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宰相徐彥若:寫滿了無奈的人生

2020-12-18 巴西太守的書房

無奈拜相

武周年間有個著名的法官叫徐有功,往上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望族東海徐氏。其五世孫徐商,為唐懿宗宰相。徐商的兒子徐彥若,也在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2年)考取了進士。要門第有門第,要才華有才華。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徐彥若以吏部員外郎為長安令。乾符末年,以尚書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崩,其弟唐昭宗繼位。徐彥若由吏部侍郎遷御史中丞。

大順元年(891年),宰相張濬、孔緯慫恿唐昭宗討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結果大敗,次年,昭宗只能宣布李克用是好人,罷免張、孔。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徐彥若被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拜為繼任宰相,還先後被任為戶部侍郎、吏部侍郎、檢校戶部尚書、中書侍郎。

無奈回朝

景福二年(893年),軍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擊敗另一軍閥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後上表昭宗,求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期待兼領兩鎮。

昭宗下詔,任李茂貞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和相鄰的武定軍節度使,而任徐彥若為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鳳翔尹,充鳳翔隴州節度使——意思很明顯,希望把長安家門口的鳳翔軍收歸國有。

眼看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和李克用這些大佬都同時兼領多個藩鎮,偏自己要做選擇題,李茂貞失望了,不奉詔,上表抗議,把皇帝和宰相都罵了個遍。昭宗忍不了了,也不管自己兵敗之餘還剩多少家底了,命嗣覃王李嗣周率領新組建的三萬禁軍護送徐彥若去鳳翔上任,結果這支新兵被李茂貞與盟友靜難節度使王行瑜打得望風潰逃,原本反對昭宗討伐鳳翔卻被昭宗一意孤行專任計劃調度此戰的宰相杜讓能也被這兩位逼昭宗下令賜死。

於是,李茂貞順利兼領鳳翔軍和山南西道;無法上任的徐彥若只能改任御史大夫,後復拜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次年(894年),另一宰相鄭綮致仕,他才再度被加同平章事,恢復了宰相之位,並歷任中書侍郎、吏部尚書,累兼左僕射、監修國史。

無奈出奔

李茂貞和王行瑜還不滿意,乾寧二年(895年)再次聯手進犯長安,殺了宰相韋昭度和李磎,迫使昭宗與徐彥若、王摶、崔昭緯、崔胤等宰相逃入秦嶺,直到李克用出手消滅了王行瑜、迫使李茂貞和另一盟友鎮國軍節度使韓建暫時降順,君臣才得以返回長安。昭宗還京後,徐彥若由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東莞郡公加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進封齊國公、太清宮、修奉太廟等使,加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賜「扶危匡國致理功臣」之名;而大順二年與徐彥若同時拜相的崔昭緯則因為與李茂貞勾結,被昭宗處決。

李克用想徹底剷除李茂貞,但為了防止李克用坐大,昭宗拒絕了。李克用撤軍後,李茂貞、韓建故態復萌。乾寧三年(896年),李茂貞再度作勢攻長安,昭宗率朝廷逃離京城,遂被韓建挾持,京城大部分宮室也被李茂貞放火焚毀,而被昭宗委以兵權的李嗣周等宗室也被韓建藉故剷除。

當時,李克用因為吃了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的虧,無暇勤王;朱全忠卻放話要迎駕,嚇得李克用、李茂貞、韓建擱置爭議,加班加點共同修復長安宮殿。昭宗以徐彥若為大明宮留守,兼京畿安撫制置等使,意在讓徐彥若負責重建長安,但徐彥若具體做了什麼,史書語焉不詳,畢竟當時事實上的重建總指揮是代理京兆尹、修宮闕使——韓建。

無奈外放

光化元年(898年),昭宗終於得以返京,以徐彥若為司徒,次年(899年)又進位太保、門下侍郎。在徐彥若和崔胤勸說下,昭宗下詔命令李克用與朱全忠和解,當然至於這兩位聽不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朝廷大致重新安定下來後,宰相崔胤和宦官樞密使景務修、宋道弼爭權不睦,徐彥若和王摶擔心危及時局,便奏請昭宗整改宦官擅權之弊,並稍微壓制一下崔胤的權力。崔胤原本就不是大度之人,知道後便懷恨在心,更何況他還覺得自己的族叔崔昭緯就是被這兩位害死的。

理論上,徐彥若地位比崔胤高;唐昭宗曾讓奏事者先去問徐彥若,可見對徐彥若的信任。而崔胤既和崔昭緯沾親,又曾作為崔昭緯黨羽被貶。但此一時彼一時,眼下正是昭宗用得著崔胤的時候,徐彥若明白,自己該退出了。

光化三年(900年),徐彥若請辭,請求外放自己做清海軍節度使。

清海軍節度使又稱嶺南東道節度使,其治所就是現在的廣州,去那裡上班,簡直就是把自己流放了。但這也不是徐彥若不怕苦、有追求或者想去嘗嘗荔枝,而是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實在找不到太多願意把地盤交給朝廷命官的節度使了,而當時的清海軍節度使嗣薛王李知柔作為宗室,是願意接受代任的,而且已經請求代任了。

於是,享有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待遇的徐彥若被任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廣州刺史、充清海軍節度、嶺南東道管內觀察處置供軍糧料等使。還未到任,李知柔已經去世。而且半路上,在接受荊南節度使成汭設宴招待時,他遭到了對方的為難:按行政區劃,澧州和朗州應該歸我荊南管,但現在卻被所謂的武貞軍節度使雷滿割據,你這個宰相是怎麼當的?

徐彥若答:您身為節度使,地位尊崇,自比春秋五霸中的齊桓、晉文,打敗雷滿不在話下,我又能做什麼呢?

成汭羞慚。如果拿東漢末年作比較,論實力,論地盤,成汭相當於荊州牧劉表,而雷滿只不過相當於武陵太守金旋。

無奈離世

不知道徐彥若是不是做好了在嶺南大幹一場、順便嘗嘗荔枝的準備,但當他到任以後,他卻發現,自己除了吃荔枝以外,什麼也做不了,因為兵權都落在了行軍司馬劉隱手裡;他的前任李知柔只是個傀儡,而他也只不過是下一個傀儡,他的軍令根本沒人聽。

由是觀之,恐怕李知柔主動尋求代任的原因也不僅僅是身為宗室忠於朝廷那麼簡單。

徐彥若徹底放棄了抵抗,上表推薦劉隱擔任節度副使,只要沒有不必要的衝突,就可以和平共處下去。

其實同一年,王摶也提出辭去宰相接任清海軍,無奈名額只有一個。這一年,在崔胤和朱全忠的彈劾下,王摶和景務修、宋道弼都被賜死。

次年(901年),徐彥若就去世了,上遺表推薦劉隱知留後,使得劉隱成為了名實相副的嶺南土皇帝,為五代十國之一的南漢打下了立國基礎。

《舊唐書》:

史臣曰:……逐徐(彥若)、薛(薛王李知柔)於瘴海,置(鄭)綮、(朱)樸於巖廊。

言語之間,頗有為兩位有名無實的嶺南節度使惋惜不平之意。

但在當時的時局下,他們能做的,真的太少了。

無力匡扶社稷只能明哲保身躲清閒,絕不只是一兩個朝中大員的悲劇。一份卷面二十分的卷子,就是神仙也答不出及格分。

相關焦點

  • 太平宰相晏殊: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寫盡了相思意
    從窮秀才升級為太平宰相,喻恩泰秀了一波演技,很喜歡。因為朝中博弈,晏殊被貶出京。他帶著幼子晏幾道上路,船在青山綠水中慢慢穿行,他坐在船中,悠然而又寂寞地唱著:「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 燕去來花開落,太平宰相晏殊也無可奈何,自古人生難如意
    身為朝廷重臣,晏殊平易近人,舉人唯賢,選拔出很多優秀人才,如歐陽修、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其中富弼是晏殊的女婿,後來也官至宰相。晏殊以詞著於文壇,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其詞風格含蓄委婉清麗,閒雅曠達,寫富貴不見鄙俗,寫豔情不見輕佻,又富於理性含義深刻。晏殊誠實的個性,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 晚唐高僧寫下一首禪理詩,只有短短的40個字,但是寫得很有韻味
    晚唐詩僧貫休是一位傳奇人物,如果你對藝術作品感興趣,熱愛收藏字畫的話,那麼對於這位藝術大師一定不會陌生,他的羅漢圖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很可惜直到今天,我們也依舊還沒有發現他的真跡,只是在宋朝的《宣和畫譜》裡有記載;據說他每次作畫前都會夢到羅漢真身,醒來後迅速完成畫作,這樣也就讓畫作更接近真身
  • 杜荀鶴《山中寡婦》等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搖搖欲墜的晚唐!
    所以,我們還是來看一下杜荀鶴的詩吧,就先從他寫自己的《自敘》說起。他的人生信條是,寧可作為宇宙裡的散漫詩人,也不做天地間的盜取利祿之人。但他也是矛盾的,吟詩作賦時,雖然不忘濟世救物,可嘆的是,世道黑暗,人情深險,不容他的正直本真。面對這種無奈,他平生肺腑之言是無處訴說,如今老了,又白髮蒼蒼,只能遁身世處,做一個他大唐朝的隱逸之人。
  • 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它的情調與以往有哪些不同?
    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但其情調與以往不盡相同。如果說陳子昂與盛唐詩人筆下的懷古詠史所表現的是開拓者的孤獨感和時間的催迫感交織而成的強烈的責任感,那麼晚唐時期的懷古詠史詩則表現為一種冷冰冰的滄桑感。前者是「壘壘見陳跡。
  • 晚唐詩人鄭谷優美詩詞十首,寫景寫物高手,盡顯清新脫俗之美
    晚唐詩人中,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名字叫做鄭谷,他又被人稱為鄭鷓鴣,因為他是以首《鷓鴣詩》而名揚四海。鄭谷一生寫的詩不下千首,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如今已經失傳,《全唐詩》中收錄鄭谷的詩歌總共327首。他的詩風格清新通俗,充滿士大夫的閒情逸緻。
  • 韋莊水平高超的七律,妙語雙關,對仗工巧,不愧為晚唐的佳作
    下面介紹韋莊水平高超的七律,妙語雙關,對仗工巧,不愧為晚唐的佳作。憶昔唐代:韋莊昔年曾向五陵遊,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裡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韋莊是晚唐著名的婉約派詞人,他的詩作並沒有他的詞作流傳久遠。但這首詩卻水平高超,採用了多種修辭手段,不僅極具藝術價值,而且令人啟迪深刻。晚唐時代,各地戰亂不止,百姓民不聊生。詩人有一次來長安應試,可是不巧當時黃巢正在攻打京城,從而讓很多地方變得一片荒蕪。詩人撫今傷昔,寫下了這首婉而多諷的七律。
  • 盛唐宰相寫了一首詩,開頭就是巔峰之作
    今天的人們或許不再主動去感慨人生,這個世界有太多形象化的東西,讓我們的情感不再純粹,更讓我們的思念也不再動人。因為無論什麼樣的情感或者什麼樣的相思,在今天都能夠藉助技術手段消解。在整個時空中縮短了彼此的距離,使得這份相思,不再是那麼純粹,也不再是那麼多情。
  • 文學漫談:中晚唐詩歌流派與晚唐五代詞風
    李賀與李商隱、溫庭筠先後崛起於中晚唐詩壇,他們在創作上很突出的一點,是向心靈世界開拓。「李長吉師心」,而李商隱、溫庭筠也同樣有這種傾向。他們除寫自己的寥落、阻隔、理想幻滅、年華蹉跎等種種棖觸外,還將心思留連於女性世界,寫女性的「心曲」。
  • 人生無奈當如何?看這些詩詞話盡人生之無奈!
    人生充滿無奈,無奈之下當如何?看看古人怎麼來抒發心中的無奈和壓抑。0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終日思念於子安(李億),可惜雖兩情相悅,卻只因不是正室,於是乎只能無奈寫詩來寫自己思念之情。當愛有了執念,很容易相思成疾,因愛生恨,因愛生憤,因愛誤入歧途。從古至今太多例子。
  • 他因錯失一段姻緣,寫下一首飽含人生哲理的詩,還創造了一個成語
    這是晚唐大詩人杜牧最著名的一首詩,這首詩是他與一位相好的歌妓贈別時所寫,詩中濃墨重彩的讚頌了對方的美麗,而對方僅僅是十三四歲正直豆蔻年華的少女。事實上,杜牧對女子卻有特殊偏好,是個名副其實的蘿莉控。唐文宗太和末年,杜牧到湖州遊玩。
  • 他有盛唐詩人的浪漫,卻無奈生在晚唐,只能以神話訴說悲傷!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李商隱這個人啊,不好講,他有時候像李白,充滿了浪漫;有時候跟李賀相似,想像瑰麗;但他又確實受到了杜甫的影響。這首詩叫《無題》,咱們先說說什麼叫「無題」。
  • 晏殊:會寫風流詩詞的正直宰相。
    晏殊是宋仁宗時期的一位文學家,他曾經官至宰相,性情非常的剛直而且愛惜人才。像範仲淹歐陽修等等都受到過他的拔擢。晏殊的詩詞在當時評價非常高,他的作品大多寫四季景物,男女的戀情還有飲酒作詩等等這些屬於生活上好像比較悠閒,富貴的一面。語言婉麗,文辭典雅,音韻和諧意境清新。他的詩讀起來多多少少會感覺受到了李商隱的影響,只是沒有李商隱那樣的濃豔而已。
  • 唐朝宰相都有什麼樣的權力?
    [摘要]唐宰相制度較之兩漢有很大發展,較之南北朝更完善成熟。高祖之世,是唐宰相制度形成階段,宰相風採已顯端倪;太宗至天寶之初是完善階段。那麼,唐朝宰相都有什麼樣的權力?試後,負責科舉的禮部侍郎將皇帝欽點王如泚進士的情況報告給宰相。宰相問:「他的文章能達到錄取的標準嗎?」侍郎如實回答:「介於及第與落第之間」。於是,宰相說:「那就不能讓他及第。科舉是國家取才大典,怎麼能憑皇帝一句話,就把功名與人?」宰相否決之後告知皇帝,玄宗只好取消成命。得到皇帝欽點的王如泚自以為穩操勝券,在家中大宴賓客,卻接到落第的消息。這的確讓人對這位宰相肅然起敬。
  • 晚唐高僧靈澈上人一首充滿禪理的詩,短短的28個字,寫得很深刻!
    這些僧人與普通的文人不一樣,終日與青燈古佛相伴,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所以他們對於人生的解讀,還有對於現實的感知,其實是要更加深刻,作品自然而然也更有韻味,往往還多了一層禪理。晚唐詩僧靈澈上人這首《歸湖南作》,那就是一首很有經典的作品,當時他正是要去湖南遊歷,於是在路上有所悟,從而寫下了這首詩。
  • 韋莊的兩首詞,描寫工細,出語卻很自然,驚豔了整個晚唐
    晚唐著名詞人韋莊也有這樣的經歷,他早年屢試不第,後入蜀為王建掌書記,自此終身仕蜀。王建稱帝後,他就在次年升任宰相。可是後來王建卻奪走了韋莊的愛姬,讓他悲憤交加,卻不敢反抗。下面介紹韋莊的兩首詞,描寫工細,出語卻很自然,驚豔了整個晚唐。女冠子·四月十七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 他,大宋朝玩得最溜的宰相
    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14歲的晏殊當著宋真宗和宰相寇準等官員的面進行特別考試。年紀輕輕的晏殊面對滿殿大臣和皇帝,毫不膽攝,很快完成了答卷。答卷一出,宋真宗驚為天人,賜晏殊同進士出身。兩天後,晏殊再次考試,這次考試成績將關乎他的前途。結果晏殊發現自己運氣特別好,宋真宗出的題,正好自己前幾天剛複習過。
  • 除了他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宰相詞人 誰的詞寫得最好呢?
    前言如果有人問:詞人宰相是誰?估計很多人都知道答案,不過除了這個人以外,還有很多的宰相能夠作詩填詞。韋莊最出名的還不是詞,他有一首敘事長詩《秦婦吟》在當時被廣為傳唱,他也因此被成為「秦婦吟秀才」,這首詩因為寫了過於寫實,影響了公卿大員們的形象,因此韋莊自己有些後悔寫了這首詩。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道:蜀相韋莊應舉時,遇黃巢犯闕,著《秦婦吟》一篇,內一聯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 十首詩詞,寫盡最無奈的人世悲涼
    人世間總有太多悲涼的事情,陰陽永隔,天各一方,知己零散、時光匆匆,都讓人無奈感傷,在詩人的筆下,這些悲傷更顯得無奈悲戚。《桂殿秋·思往事》【清】朱彝尊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 杜牧一首詩寫月,全文無一個月字,卻令人無限遐思
    晚唐有位詩人劉皂寫了一首《長門怨》:「雨滴長門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劉皂這首詩借長門宮裡失寵妃嬪的口吻來寫,全篇不著一怨字,但句句在寫怨,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將抽象的感情寫得十分具體、形象,是宮怨詩中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