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感遇》,折射盛唐宰相張九齡的慎獨與孤介之人格

2021-01-09 品詩詞

自古以來,很多中國文人喜歡蘭花,因為它幽靜,耐得住寂寞,蘭花也象徵著道德君子。而桂花,也是詩人筆下喜歡讚美的對象。宋之問在《靈隱寺》中曾寫道:「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秋天的桂花,顯得分外芳香。

在唐代,有這樣一首詩,將蘭花和桂花的美和特性描寫在一起,更加凸顯了蘭花的空谷幽蘭和桂花的皎潔芳香,這便是唐代一代賢相張九齡寫的《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在他為相期間,盡忠盡職,仗義執言,可以說,張九齡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的唐室大臣。

此外,張九齡還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一生創作了很多詩詞,一首《望月懷遠》連唐玄宗看了都讚不絕口。

在張九齡擔任宰相的晚年,由於遭受到朝廷小人李林甫等人讒言和詆毀,於是被貶回鄉。在此後的歲月中,張九齡依舊憂國憂民,並寫下了一組《感遇》。

在詩中,張九齡寫到了幽蘭和桂花,春天,蘭花和桂花的枝葉茂盛而生機盎然,秋天,它們又散發出陣陣香氣,顯得分外清新和幽靜。

世間的草木,在春天的時候煥發出生機,在這美好的季節,它們盎然地開放,綻放著自己的美麗與芬芳,它們自然而然地順應著節氣的變化。

誰想到,在這幽谷之中,有一位山林隱逸之人,他聞到陣陣芳香滿懷喜悅和愛慕之情。詩中的聞風不僅僅是聞到花香的意思,還有還暗藏著一個典故。

「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意思就是說:聖人是百代人的師表,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聽說過伯夷的道德風範的,貪婪的人會變廉潔,懦弱的人會有立志的決心;聽說過柳下惠的道德風範的,刻薄的人變得厚道,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廣。

張九齡運用這一典故,使詩意更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有人喜歡草木,草木似乎應該為之自豪和喜悅,但是這對草木而言,並沒有什麼好歡喜的。因為他們散發出的香氣純粹源於天性和本意,並不是為了取悅於人,更不會懇求觀賞者折花。

對於草木而言,有人欣賞和喜愛他們,它們會綻放並散發陣陣芬芳,如果沒有人關注它們,草木會依然綻放自己的美麗,吐露芬芳,正如孔子在《孔子家語.在厄》中所言:「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這首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其中充滿了永恆不變的人生的哲理。我們每個人正如這人世間的草木,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是低谷還是巔峰,如果始終保留一種草木之本心,或者說是一種初心,那麼我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變得從容而自然。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張九齡為何歌詠橘子?細讀《感遇》,感悟人生大境界
    △王和尚讀詩:賢相張九齡的雙面性格「唐詩三百首」還選取了張九齡另外一首《感遇》詩,讀懂這首詩就能明白張九齡的品格和氣質了。這也是一首詠物詩,屈原在詩中熱情歌頌「橘子」的品性,在其中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在屈原看來,橘子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其一,橘子「受命不遷」,即橘子天性適合在南方生長,不能夠隨便遷移,一旦遠離故土就會枯萎而死,這就是「深固難徙」。
  • 01《唐詩三百首》之《感遇·其一》張九齡
    今天開始每天分享一首《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詩張九齡的《感遇·其一》,張九齡的《感遇》一共有十二首,《唐詩三百首》中選擇了第一首和第七首。今天,分享第一首。感遇·其一張九齡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張九齡 感遇
    張九齡 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張九齡遠望廬山瀑布,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還不忘吹自己的「牛逼」
    張九齡是唐朝開元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兼文壇的大宗師,同時也是盛唐最為重要的一位大詩人。他的詩風繼承《詩》、《騷》的比興風格,清澹醇正。架起了自陳子昂至李白、杜甫眾多偉大詩人之間的橋梁。張九齡現存的二百二十二首詩歌,四分之一是田園山水詩。其中有一首寫廬山瀑布的五律,頗能代表這位賢相瀟灑豪邁的藝術風格。
  •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感遇十二首》張九齡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玄宗時,張九齡官至尚書右丞相。《資治通鑑》評價說,唐玄宗開元盛世用的是賢相,張九齡尚直。"尚直",就是堅持正義的主張。"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葳蕤",枝葉繁茂的樣子。此聯意為:蘭草在春天枝繁葉茂,桂花在秋天皎潔芬芳。"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 張九齡《感遇》第七首,「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橘子的魅力
    感遇(其七)張九齡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作者】張九齡(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代著名政治家、詩人。武后神功元年(697)舉進士,任校書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升任右拾遣。後歷任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中書侍郎等職。因張說舉薦 ,任集賢院學士。開元二十一年(733)任宰相,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加金紫光祿大夫。
  • 張九齡這首詩為什麼能排在《唐詩三百首》第一位?讀一遍就明白了
    不過這部詩集裡排在第一首的卻是選擇了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其一》,並沒有選擇李白,或者是杜甫的作品。其實只要讀一讀這首詩就知道它的魅力,通篇寫得很是有趣,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哲理並不是唐詩所要突出的重點,畢竟大部分的唐詩它主要還是偏向抒情,只有宋詩還側重於哲理;不過張九齡這首詩卻是與眾不同,它很抒情,同時哲理性也很強,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儘管看似很普通的一首詩,只要細細品來,還是能夠從中感受到那種深刻的哲理。
  • 自君之出矣:他們把思念比作流水,張九齡卻比作月亮,夜夜消瘦……
    張九齡,廣東韶關曲江人,後人也稱他為張曲江。他幼年聰明又好學,特別擅長寫文章,24歲考中進士,任校書郎。官雖小,但卻是文人志士踏上仕途的最佳起點。張九齡的仕途從此起起伏伏,55歲時被提拔為宰相。他是唐朝開元盛世最後一代名相,也是一位大文人,張說稱他是「後出詞人之冠。」張九齡的詩主要表達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他的《感遇》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
  •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壯麗與恢弘,張九齡筆下的廬山瀑布寫真
    盛唐詩人張九齡,是我們較為熟知的一個詩人。其《望月懷遠》中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與豪放,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張九齡也是盛唐前期詩壇的盟主,他的詩作有表達興寄抒懷的感遇詩,也有很多山水詩寫得非常優秀。今天要講到的就是他山水詩裡較為有名的一首《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 唐詩解讀:感遇(張九齡)以春蘭秋桂,寫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
    唐朝名相張九齡有一組詩名為《感遇》共十二首,第一首是這樣的: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兩句詩的精彩之處在於「聞風」二字,花香瀰漫在空氣之中,隨風飄動,被隱士聞到,便久久的坐下來,細細體味這大自然的芬芳。我們能從這兩句詩中讀到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舒適,愜意,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是好詩的感染力。
  • 張九齡夜裡思念故鄉,寫下一首思鄉之作,意境不輸《望月懷遠》
    張九齡一生心繫天下,而且他不僅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另外還是嶺南地區的第一位宰相,作為一位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能夠有那樣的成就,著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為人正直,並且還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一點極為難得。而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那也是可圈可點,寫下了無數感人的優美名篇。
  • 張九齡《感遇(二首)》,《唐詩三百首》開篇之作,歷來為人稱誦
    (二首)》是唐代詩人張九齡所作的五言古詩。感遇·其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春天裡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裡的桂花皎潔清新。感遇·其二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 宰相張九齡寫相思詩,把思念比喻成月亮,短短20字驚豔了1000多年
    文/顧無【引觴漫談】《唐詩三百首》的開篇,是兩首感遇詩,出自唐朝開元年間的宰相張九齡。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兩首詩說起。一個皇帝前後期的變化,竟會有如此之大,不得不讓人感嘆時間的無情,也有哀於家天下的短板。但其實,唐玄宗即使到了後期,也沒有忘記這個與自己共襄盛舉的宰相張九齡,以至於後續選官,往往不忘了問一句。他的風骨,可以像張九齡一樣嗎?可曾經的張九齡,畢竟是去了。
  • 張九齡受人排擠,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句句超脫高雅耐人尋味
    五言詩在唐代詩歌中一直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靈活多變,而且節奏感很強,也更富有音樂之美。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五言詩有很多,其中五言律詩、五言絕句更是五言詩的擴展,所以我們又稱五言詩為五古。唐朝是一個詩歌鼎盛的年代,我們熟知的大詩人、大才子在這個舞臺上為我們上演了很多好戲。
  • 蒙曼解讀丨張九齡《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盛唐宰相寫了一首詩,開頭就是巔峰之作
    這首古詩就是唐代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詩歌的一開始就是巔峰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文學史上傳唱很久。直到今天我們講到寫月夜最出色的詩句,這兩句都是不可或缺的。詩人張九齡是盛唐重要的締造者之一,他是唐玄宗時期非常重要的宰相。
  • 唐朝詩人的兩條「伯樂鏈」,一代文宗張說一手打造了盛唐文人圈
    所謂文宗,一方面是說他們本身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擁有崇高的文壇地位,另一方面,是說他們善於提攜文壇後進,進而影響一代文壇之風。在盛唐的文壇上,張說執掌文壇三十年,而在北宋,則有歐陽修發起的古文運動,通過改變科舉考試的文風,提攜了三蘇父子、王安石、曾鞏等文壇後輩,最終造就了北宋登峰造極的文化。今天我們來說說盛唐文壇的一代宗師張說。
  •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所描寫的廬山景色,美得讓人心醉!
    張九齡,唐代詩人,也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張九齡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很高。其詩語言質樸素練,風格清淡,詩中多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於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代表作有《望月懷遠》、《感遇》等。
  • 唐朝名相的一首望月詩,不輸蘇軾《水調歌頭》,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這一首詞於瀟灑豪邁之間見兒女情長。其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被視為千古愛情詩詞中的佳句。其實,除了這蘇軾的這首詞,唐朝還有一位宰相寫過一首與「明月」、「愛情」相關的詩句,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背這首詩的頭兩句。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了一個君子品行——慎獨。慎獨,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最高級的修行。01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一天在擺弄石塊時,他發現自己竟然做了一件玷汙名聲的事,山石雖然不值錢,但取之好比貪汙千金,變得「不清白」了。他後悔萬分地寫下一首自責詩,「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