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上方↑↑↑傾雨文樓 一鍵免費關注
「驢打滾」,初次聽到這個名字,感覺蠻奇怪的。
「驢打滾」是驢肉做成的嗎?出於好奇,我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不是。它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承德地區盛產黍米,黍米有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它的外觀與小米相似,只是顏色更黃,而且個頭也大一些。這種米的粘性比小米大,在承德叫黃米。
承德是歷史名城,首都北京的重要門戶,清朝康熙曾在此修建避暑山莊,設熱河廳。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這是他們滿族人的傳統。滿族的狩獵生活,經常是早出晚歸,吃粘食耐餓。「驢打滾」被前來避暑的王孫貴族接受,喜愛,很快傳到北京,成為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
傳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江米粉也就是糯米麵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御膳廚房,誰知這個莽撞的驢兒一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裝有黃豆面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老佛爺一吃這個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老佛爺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驢打滾」這道小吃。
這是有關「驢打滾」的歷史典故,頗有趣。
事實上,「驢打滾」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因吃時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外野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有幾分詼諧。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麵、黃豆面、澄沙、白糖、醬油、青紅絲和瓜仁。以黃豆面為主要原料,故也稱豆面糕。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藝。
製作時將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些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再將蒸熟發黃米麵外面沾上黃豆粉面和芝麻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最後用刀切成小段,撒上白糖就成了。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鬱的黃豆粉。
在承德,「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名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麵,改為江米麵。因為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格,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在承德,曹發曹大爺的「驢打滾」已成為承德的名片。20多年,曹大爺的「驢打滾」和獨特的祝福已經成了承德大街一道風景。
「驢打滾兒……」叫賣聲響亮而悠長。一位身穿白大大褂,頭戴白色衛生帽的老人,推著一輛電動車由遠及近,穿梭在承德的每一條街道。電動車後座上,一個半米見方的玻璃櫃,上面寫著「承德名吃,驢打滾」七個字。
曹大爺和妻子趙金雲雙雙退休後,就開始賣「驢打滾」。妻子趙金雲退休之前還是酒樓的特二級糕點師。他們豆沙買最貴的,白糖買最好的,芝麻不夠寧可不做也不偷工減料。曹大師注重信義第一位,「驢打滾」兩塊錢一塊,這麼多年一直沒變過。曹大爺說:「薄利多銷,讓人們都吃上,又便宜又實惠好吃,還有風味特色,吃了的人愛吃、高興,我也高興,少賺一點無所謂的事。」
每天中午,曹大爺推著車沿街叫賣。只要看到有人悶悶不樂,曹大爺就會跟人說:「祝福你,祝你幸福。」「幸福」、「發財」、吉祥」、「平安」、「考上好大學」,都是曹大爺掛在嘴邊的話。二十多年,曹師傅每天送出「祝福」不下幾百次,大街小巷都有他的「粉絲」,有的人專門等著曹師傅,就想聽他說句祝福的話。
一到旅遊的黃金季節,很多遊客包括老外都知道,承德有個名小吃叫「驢打滾」,還有一位曹師傅的祝福。只要曹師傅推著車子出現在山莊門口,遊客便圍上來,買「驢打滾」,互道祝福,拍照留念。
一座城市,一種味道,一個故事,一段回憶,如若你有機會來承德,一定先嘗嘗這道美食!
張繼梅。河南新縣人,80後文學愛好者。偶寫小文,點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