔥一個,紅蘿蔔半根,西芹兩支,南瓜300 克(蔬菜選根莖類,如馬鈴薯,新鮮淮山等不容易出水的)鹽,黑胡椒粉,蒜粉,孜然粉
製作:羊腿洗淨擦乾,隔兩指寬一刀不切斷,撒上鹽,黑胡椒粉,蒜粉按摩一下,放入冰箱醃上四小時,過夜也可以。烤盤放切塊的蔬菜,再放羊腿,淋上三大匙橄欖油,蓋上錫紙。
烤箱預熱華氏450度,烤50分鐘,去掉覆蓋的錫紙,薄薄刷一層橄欖油,撒上孜然粉再烤5-10分鐘即好。也可以每烤30分鐘,刷一次蜜糖水,以增加著色,我覺得不刷蜜糖已經夠甜度了。這道烤羊腿蔬菜吸滿了湯汁綿甜,羊肉很嫩。
餘下的羊肉川燙,漂去血水,加拍姜一塊,水八碗燒開轉小火煲約一個小時,筷子能插入羊肉即可。
蘿蔔羊肉清湯
川燙羊肉粒留下的湯加入半根白蘿蔔(切厚片),兩片姜,酌情再加一些湯燒至蘿蔔熟,加入切片羊肉和香菜,調味即成蘿蔔羊肉清湯,配羊肉生炒糯米飯。
藥膳羊肉湯
材料:糯米酒350-400ML, 北芪15克,黨參15克,淮山15克,枸杞10克,紅棗6粒,黑棗4粒,桂圓肉10克,黃精10克,杜仲15克,當歸5克。
製作:餘下的羊肉切塊,加入湯和糯米酒,所有藥材 (枸杞除外),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4-5 個小時,枸杞後下即成。傳統的做法是以酒代水來煲羊肉和藥材,所以湯很甜,糖分很高。從保健出發我將糯米酒減少。
有趣味,有餘味,觸手可及的一物一趣!
點擊看更多Jo客談吃,
遠去的大連山
蘿蔔牛腩
蘿蔔丸
開鍋肉丸
鹹甜兩「粄」
「綁酒綁飯」的客家小炒
梅州醃(LAO)面
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秋天的羊肉抓飯
舅婆的釀苦瓜
老鼠粄
客家算盤子與煎芋丸
印度伯母的咖喱
劉姥姥吃到的茄鯗與客家打茄泥
糯米酒,紅糟菜
火候足時它自美----紅燜豬肉
莫許杯深琥珀濃----客家娘酒
塵封的菜脯煎雞卵
「鹹、燒、肥」的釀豆腐
梅菜的陳
圍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