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鎮由原王坊鎮北部的7個村、居委會和浦口鎮組成。因地處河溪交匯處而得名。該鎮在醴陵市北部,距市區23公裡。因「地處小溪(現已變)與澄潭江匯合處,故稱『浦口』」。「小河入江處叫浦口」,浦口鎮的得名,完全符合這種條件。
清水江在醴陵市的東南部,鄉政府駐地橋頭,距市區31公裡。其境內「鐵水支流清水江,因水色清澈故名。鄉、社以江命名」。這說明歷史上位於鐵水支流的清水江兩岸,植被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因河灣中有船運碼頭而得名,該鄉在醴陵市南部,距市區30公裡。
船灣是該鄉的一個大的村鎮,醴陵方言中,稱停船為灣船。因「船灣地處鐵水上遊,河水流經市集,原為穀米碼頭,來往船隻常在此停泊,故稱『船灣』」。這說明該鄉在歷史上因得水利航運之便,早有經商傳統。現航運碼頭已廢棄。20世紀80年代以後,該鄉以船灣村為中心,成為遠近聞名的服裝生產基地,其產品遠銷東南亞,顯示了該鄉經商的歷史傳承性。
3、以神仙傳說命名
王仙鎮由原王坊鎮南部的5個村和王仙鎮組成。
王仙鎮位於醴陵市中部偏東,距市區14公裡。據《湖南通志(卷十四地理十四山川二)》王仙山,一名大山,又名王喬山,世傳王喬煉丹於此。又相傳王喬在三獅洞煉丹成仙,《後漢·郡國志》引《荊州記》,始有王仙山之稱。解放後鄉、社、鎮均以王仙命名。王喬為道仙,王喬即王子喬,為有名仙人,古詩十九首中有「仙人王子喬」句。三獅洞至今還在。洞面向東北敞口,洞可容數百人。在洞口旁另有一小洞,可通入洞中陰河,其洞中空間可容上千人。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鄉民開發此洞時,還發現近陰河的洞穴中有石桌石凳,可見先人曾在此活動過,是否是王喬隱居此洞煉丹,也無確證。
4、以著名景點命名
明月鎮由原賀家橋鎮和大障鎮合併而成。
明月山,又名龍駒山,為九黨荊山支脈,經攸縣、株洲縣交界處進入醴陵賀家橋鎮,在市境綿亙數十裡,止於鐵河以西的淥水南岸。主峰高峰,海拔859.6米,為醴陵最高峰,與北面的天花臺和軍山遙相對峙。關於明月山的名稱由來,舊志謂:「峰巒高聳,圓梵如月,故名」。《名勝志》稱:「月出光耀先見,謂之明月。」《郡國志》記:「明月山在醴陵縣,上有白石,狀如明月,照農者夜耕」。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每逢乾旱,州府嘗命取明月山白石,置於明月池上,以禱山祈雨。高峰多石英脈,裸露處恰呈圓形,潔白光亮,月夜映照,恰似又一輪明月。
賀家橋在醴陵市的西南部,距縣城40公裡。相傳明朝賀姓在境內建一石橋,名為賀家橋,解放後鄉、社、鎮均以此命名。這是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橋梁。賀家橋仍在,工程不算大,但該鎮與攸縣大橋鄉毗鄰,又地處交通要津,修此橋影響較大;加之賀家橋鎮地處山區,大戶人家不多,賀姓家族集資修建,也顯示了賀姓家族在當地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
大障在醴陵市的西南部,距市區31公裡。其「境內西部有全縣最高峰明月山,海拔859.6米,前人稱為縣南大屏障,因名『大障』。」其實,大障鎮並不靠近明月山,相距有10公裡;倒是賀家橋鎮就在明月山的山腳下,從鎮駐地到明月山頂峰,直線距離不過三四公裡,大障鎮因明月山而命名,而賀家橋鎮卻沒有,解釋只有一個,大障鎮是西南鄉的鄉村重鎮,歷史悠久,建鎮的歷史比賀家橋鎮可能要早得多。
茶山鎮由原神福港鎮和慄山壩鎮合併而成。
神福港在醴陵市的西部,距市區25公裡。境內「舊俗,定期祀神吃肉,稱為『打牙祭』,亦稱『打神福』。相傳明正德皇帝路經此港時,在鎮上吃了一頓祀神的肉,故名『神福港』」。解放後,鄉、社鎮均以此命名。在這個風俗傳聞中,可以看出此地有定期「打牙祭」的習俗。打牙祭為湘東地區古老的習俗,即在一定時期內吃肉祭祖宗神靈,如陰曆7月15日鬼節即如此,是日要殺牲吃肉,祭祀祖宗亡靈。至於相傳明正德皇帝在鎮上吃了一頓祀神肉的事,實難考證。不過,神福港之命名與湘東古老的打牙祭的食俗有關,是肯定的。
慄山壩位於市境西南部,距市府33公裡,面積41平方公裡,人口1.6萬。鄉政府駐龍井。轄石橋鋪、大石寺、慄山壩、羅嶺、妙材、白鶴、冷水、江富、焦村、南塘、攸塢、長富、上茶、大壩衝、下茶、龍井1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主要產品有原煤、石灰、水泥、耐火材料、矽火泥等。農業主產水稻。盛產茶油、柑橘等。.
5、以山中特有樹木和動物命名
楓林鎮由原楓林鄉和黃獺嘴合併而成。
楓林在醴陵市西北部,距市區30公裡。「楓林市歷為小集市,四周原多楓林,故稱楓林市」。這是以小集市周圍多楓林而命名的鄉鎮。但遺憾的是楓林早已砍伐無存,只有少數雜木仍存。慄山壩鎮在醴陵市西南部,距市區33公裡。相傳明清之際,境內有一山,慄樹成林,濃蔭蔽日,山下有一座壩,故稱慄山壩。這是將特有山林與人工造物結合稱呼其名的,含有紀念之意。如今慄樹山已成油茶山林,古壩還在,是可為證。
黃獺嘴在醴陵市北部,距市區21公裡。其境內「有一山形似黃獺,故名『黃獺嘴』」。獺,一種以捕魚為食的小動物,毛皮黃色,俗稱黃獺。當地人以山形取名,倒是相當形象。
板杉在醴陵市中部偏北,距市區10公裡。「因地多杉木林,店鋪均以杉皮當瓦,木作板牆,故名板杉鋪」。「板杉鋪」含有商店或小集市之意,與慄山壩鎮的命名有所區別,而與楓林市鎮有些類似。此外,「鋪」的來源還有一說法,板杉鋪位於醴陵至長沙的古驛道上,醴陵境內就有源門鋪、板杉鋪、東衝鋪、清安鋪等,各鋪之間相距十華裡,叫做「十裡一鋪」,估計是古驛站的命名方式。板杉鎮南部的2個村和東堡的2個村併入黃泥坳街道,並更名為國瓷街道。
6、以人名姓氏與橋梁結合命名
均楚位於醴陵市西部,距市區35公裡。其「境內唐家壠有橋,系1801年(清嘉慶6年),唐徵楚捐款修建,以人名橋,稱徵楚橋」。後因「徵」與「均」音近,鄉人就叫均楚橋,均楚以此得名。關於唐徵楚其人其事,已不可考。
7、以河流深潭中天然物象命名
白兔潭鎮在醴陵市東部,距市區25公裡。該鎮「東瀕澄潭江(今河水改道),江中有潭,潭底有白石如兔,名曰白兔潭」。澄潭江為淥水上遊的一段,原來從白兔潭鎮東南方向流過,現河水改道後,澄潭江離該鎮約有1公裡。可惜的是,「白石如兔」的自然物象已湮沒無聞了,只剩下「白兔潭」的地名延傳至今。
8、以佛寺、名勝命名
東富鎮在醴陵市東南部,距市區8公裡。境內有一佛寺叫東富寺,初建於1816年,原為南聯高等小學校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7年,毛澤東同志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在此住過3天,還在寺內召開過農運骨幹會議和群眾大會,併到附近村作調查。1961年將八裡坳公社,改名為東富公社以此紀念。以後鎮也以此命名。東富鎮的5個村併入陽三石街道。
9、以「堡壘」命名
東堡鄉改名溈山鎮。在醴陵市遠郊,距市區8公裡。相傳古時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境內獨有一泉眼湧出泉水,近處禾苗得救。當地鄉民在此處建一臺,以保水源,石臺似堡壘,又位於縣城東郊,故名東堡。這是以類似「堡壘」之狀命名的鄉鎮。說類似「堡壘」,是因堡壘原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堅固的建築物,舊時北方一般為土石築就,南方多為磚石築就。這裡的「堡壘」是為了保護水源和滋養禾苗的。以此也可推測舊時東堡鄉境內是個缺水而旱澇難保的地方,不然鄉民不會築石臺保護水源。
10、以歷史傳說命名
官莊鎮在醴陵市的北部,距市區35公裡。「傳說元末陳友諒據江西稱帝時與朱元璋決戰,境內一村莊曾遭血洗。明初贛粵閩等地移民至此,見到人被殺光,屋被燒光之慘狀,因稱為『光莊』。移民以後,人口日增,官紳輩出,始取近音字改稱『官莊』」。解放後鄉、社均以此命名,這是以歷史傳說中的戰後村莊慘象而命名的鄉鎮。在這裡歷史傳說中戰後村莊慘狀,已不可考,然而近代此地官紳輩出卻是不爭的事實,如國民革命時期的政壇風雲人物程潛及協助程潛在湖南和平起義的程星齡,就是官莊鎮人。
11、以鄉風民俗命名
嘉樹在醴陵市南部,距市區14公裡。「相傳百多年前,有一良醫,因為人治病,奔走四方,未能及時給父治病,返家時,父已病故,他自覺不孝,葬父後,麻衣未脫,跳火焚身。為了悼念他,人們立廟於幾棵大蜡樹下,稱此處為『蠟樹下』,並題廟額為『麻衣廟』。後人為讚頌他一心為人治病的忘我精神,又將蠟樹改稱為『嘉樹』,以示紀念。」解放後,鄉、社均以此命名。由於歷史的局限,良醫的孝行之愚雖不可取,但並不能改變鄉間良醫從醫孝父的民間形象。
12、以姓氏命名
孫家灣位於醴陵南部,距市城區7.5公裡,轄6個村,總人口2.1萬餘人,面積52.3平方公裡,擁有耕地1156公頃,山地面積3000公頃。106國道縱貫全鄉南北。有工業企業110家,其中規模企業10家,已形成陶瓷、鞭炮煙花、彩印包裝、耐火防水材料等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只不過是孫姓家庭聚居地的孫姓村名的簡稱而已。
13、以特色涼亭命名
石亭在醴陵市西部,距市區36公裡。據醴陵民國縣誌《建置志》記:清康熙21年(1682年),改明制都坊為都境,列石亭之名;又據清同治醴陵縣誌《文藝》錄丁德阜《過石亭》詩:「半山稜似削,雄距石亭巔」。可知半山之頂,確有一座石亭子。現存的石亭子,是1979年修建的,立在石亭大橋的橋頭,依稀可見當年石亭風韻。鄉、社、鎮均以此命名。至於這石亭紀念什麼,已無可考證了。
14、以河流深潭與龍潭祭祀結合命名
沈潭在醴陵市的東部,鎮政府駐地大坪裡。大坪裡「西行1公裡,石山突起,迫使鐵水傍山而下,山下有一深潭,深約20米,相傳是龍神安居之所,有人曾特製石桌、石椅沉入潭中祀之,故名沉潭」。後諱『沉』改為『沈』」以「沈潭」命名。祭龍習俗在漢族農村中普遍流行,多以建龍王廟的形式祭之。而典型的龍潭祭,在雲南普米族民間多見,在漢族民間極少見。普米族一般是以食物(如酒、牛奶、酥油、乳餅、茶葉、雞蛋等)投入傳說有龍神居住的深潭中祀之。沈潭鎮則以精製的石桌、石椅投入深潭中祭之,顯示了湘東的龍潭祭與別處不同的特點。
15、以河流名稱直接命名
泗汾鎮以河流形態命名。該鎮在醴陵市的南部,距市區17公裡,其「境內鐵水(亦稱泗汾河)橫貫東北全境。舊縣誌載:該河原分四水,因名(四分),後人於字旁各加三點水,成為『泗汾』」。這說明鐵水流入該境東北部後,原河水一分為四,形成四支小河,「泗汾」因此而得名。現泗汾河因解放後的改造,已成一條河流,橫貫該鎮東北全境。
圍觀完畢,你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