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中秋節了,看著天空中那一輪多情的明月,都會引發人們的想像。今天的人們或許不再主動去感慨人生,這個世界有太多形象化的東西,讓我們的情感不再純粹,更讓我們的思念也不再動人。
因為無論什麼樣的情感或者什麼樣的相思,在今天都能夠藉助技術手段消解。在整個時空中縮短了彼此的距離,使得這份相思,不再是那麼純粹,也不再是那麼多情。
反倒是古典詩詞中的明月相思,才會有深入人心的韻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古詩就是唐代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詩歌的一開始就是巔峰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文學史上傳唱很久。直到今天我們講到寫月夜最出色的詩句,這兩句都是不可或缺的。
詩人張九齡是盛唐重要的締造者之一,他是唐玄宗時期非常重要的宰相。不但在政治上獨當一面,在文學史上也是鼎鼎大名。也正是因為他對詩歌的偏愛,才會提攜王維。也才能吸引孟浩然給他上書「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渴望拉他一把。
這是一個帶有詩人色彩的太平宰相,他對於空中月亮的描寫自然獲得了更多的詩意。開頭的詩句就顯現出境界的闊達,雖然兩個人相距甚遠,但是天空中只有這一輪明月。今天的我在觀看月亮,相信遠方的你此時此刻也在同時欣賞。
在那個沒有更便捷通訊方式的歷史條件下,月亮就成為了表達彼此思念情感最重要的載體。有情人都把相思之情寄托在天上的月亮,使得月亮本身富有了更多更積極、更深厚的寓意。
或許是因為「月圓人未圓」,所以詩人「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月亮雖然很圓很美好,但是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太過於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月光實在是太美了。「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上句寫詩人徘徊於室內,吹滅蠟燭,更加愛憐灑滿一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於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這就把徹夜難眠的形象傳神地描繪出來。
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光悠悠,包含我對你的所有情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倒不如我們在夢境中相遇吧!如此新奇的構思,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
這就是古詩句句精美,開頭就是千古名句。流傳千年之後,今天的我們還都在品味其中的韻味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