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愉悅好重要~
hi,大家好,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我來分享最近剛看過的兩個展,分別是首都博物館的浙江和南京兩個主題展,「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和「1420:從南京到北京」。
這遠距離旅行不便時期,在博物館裡就能體驗雲遊、穿越、沉浸在美妙的歷史裡,好開心~
首當其衝的是各種精緻物品,有的來自皇家,有的出自民間,都是中國文化和智慧的結晶~
完全只用木頭,沒有一根金屬釘子就能做出這麼複雜的建築結構
可恢弘大氣
可小巧匠心
又可造型奇特
還可想像力豐富
時間的演進,能看得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認知和審美是變化著的。
浙江展覽有一件新石器時代的人首陶瓶,專家認為這是原始社會崇拜對象由人格化向人形化轉變的產物,也是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過渡。
人們在刻畫鳥獸和人臉時,基本上是寫實的,粗放的,平面的,還有點兒呆萌。
我是大面具喲!嘿嘿
咦,果然是江浙一帶,這個會不會是天貓的靈感來源吶~
瘦瘦的龍纏繞在一起,氣勢並沒有很兇。
江浙地區常見的動物們,鳥呀魚呀還有小青蛙,經常是藝術創作的原型~
隨著時間的發展,細節和故事情節開始出現。
雞首作為壺嘴,把手是黃鼠狼,看著就可以腦補出一個童話了吧。
各種各樣的神獸蹲在宮牆青瓦上,當然是為皇家服務的啦,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不僅滋養了中國人的想像力,甚至可說是整個東亞的文化之源。
看我可愛的小馬馬,我驕傲~
中國人就是愛熱鬧,開枝散葉,子子孫孫千秋萬代,看出了宗族氛圍。
再比如,早期的佛像,或者說人們敬畏崇拜的對象,身體很有曲線美,腰肢伸展,能聯想到敦煌飛天那種清雅飄逸的美;
後來,佛像開始往莊嚴肅穆的方向發展,慈祥地望著世人;
再後來,器宇軒昂則用更寬闊的胸膛,更健壯的體魄來體現。
從古觀今,玻璃櫃裡的展品,也讓人聯想到現代很相近的東西,原來一脈相承就是這麼回事~
我平常盤頭髮用的U型夾,在古時候是簡約大氣款金簪。
我平常做手工,想買配漢服的子母扣,精緻版本原來長這樣~
小時候課文裡寫過的「玉璧」,原來更早時候的玉長這樣呀!
仔細看看,上面還刻了小鳥,果然古人是把看到的東西,產生腦洞,想像出文化意義哦。
再往後一段時期,隨著人們處理珍寶工藝的進步,水晶的璧看著真是晶瑩剔透,潔白無瑕,怪不得是主人最最喜歡,喜歡到陪葬也要放在手邊的心愛之物。
這是古人的手辦擺件,小房子裡有一整套吹拉彈唱的玩偶。
每個人甚至能看得到表情哦,跟現在大家收集盲盒擺滿書桌,異曲同工。
這次逛展,電視屏幕裡正播放著關於考古挖掘過程的紀錄片,專家們取出的展品,就完整地擺在觀眾眼前,以故事性來說,天衣無縫啊~
還有幾件展品,它們是以殘缺的姿態出現的。
畢竟,能像紀錄片裡那樣獲得完好無損的展品,應該是特例吧!
大多數情況下,文物都是需要專家們一點點修復出來,而正是它們這樣的殘缺不全,才是被發現時的樣子。
不完美何嘗不是一種美呢?
時間的痕跡,就這麼赤裸裸地刻在這些展品的身體上,這樣的殘缺美,相當令人震撼~
我一直覺得,美感是日積月累而成的。
琴棋書畫詩酒花,哪樣都不是一天就能學會的。氣質正是如此,氣質來源於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人生。
有沒有錢或知識,跟美感沒啥直接關係。
許多有錢人,吃穿用度全是貴价商品,可這品味除了說一句「暴發戶」,就沒什麼好評價的;而有些通常意義上的學霸,本專業科學知識儲備了得,但拋開其深入研究的學科,其他方面只能用樸實無華來形容。
美學領域,大多數人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
也許是社會都在追求實用——有個一技之長,能養家餬口,吃飽穿暖之後,有足夠多姿多彩的物質財富,才有精力去管精神和文化層面的富足。
但反過來說,有審美的人,就算是買東西也比較能迅速作出決策。
見過好東西,能在浩如煙海的商品中挑中有品味有質感的那些,這些對美敏感的人,是引領潮流的人,而不是被消費主義狂潮裹挾而來,只會買爆款的「隨大流者」。
自從北京的各大博物館和圖書館有序開放,我仿佛滿血復活般,立刻預約了入館時間。
一場疫情讓我知道,精神層面的愉悅,對我而言是多麼重要。
今天要說的這兩個展是春節前我就蠻想看,但總覺得還有時間,過完年回來再看也不遲,然後就拖著沒去的。
感慨啊!展覽就在那裡時,不覺得它們有那麼重要;一旦遇到阻礙才明白,沒有逛博物館和去圖書館,我整個大腦變得超級匱乏~
還好還好,傻吃苶睡的日子過去了,我又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對了,如果不能博物館現場參觀,現在幾乎各家博物館都有雲展覽哦~高清大圖,特別美好~
板凳兒姐姐李慢慢
逛博物館心情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