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眾點評網截圖
新京報訊(記者 王萍)11月28日,《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正式發布。這份榜單上,最高等級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一家,由新榮記(新源南路)摘得;米其林二星餐廳兩家;米其林一星餐廳20家,其中新榮記(建國門外大街店)、新榮記(金融大街)上榜。
新榮記可謂是米其林的「大贏家」,因為在上榜星級餐廳之前,「榮小館」已經登上了北京「必比登推介」餐廳名單,上海的南陽路店也摘得二星。
新榮記堅持「食必求真,然後至美」的美食理念,講究真材實料,烹飪注重於原汁原味、營養及健康。當初,新榮記用一道做了20多年的椒鹽水蛇打開粵菜市場,至今依舊保持傳統技法,其果木烤鴨用每天千裡迢迢運來的果樹木現場烘烤而成,且只用當天的果木,烤法地道,風味上佳。
野生大黃魚,算是新榮記的第一招牌菜,昂貴,但的確精彩。許多人認為只有在東海海域的大黃魚才是最好的,其實許多海域都有大黃魚,一年四季,需要尋找不同海域的大黃魚。野生大黃魚口感那種細膩和脂肪的感覺,令很多人心醉。
新榮記的白水洋豆腐同樣是招牌菜,其他分店為了保證口味原始口感,所有的豆腐都是從北京空運至分店。新榮記創始人張勇說,白水洋是台州下面的一個鎮子,他小時候經常混跡在那裡玩。那裡有兩種食物令他念念不忘,一個是豆腐,一個是蘿蔔乾。豆腐是用最傳統的方式做的鹽滷豆腐,細細品還有一點柴火的味道。後來他把這道菜放到餐廳的菜單上,也成了招牌。
「海鮮要新鮮,食材要最好的,服務要好,無條件退換。」在新榮記官方網站,關於其服務理念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顧客點一條清蒸東星斑,當廚房烹飪進行一半時,顧客提出要做黃金椒蒸的吃法。經理與顧客溝通後,了解到顧客請的是貴州朋友,黃金椒蒸是貴州當地的特色吃法,為達到滿意的烹飪效果,特意重新蒸了一條。
《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榜單發布後,摘得北京米其林唯一一家三星餐廳的新榮記代表,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將付出更多努力,來維持「三星」的榮譽。
■ 延伸閱讀
張勇,生在南方小城,卻把小館子開成了米其林
張勇出生於台州臨海,喜歡踢球、遊泳、打打太極,酒量不怎麼好,年輕的時候從事過許多行業,後來專心致志地做餐廳、研究美食,後來他的店從台州開始發跡,開到了北京、上海、杭州……開在上海的,還成了米其林餐廳,這家餐廳在每一地都有許多擁躉,雖然價格不便宜,生意總是很好。
是的,這家餐廳的名字是:新榮記。
1989年,張勇還是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精力無限,在當地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因為喜歡吃喝,就順手開了一家大排檔,招呼朋友。當時廚師首選是溫州人,溫州經濟發達,自然吃喝講究。張勇和一群小兄弟平時經常專門包一輛車花四個小時去溫州吃「阿外樓」,阿外樓那時候也是一個排檔,海鮮都在路邊養著,支起一口油鍋,在街邊炸魚排。為了這口炸魚排,張勇可以不睡覺。
新榮記正式開成酒樓已經是1995年,那時候中國開風氣之先的是廣東。張勇去了幾次中山,當時海港城生意火爆,海港城的當家人麥廣帆那個年代已經被人稱為「粵菜南天王」。張勇模仿香港起名的習俗,給自己的餐廳起名「新榮記」,本來是想叫「勇記」,覺得有點俗,「榮」和「勇」讀音相仿,又有欣欣向榮的意思,於是在前面加了一個「新」。
張勇的初衷很簡單:一定要好吃,食材不惜成本,也要好吃。當年粵菜風行,台州本地小海鮮不上檯面,新榮記也是粵菜為主,當年新榮記最著名的一道菜是椒鹽水蛇,一道菜吸引了滿城出動。後來我還在新榮記北京的店裡吃過這道菜,也是當年的松哥親自來做,30年之後,這道菜竟然也有了人生況味。
當時台州並沒有在店裡養活海鮮的傳統,張勇首開風氣,鮮活海鮮,自助選擇。現在看來司空平常,在那時卻令人耳目一新。
人在時代的大潮之中,總會有一種冥冥的力量慫恿著前行。許多事情總是「先上車後買票」,張勇以一個刁嘴食客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的店:海鮮要新鮮,食材要最好的,服務要好,無條件退換。至真則至美,不鑽營,堅持這一條線,慢慢的在台州聲名鵲起,然後很自然地開到了杭州、上海、北京。品牌也一點點分層:從新榮記,到榮莊、榮府宴、榮小館。
時代造就英雄,英雄也弄潮時代。當年令張勇輾轉反側的溫州阿外樓依然還是一家溫州本土品牌餐廳,而當年台州人都願意跋涉去溫州吃一頓飯,如今溫州人卻都願意到新榮記吃飯。新榮記以一己之力,令台州菜成為東海海鮮的代名詞,在京滬兩地,穩穩地成為高端商務宴請的標誌性餐廳。
□小寬(一大口美食榜大眾評審團成員)
新京報記者 王萍
編輯 李揚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