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很多喜歡旅遊的人困在家中,無法領略我國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而在疫情結束之後,如何規劃自己的出行旅遊路線,使其更富有「性價比」,無疑是一個值得仔細考察的問題。
在抗戰文獻數據平臺上有一本《北平旅行指南》(閱讀原文),對民國時期北京著名的景點有許多精彩的介紹。通過閱讀這本書,相信讀者可以對這些景點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北平旅行指南》封面
《北平旅行指南》,由馬芷庠編,張恨水審定,經濟新聞社1937年4月出版。此書意在「搜集平市今夕之景物現狀介紹於來平遊覽者」,在1935年8月出版第一版時,僅有460餘頁,後來經「派專員重加調查」,不斷增訂與完善,在出版至第四版時,規模已達到531頁。
此書共分為九大部分,一、名勝古蹟,二、吃住遊覽,三、旅行交通,四、工商物產,五、文化藝術,六、政府機關,七、公共團體,八、社會公益,九、氣候風俗。在本書最後還附有正陽門、天安門、午門、中山公園、盧溝橋等各種景觀照片達六十餘張。
中山公園內的「中山像」,位於「保衛和平坊」正北處
本書的重點在「名勝古蹟」部分,此部分對北京的中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東郊、西郊、南郊、北郊九個大的片區各自包含的著名景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例如中城的太廟、故宮、景山、中山公園、中南海公園、北海公園;西城的歷代帝王廟、翰林院、白塔寺、護國寺;南城的太陽宮、關帝廟、琉璃廠、法源寺;北城的雍和宮、什剎海、積水潭、藥王廟等。
這些文字詳細追溯了這些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的歷史沿革與變遷,下面我們就以北京市著名的「中山公園」為例,一覽書中的精彩介紹。中山公園在天安門西側,居「全市適中之地」,是「社稷壇舊址」。1914年,在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下,將社稷壇闢為公園向社會開放,「定名中央公園」,是當時北京城內第一座公共園林。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社稷壇建於明初,與太廟相對,古柏夾道,蔭森幾蔽天日」,「園中空氣極佳,掌門而立者,為公理戰勝石牌坊一座」,「正中為社稷壇,北有大殿,亭北為總理奉安紀念碑」。在大體介紹了整個公園的分布格局後,文中又對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景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如「公理戰勝碑」、「社稷壇」、「衛生陳列所」、「格言亭」、「烈士銅像」、「水榭」。
此書對老北京的其它景點、景觀的介紹也是非常精彩與詳細的。只要您對這些感興趣,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正陽門
穿越時光,有的景點依舊矗立,見證人來人往,有的景點已然不在,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人類的記憶是短暫的,而書籍的記憶是長久的。搜集上線這些書,供更多的社會公眾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國家的各種歷史,正是抗戰文獻數據平臺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