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餐館」請到家,主人很省心,一到時間,酒宴準時開席。
3月4日上午,寧化縣湖村鎮老李家打掃一新的院子裡,熱鬧非凡,鍋碗瓢盆聲、男女歡笑聲不時從院裡傳出。這天是老李兒子的大喜日子,親朋好友都趕來賀喜。
同樣是喜宴,與去年辦壽酒大不相同的是,這次老李很清閒,自己不用跑腿買菜,也不用下廚動手,省下的時間全心全意地陪客人,大家說說笑笑,一同用餐。
廚房裡,有一撥人倒是忙得不亦樂乎,燒菜的、端菜的、刷碗的,而且都是「外人」。「他們是我請來的『流動餐館』。」老李笑著說。
自配桌椅、餐具、灶具,自帶廚師、幫廚,一個電話,「餐廳」搬到農民家,這就是老李所說的「流動餐館」。時下,在寧化山村,「流動餐館」正逐漸深受廣大農民朋友歡迎。
會行走的「餐館」
3月3日下午,「老友下鄉服務」的老闆胡順權夫妻倆就開始忙碌起來。胡順權要到鎮裡、城關採購第二天辦酒席需要的食材。而妻子張炎金則指揮幫廚的人,做起了宰殺雞鴨等準備工作。
「頭天下午,把能買的食材都買好、準備好,容易變質的鮮貨則當天上午再買。能提前加工的,也提前在家做好,等開宴的那天一起送去。」胡順權說。
2008年,寧化縣湖村鎮鄧坊村村民胡順權和妻子一起到廣東打工。他們發現,當地有一種能提供幫廚服務的新行當,專門負責為農戶代辦酒席等事務,主人只需按照自己的意願購買食材就好了。老胡靈機一動:妻子本身就是個「大廚」,幫村裡人主廚了20多年,手藝不錯。現在,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在外務工,農民想在家中辦酒席,很缺幫手。如果在農村從事這樣的「上門服務」,生意肯定不錯。
說幹就幹。胡順權夫妻倆馬上回家,花了4萬多元的積蓄,買來冰櫃,添置了40套桌椅、餐具以及蒸籠、刀勺等炊具,還騰出家裡的幾個房間做儲物室。「硬體設施」配齊後,老胡又開始完善「軟體服務」,他找到村裡平時手腳麻利的幾個農婦談妥幫廚的價格,最後,又給自己的「流動餐館」取了個名兒,叫「老友下鄉服務」。
「第一年生意不太好。」老胡說。他分析道,當時,「流動餐館」是個新事物,很多人還不了解。「之後,情況一年比一年好,去年一年,我們承辦了100多場酒席。今年春節起到現在,我們至少辦了30多場。」
老胡一接到生意,先談酒席的標準。「一般每桌菜金都在550元以下。因為我不要房租,成本低,價格自然比在酒店餐館辦宴席實惠得多。」老胡說。前一天做好各種準備,當天8時左右出發前往辦酒席的人家,用一輛車拉桌椅、餐具、炊具,用另一輛車載幫廚的小工。
幫廚的人數完全根據酒席的多少而定。老胡給幫廚的小工開出的福利待遇也不錯:工錢每人每天75元,每人1套制服,過年有年終獎,中秋節還發月餅,跟小型的私營企業差不多。去年一年,多數幫廚的小工都有5000元-6000元的收入,多的甚至上萬元。至於老胡自己的收入,他表示利潤不高,也就是賺點工錢。
近兩年,在寧化,像「老友下鄉服務」這樣的「流動餐館」逐漸多了起來,只要一個電話,他們就如約上門,把「餐館」搬到農民家。
「流動餐館」前景大
3月4日上午,兩輛車準時地開進了老李家。胡順權「率領」的那撥穿著統一服裝的人馬一下車,就分頭忙開了:這邊,炊具進廚房,蒸籠支起來,碟子、盆子一排排擺放好,兩個鍋同時點火,胡順權親自操廚,煎炸炒蒸有條不紊;那邊,設桌支凳,鋪上一次性桌布,擺好碗筷。中午12時一到,菜餚準時上席。
下午2時,酒宴散席,老胡又指揮這撥「精兵強將」,把剩下的飯菜打包留給主人老李,然後收起桌椅、洗燙碗筷、裝車走人。
「請『流動餐館』幫忙,不僅家裡氣氛更熱鬧,待客更周到,我還特別省心。」前不久,剛搬進新房辦了酒席的水茜鄉廟前村村民劉永金說。在農村,喬遷新居照例是要請酒的。如果自己辦,事先得四處邀請鄰居親友前來幫忙,向這家借筷子,向那家借碗,又運桌子,又搬椅子,忙得一塌糊塗。此外,買食材也很讓人「頭大」,乾貨可以早準備還好辦,溼貨要有專人去買,不但準備時間長,浪費也很大。而且酒席散去後,還會留下一大攤碗筷需要清洗、一大堆垃圾需要處理。劉永金本就是外鄉人,在當地沒有多少親戚、朋友,於是,決定這次辦酒席就全部交給「老友下鄉服務」。
根據戶主的不同需要,「流動餐館」提供的代辦服務也不盡相同,有的只需要出工、出用具,有的還需要替戶主採購食材。
「進城請酒太貴,自己辦酒太累。『流動餐館』讓農民省錢省事,我相信,以後肯定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會主動找上門來。」胡順權很看好農村「流動餐館」的市場前景,他表示,現在農民腰包鼓起來了,遇上紅白喜事,難免都要請上幾桌。
記者問道:「有沒有想過擴大經營規模?」老胡表示暫時沒有:「目前我們最大的承受能力,大約是一天40桌酒席,多了怕顧不過來。我們夫妻倆都是主廚,如果桌數多,就一天接一家;桌數少,忙得過來,就接兩家,兩人各負責一家。自己一手採買,一手烹調,心裡有數;請別人來負責,主要怕食品衛生安全沒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