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郭震看到浮雲,寫了一首最虛無縹緲的詩,笑煞淺薄之人

2020-12-18 青青詩文

閱讀青青詩文,關注青青詩文。

看到天上的浮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詩仙李白的那句「浮雲遊子意」,而詩聖杜甫以及孔子都有關於富貴如浮雲的表述。同時浮雲也是網絡用語,周星馳在影視作品中多次說過,功名於我如浮雲,後來也演變為了「一切都是浮雲」。

看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在文人的筆下,浮雲一般指的是看得到卻得不到的東西,或者說是無實際意義的事物。當然,浮雲還有另一層意思,那些想要得到卻又得不到的東西,於是採取無視的態度,這就有一種酸葡萄的心理了。

唐代詩人郭震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複合人才,他一生文韜武略,頗有成就。曾經鎮守邊關,領兵控制涼州要塞,廣屯田,興水利,鞏固了防務;他少年有才,全唐詩收錄其詩歌作品23首,並編成一卷,他因文採考取進士,官居宰相一職。

這樣一位成功人士,他的人生一定很充實,他的才華和經歷決不能用浮雲來形容。然而他卻寫了一首題目為《雲》的七言絕句詩,這首詩寫的自然不是作者自己,而是暗喻他人,暗喻那些如浮雲之人,這首詩至今依然有現實意義。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由唐代宰相郭震創作的七言絕句詩《雲》,這首詩錄入《全唐詩》,但未被錄入《唐詩三百首》。

《雲》

作者:郭震(唐代)

聚散虛空去復還, 野人閒處倚筇看。 不知身是無根物, 蔽月遮星作萬端。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郭震曾經創作過多首類似的詩歌作品,如《蠶》、《野井》、《紙窗》等,都是通過詠物達到言志的目的。

首句描繪具體的浮雲,天上的雲彩遊走不定,或聚或散虛無縹緲。次句描繪一個山野之人倚著竹杖悠閒地仰望天空,這個山野之人也可能指的是詩人自己。此人這個時候沒有任何事可做,悠然自得地眼望著天上的浮雲。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山野之人發出的感慨,當然也是作者的想法,他的眼中充滿的是輕蔑的哂笑。這些浮雲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是虛無縹緲的無根之物,卻故作姿態變換著千萬種花樣,遮住了天上的圓月,遮住了滿天的繁星。

這首詩的詩義淺顯易懂,沒有任何晦澀的意象,讀來朗朗上口,然而詩意卻不淺顯,想必作者想起了自己的經歷,想起了他所遇到的形形色色世間之人,那些人胸無才華,卻喜歡裝腔作勢,甚至喧囂一時,作威作福的人,是地地道道的跳梁小丑。

作者寫這首詩時,應該已至暮年,此前他雖然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歷次遭受小人的陷害,誹謗之辭多次傳至唐明皇的耳中,到底找了一個軍容不整的理由,將郭震流放。作者的內心無比鬱悶,於是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詩《雲》,諷喻那些誹謗他的人。

在我們的周圍也存在很多類似這樣的人,他們不學無術、不務正業,但擅長搬弄是非,極盡誹謗能事。而那些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人才,卻總是被人評頭論足。人們常說,我們歡迎被人指點,但不喜歡被人指指點點,但是現實社會總是老實人吃虧。

而且在網絡上,也總是存在很多知識淺薄之人,他們喜歡調侃專家,喜歡抖機靈,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寫出的評論漏洞百出。郭震的這首《雲》是對他們最貼切的比喻。這首詩寫的是浮雲,是一首最虛無飄渺的詩,卻笑煞世上淺薄之人。

唐代詩人的《雲》是一首絕妙小詩,而點讚、轉發、留言,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郭震在唐代憑藉這一首詩,道盡壯志難酬,卻得武則天親自召見
    現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一位詩人,他的詩作並不是很出名,但是他心懷壯志,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就因為當時的一首詩讓武則天大為欣賞。這位詩人就是郭元振(原名郭震)。當時的郭震就是因為一篇《古劍篇》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而且還親自召見。據唐代張說《郭公行狀》中記載「則天覽而佳之,令寫數十本,遍賜學士李嶠、閻朝隱等。」
  • 唐朝詩人郭震:武則天讀其《古劍篇》,一高興給他連升三級
    上一篇介紹晚唐漸趨寥落的詩壇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顆星辰---李商隱,今天聊聊唐朝詩人郭震和其《古劍篇》,武則天讀了一高興,給他連升三級。李白的詩歌雄奇飄逸,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是盛唐詩壇的高峰;高適、岑參以邊塞詩揚名;孟浩然、王維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即使是在詩壇上鮮為人知的唐朝詩人郭震,也有千古名作《古劍篇》傳世。名詩《古劍篇》 借詩言志郭震(公元656年—713年),唐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南)人,字符振。
  • 第二十七篇:解析郭震的《古劍篇》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沒有微信和微博,快手和抖音,照明用燭火,通訊靠書信的時代,有一個人,藝高人膽大,為了求得皇帝的關注,不惜冒著被砍頭的風險「自汙」成罪臣。他就是後來的唐代名將——郭震。郭震,字元振。河北人。
  • 唐朝高僧雨天寫了一首詩,無生僻字卻讓人費解,成最具禪意一場雨
    唐朝高僧雨天寫了一首詩,無生僻字卻讓人費解,成最具禪意一場雨文/一休道說道唐朝,那簡直就是文人的天堂,唐詩也成為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從這些唐詩中看到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歷程,而唐朝的著名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在唐詩中我們還能體會到詩詞中所體現出來的那些風景,尤其是唐雨,不同的詩人寫的不同的雨,總體來說就是概括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 唐朝詩人高蟾很孤獨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感人肺腑,描寫得無比傷感
    唐朝詩人高蟾的這首《金陵晚望》,那就是一首很傷感的作品,整首詩也是充滿了憂愁,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每一句都感人肺腑,每一句都充滿了無奈。當時詩人在創作這首詩時,正是看到了一幅描繪金陵的圖畫,於是有感而發,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嚴格來說,這是一首悼亡詩。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詩歌。我們先說說悼亡詩。一般認為悼亡詩都是寫自己的親人的,尤其是老婆的。歷史上寫悼亡詩寫的很好有幾個人,一個是魏晉時期的大帥哥潘安,一個是唐朝的花心詩人元稹,還有就是宋朝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遊,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寫給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前妻的(陸遊的那首黃藤酒)。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唐宣宗悼詩背後的中興之志
    這兩句詩即使不看出處,也能找到其中的奧妙。因為我們對這首詩所寫的這個人物太熟悉了。這就是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這兩句詩將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別嵌入,配合前面的「浮雲不系」,和「造化無為」的形容,完成了一個巧妙的紀念性的對仗。這就是一首紀念白居易的詩,還是大唐皇帝寫的。
  • 除了他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宰相詞人 誰的詞寫得最好呢?
    前言如果有人問:詞人宰相是誰?估計很多人都知道答案,不過除了這個人以外,還有很多的宰相能夠作詩填詞。其實這也不稀奇, 宰相都是讀書人,自打唐朝把格律詩納入了科舉考試中以後,熱衷於功名的讀書人就把作詩當作了必修課,所以身為讀書人中的翹楚,歷朝歷代的宰相們會作詩填詞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例如南唐的馮延巳、前蜀的韋莊、北宋的寇準、王安石、司馬光 、李綱、周必大、吳潛、文天祥等人都有不錯的詞流傳於世。下面老街按照時間順序分別介紹幾位詞人宰相。
  • 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整首詩寫得雲裡霧裡,使人讀了不知所云!
    這也正是唐詩的魅力之所在,雖然我們從字面上來看,這些詩作寫得很唯美,可是有的時候真正的意思卻並非如此。說起這方面最難以理解的詩作,那要數白居易的這首《花非花》,這首詩其實是比較難以讀懂,而且詩人描寫的獨特,同時整首詩也是寫得雲裡霧裡,使人讀了不知所云,表面上看是在描寫花,但是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環境,以及詩人的人生經歷則是會發現這首詩,其實是另有所指。
  • 宰相李嶠的一首詩,20個字寫風,一個字讚美竹子,可惜人品不咋地
    即使誰都能看到的事物,經過詩人的潤筆,一下子優雅了很多,譬如唐朝李嶠的《風》,短短20個字,把自然界中最普通不過的風寫的威風凜凜又不失溫潤,技能鏗鏘有力地吹起千層浪,也能夠吹開二月花。技能吹落三球落葉,也能吹斜竹林中的竹竿。
  • 李商隱最灑脫的一首詩:浪跡江湖白髮新,浮雲一片是吾身
    李商隱一生命運多舛,其詩多悽苦語,但也偶有灑脫之作,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李商隱寫得最灑脫的一首詩:《贈鄭讜處士》。贈鄭讜處士浪跡江湖白髮新,浮雲一片是吾身。鄭讜(dǎng),其人不詳。處士,指隱居不做官的讀書人,也泛指未做過官的讀書人。這首詩是李商隱寫給好友隱居的好有鄭讜的,詩的前六句都是以鄭讜的口吻,描寫他「浪跡江湖」的生活。首聯總括鄭讜「浪跡江湖」的生活。鄭讜無心官場,一生在江湖四處遊歷,在浪跡江湖的生活中,歲月漸漸流逝,白髮漸漸生長出來。
  • 唐朝女道士寫下一首告白詩,將思慕之情寫進骨子裡,驚豔了千年!
    6歲的時候,父親抱著她看薔薇花,女孩就以薔薇花為題作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這麼說的: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這句詩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卻引起了她父親的警惕。
  • 他「任俠使氣」,武則天欲治其罪,一首《古劍篇》不僅免罪還升官
    郭震(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名將、宰相。郭震是進士出身,早年被授予通泉縣尉,後來深得武則天的讚賞,被任命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又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
  • 崔護一首詩流傳千年,寫盡物是人非的悵惘,後人禁不住續了結尾
    《題都城南莊》不過,豔遇題材的詩,詩人並沒有全部放棄,只是數量不多而已。在這些不多的豔遇詩中,有一首詩分外引人注目,被公推為豔遇詩第一,它就是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詩人回到故鄉被當成陌生,於是寫下一首詩,讀來卻是令人心酸!
    故鄉對於任何一個來說,那都是生命裡最重要的精神寄託,也是最牽掛的一個地方,在那裡不僅有著我們美好的童年記憶,同時還有我們最親的人,所以對於一個常年在外的人來說,大概只要一提起故鄉,內心總會心酸,總是會感動,這也正是故鄉在我們心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以至於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想起故鄉
  • 能讓李白「仿照」的一首詩,4句話寫出錦繡山河,可謂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崔顥千古流傳的七言律詩《黃鶴樓》,崔顥由典故昔人駕著黃鶴歸去引出黃鶴樓,又描寫了黃鶴樓的景色,最後也寫虛無縹緲的的景象,既又情又有景,而且詩句朗朗上口,十分細膩,讓人身臨其境,更是寫出了祖國的錦繡山河,字字珠璣,讓人不禁拍手叫好,可謂是神來之筆。
  • 王安石最有氣勢的一首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代文學大師,以及偉大的政治家,可能現在一提起王安石,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其實他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之外,他在文學方面同樣有著很高的造詣,無論是他的詩,還是他的詞作,那都是不輸於蘇軾;只是由於他的政治成就掩蓋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 晚唐最傷心的一首詩,短短四句,卻引起千古共鳴
    對於這樣一種危機四伏的局勢,高蟾早有所感,但是又無能為力,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詩。「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兩句營造了悽清的氛圍,寫出了詩人心中的無奈和悽楚。他登上金陵城樓,望著夕陽暮雲籠罩下了金陵,心中一片悽涼。
  • 那些因為一首詩而流傳千古的人,你還知道誰?
    崔顥——《黃鶴樓》話說李白登黃鶴樓,見眼前景象,本欲賦詩,因見崔顥之作——《黃鶴樓》,為之斂首,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故事記載於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至今未知真假,可能是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是,李白作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的確從未寫過黃鶴樓,但很有意思的是,他有一首詩——《鸚鵡洲》,卻是與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