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第三天,有幸來到了曾經被日本殖民的3大林場,阿里山林場。司機大哥(臺灣人習慣把司機稱作司機大哥,我們入鄉隨俗,也便這樣稱呼我們的司機了)一大早來到我們住的酒店等待我們吃完早飯出發到阿里山,車子越往山裡走,藍天讓我看的心曠神怡,之前導遊阿凱就在說最近臺灣市區的空氣不是很好,我說還不錯吧,到處都是藍天白雲,於是阿凱又說等我們到了阿里山,你才知道阿里山的空氣才叫好,新鮮空氣從喉嚨穿過直接到肺裡,那感覺整個人都清新了。
因為在車上沒有辦法感覺一路的空氣是怎樣的,但透著車窗看著藍天白雲想來空氣也是非常不錯的,畢竟剛從「霧都」來到美麗的臺灣,好久沒有看到藍天白雲的我這簡直讓我非常激動!山路一路盤旋而上,一路的風景也是不同,最先看到的是山腳下的一些農田,種植一些農作物和水果,而後隨著車子往上開,人煙漸漸稀少,映入眼帘的便是筆直而細高的樟腦樹,一排排立在山間,像是衛士守護著阿里山,也像是鄭重地給來往的人們敬禮,透著樟腦樹我拍下了一處藍天,藍天好像也變的更美了,藍天和樹的交織之後的畫面著實讓人沉迷,時間慢慢流逝,我們一路向山,慢慢的山高了起來也多了起來,會發現這裡的山很美麗。
和大陸的山有所不同,這裡山與山直接是沒有距離的,一直綿延到盡頭,而最讓我感觸的還是山的樣子,這裡山的植被都很厚,一眼望去就像是一床被子直接蓋在了山的表面,柔軟溫和,綠色的「被子」就這樣靜靜地蓋在了山的表面。如果是在午後我想我會想要趁著睡意躺在這一片「被子」上睡個午覺吧。而後,隨著海拔不斷升高,溫度也慢慢的下降,等我們來到阿里山的半山腰的時候,車停了下來,我們下了車,一下車明顯感覺必須得有一件外套,還好昨晚阿凱(我們的導遊)已經提醒了我們要帶一件厚衣服,於是下車我們都換上了冬天的裝備,今天的阿里山之行也算正式開始了。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林務局奮起湖車站,這個車站現在還在使用,曾經被日本殖民的時候這一路線起點是嘉義,終點便是阿里山了。會疑問阿里山那麼高修鐵路幹嘛,這個得從歷史開始說起。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人發現阿里山上的樹很多,日本人發現有一種樹木叫做紅檜,這種樹木堅實,修房子是最好的材料,可是這種樹木生長在高高的阿里山上,山上又沒有路,然後為了把這些紅檜給運下山,日本人就開始想要修一條鐵路,用火車把紅檜運出去,當時日本琴山河合博士作為主要工程師就設計了一條路線,把山打通修一條軌道,可是後來發現阿里山的山太多太高,要把這些山給打通花費的人力和物力實在太多,而且耗時又太長,於是博士設計的路線無法行通,一度陷入設計瓶頸。
後來有一個農夫提醒了博士,說蝸牛背上的殼是螺旋狀,這樣的形狀就類似於我們的高山,為什麼不修一條像蝸牛殼一樣盤山而繞的軌道呢,這樣既沒有那麼陡峭容易發生事故,也減少了打通山的距離,於是琴山河合博士就聽了農夫的建議設計了一條盤山而繞的軌道,如果你搭乘火車的話,一面的景色你會看三次,到今天,到阿里山的火車已經停開了,現在的終點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奮起湖車站了。那一路走來導遊都會給我們講下一個地方地名是什麼,然後會細心的告訴我們這個地名的來歷是什麼,今天也是沒有例外,剛開始我會認為奮起湖是不是曾經是一個湖,可阿凱告訴我們的是這個湖並不是真正的湖,是奮起湖的三面都是山,剛好把奮起湖包圍起來,所以奮起湖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湖,然後「奮起」的來歷是說奮起湖的形狀很像臺灣的簸箕,臺灣人的發音剛好和「奮起」發音相似,所以就取名奮起湖了。
那既然說到奮起湖車站,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車站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吸引各地遊客不斷來遊玩,第一個必須要說奮起湖的便當了,奮起湖的便當在全臺灣都是出了名的,現在便利店裡也會有賣便當的,如果是奮起湖的便當,包裝上面都會標註是奮起湖便當,這個便當從日本人還在臺灣時就開始流行起來了,一般從火車起點嘉義出發要坐到阿里山的話,路途遙遠,都會在奮起湖停留一會,買上便當再繼續趕路,餓的時候就可以有便當來充飢了,久而久之,奮起湖的便當做的越來越好吃,名聲也越來越大,漸漸地,奮起湖的便當就成了到阿里山的必買的東西。而現在,雖然阿里山不再是終點站,可是奮起湖便當也成了奮起湖的特色,來這裡的人都會去試下這裡的便當了。
然後我們會看見車站停有一輛廢舊的火車,和我們平時所見的火車有一個不同的特點,因為是跑山路,擔心路滑所以車的輪子設計是齒輪狀,增加摩擦,除此之外為了增加摩擦,當年還利用了止滑砂,更有趣的是「之字形折返路線」了,山路崎嶇,直接開上山不太可能,於是就有一個像「之」字形的路線,火車開到一面山之後撞到山面又開到另一面山,這樣的火車軌道就像是「之」字了。
參觀完奮起湖車站我們就接著開始我們的阿里山行了,奮起湖車站在阿里山的半山腰,大概一個半小時之後我們來到了阿里山,一下車,溫度和山腳的溫度實在相差厲害,雖然還是陽光明媚,但溼度大,所以溫度相對還是低,但並沒有影響我們想要探索阿里山的心情,吃完午飯我們就準備上山啦,阿里山森林裡大多的樹木都是柳杉,而且樹木很茂密,這個最開始並不是臺灣的樹木,這就又要提到日本殖民期,日本人當時在砍伐樹木時會有一個習慣,砍一棵樹就載一棵樹。而我之前提到的紅檜是當時日本人最熱衷砍伐的樹木,因為用處很多,可是呢,紅檜的生長周期很長,要等到樹長大可以砍伐要等很久,日本人等不了,就想著把日本的一種生長很快的樹,柳杉,帶過來,它形狀筆直,很好運用,在日本它的生長周期一般是30,40年,可是這種樹到了臺灣,生長周期就發生了變化,由於臺灣氣候熱,降水量大,柳杉的生長周期接近縮短了一倍,但後來日本人發現生長了15年的樹並不堅實,無法使用,無法建材,但因為它筆直,就只能用來做當年的電線桿,但大部分的柳杉還是遺留在阿里山上直至今天!
阿里山森林裡的樹木也有原始臺灣的樹木,就是紅檜了,那有意思的是,這裡的紅檜大多是有上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樹,臺灣人大多會認為大自然的東西都是有靈魂的,所以當一棵樹上了千年,都把稱為樹神,有幸的是今天也看見了一棵樹神,現在人們叫這一棵樹為「千歲檜」,樹齡大概有2000年了,樹高35公尺,胸圍11公尺,有意思的是,這棵樹能留到現在,是因為當年長的太醜,沒有辦法砍伐使用,才保留到現在。
森林裡還有一種樹木也是今天看到比較有意思的,叫做「三代木」顧名思義,三代同堂,第一代木死了,第二代木在原地接著生長,第二代木死了,第三代木也直接在原處生長了,現在,第三代的樹木的樹齡也有幾百年了,不得不感慨生命的生生不息,就像我們人類一樣,一代代傳承著家族的精神,品格!!
最後要說的就是阿里山的空氣了,我們上山時,天空還算晴朗,到我們下山時,山間就開始起霧了,於是,我們就仿佛在仙境中行走,人也覺得格外清爽,阿里山之行,讓我從身體到心理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與壯闊,就像是一副畫卷,不斷展開,時而靜謐,時而雄偉,一幅幅畫面不斷地湧現在眼前,讓人陶醉,置身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神奇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