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
一個地方的名字都藏著淵源
或故事 或形似
重慶高新區內10鄉鎮的由來
你知道麼
地方志,翻起來
曾家
相傳清初年間,居住於此的一曾姓居民上京趕考,得中進士。周邊居民聽聞後,認為此地是一塊福地,便搬遷聚居於此,以進士的姓作為地名,取名曾家。此地後來形成集市,取名曾家場。
含谷
含穀場位於中梁山與寨山坪之間的淺丘平壩,有「兩山含谷地」之說,其名由一位秀才所取。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位和尚雲遊四方,跋山涉水來到梁灘河畔,舉目一望,這裡草木蔥翠、春意盈盈,潺潺河水碧波漣漪,景色十分迷人,和尚心曠神怡,頓生修建寺廟之心。
當地鄉民聽說之後,紛紛奔走相告,人們伐木取石,老幼相助,不久便將寺廟修建完工。
寺廟落成之後,正是稻穀含穗揚花時節,主寺者邀請各方人士前來慶賀,並請來當地名人王秀才題寫寺名。那天,寺院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王秀才備好紙墨,欲思寺名,這時,一隻鳥兒含著一根谷穗飛到寺院上空,谷穗掉了下來,落在寺院房頂中央,王秀才靈機一動,當即揮筆寫下「含谷寺」。從此,這裡香火興旺,行人往來不絕。後來,有人在寺院周圍做起香燭生意買賣,有的開起了茶房,經過數年的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了遠近客商雲集的場所,形成場鎮,含穀場由此得名而沿襲到今。
白市驛
白市驛自明清設驛站而得名,自古商賈雲集,物產豐富,素有「白日場」之稱,故而得名白市驛。
巴福
巴福鎮原名福壽場,因此地早年建有數座廟宇,前來求福求壽者眾多,清朝中期形成集市,福壽場由此得名。上世紀八十年代,因江津有一個福壽鄉(之前叫滴水鄉,後改為福壽鄉),為便於區別,更名為巴福鄉。
走馬
古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和步行。而走馬又是重慶通往成都的一段重要古驛道,從重慶市區(通遠門內)出發,步行到此正好一天行程。
此時人困馬乏,山上又多猛獸強盜,於是不少過往客商選擇在此小憩,翌日一早再搭夥翻山(縉雲山)。
明清東大路成為成渝主要官道後,走馬發展達到鼎盛,形成繁華的市面。而古鎮因地勢形如一匹奔跑的駿馬,所以被當地人稱之為「走馬崗」。
石板
街道多用石板鋪成,故名石板。
金 鳳
明清時期,外來望族龔氏崇奉山水,在此建樓,望西北山如鳳展翅,西南山形如龍盤踞,故將原魯諸場改名為龍鳳場。因位於縉雲山脈境內西部,古時也被稱作「金山」,後巴縣地區地名普查時更名為「金鳳」。
西 永
明末清初,一個老太婆在成渝古道邊開了一家小吃店,期盼生意興隆,取名「永興店」。後此地形成集市,設永興場。1930年6月建鄉時,因巴縣內有兩個永興場,而此場位於縣西,遂更名為西永鄉。
虎溪
虎溪街道因境內有一條小河,河旁有一山崗,其狀似虎飲水,故名虎溪。
香爐山
香爐山,系縉雲山脈之支脈寨山坪餘脈,位於香爐山街道東側。據傳,香爐山原名香雲山,該處山頂高聳,祥雲繚繞,樹木茂盛,花香四溢;因「伸手可摘雲,俯身即聞香」而名香雲山。後因山頂平地拔起,四周石崖嶄絕,頂平腰束,形狀酷似香爐,故而又名「香爐山」。
原來,高新區地名還有如此淵源
原來,與成渝古道相關的並非只有白市驛
當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如火如荼
成渝攜手「出圈」指日可待
原標題:重慶高新區這些鎮街的地名你知道怎麼來的麼?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