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自雲林縣鬥六市(在臺灣是縣管市)出發,三個小時後就進入了阿里山風景區,阿里山在嘉義縣東北,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地跨南投、嘉義二縣,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東面靠近臺灣最高峰玉山。
相傳250多年前,有一位邵族酋長叫阿巴裡,英勇善獵,隻身翻山越嶺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來常常帶族人來此打獵,收穫頗豐,人們十分敬仰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山。
而我對阿里山感興趣,則是因為阿里山的神木,臺灣鴻海集團的郭臺銘曾經提及過阿里山的神木: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
在我的概念中,阿里山的神木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樹木,而是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思維方式。
物質上存在的東西,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一睹阿里山的神木,已經成了我本次阿里山之行的最終目的。
所謂的"神木",其實並不只是一種樹,而是"阿里山五木"---紅檜、扁柏、亞杉、鐵杉和松樹的統稱。其中,又以臺灣的鄉土樹種、在大陸極為罕見的紅檜為代表。
據史料記載:1896年至1945年,日本侵佔臺灣期間,大肆砍伐紅檜巨木運回國內,至日本投降臺灣光復,阿里山的紅檜巨木基本上被砍伐殆盡。日本的皇宮、神社等著名建築所用的木材,幾乎都是阿里山的紅檜巨木。當年日本人為運輸紅檜,專門由嘉義市到阿里山山頂的獨立山,修建蒸汽機車登山鐵路。後來,這條世界上三大登山鐵路之一的盤山鐵路改為觀光鐵路,火車螺旋環繞、"8"字形和"之"字形行駛,成為阿里山五大奇觀中的一大奇觀。
走進阿里山,過姊妹湖後,就可以看到大量巨大的樹墩,如今已經被青苔覆蓋了全身,這些樹墩已經成了日本人大肆掠奪"神木"的遺蹟。
離開姊妹湖,沿著"神木"古道步行4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目前依舊活著的年齡最久的"阿里山香林神木":阿里山香林神木,舊名光武檜,胸圍12.3米,高45米,樹齡有2300年以上。
走近香林神木,人變小了,思維也停滯了:自然界還有這樣的奇蹟?!
樹齡在800年以上的方有資格稱為"神木",除了那些已經被日本人盜走的神木,阿里山依舊留給了世人一個"神木群落"。
在阿里山的神木"遺蹟"中,有一株"永結同心",被盜走的樹幹經過重生後,又被大自然洗禮了一次,以至於樹幹自然勾畫出了一個天然的"心"型。
感嘆於大自然的"大愛",以至於成群的遊人都在此排隊,以藉機表達自己的"愛心"!
而原阿里山真正的"神木",則是森林鐵路旁一棵樹齡達到三千餘年的紅檜,該樹木為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於1906年11月發現的,發現時樹高53米,樹幹在距地面一米半高處的直徑是4米66釐米,樹幹接地面處的週圍達23米,材積達五百立方米,依照日本奉神的習俗,在樹幹捆縛粗大的繩索,並且在樹幹底部周圍設柵欄以示尊敬,據推算,該書約生於周公攝政時代,故又被稱為"周公檜"。
可惜,這株神木目前已經僅剩下了一個骨架,1956年秋,樹身曾遭雷擊,現在上端所植之二代木,為1962年栽種,但不幸的是,1997年,因大雨而有半邊倒塌。
所幸的是,在周公檜的東南方有一棵奇異有趣的"三代木",三代木同一根株,能枯而後榮,重複長出祖孫三代的樹木,是造化的神奇安排。
如今橫倒於地的第一代已經枯乾,矗立的第二代也只剩空殼殘根,而第三代則枝繁茂盛。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神木的那段歷史與所留存的那種生生不息的精神。
來到阿里山,可以不見阿里山的少年,但一定不能錯過見識一下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的姑娘依舊"美如水",可惜如今都已經變成了賣茶葉的商女。
牛恆剛:2009年7月19日於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