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很多中國文人喜歡蘭花,因為它幽靜,耐得住寂寞,蘭花也象徵著道德君子。而桂花,也是詩人筆下喜歡讚美的對象。宋之問在《靈隱寺》中曾寫道:「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秋天的桂花,顯得分外芳香。
在唐代,有這樣一首詩,將蘭花和桂花的美和特性描寫在一起,更加凸顯了蘭花的空谷幽蘭和桂花的皎潔芳香,這便是唐代一代賢相張九齡寫的《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在他為相期間,盡忠盡職,仗義執言,可以說,張九齡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的唐室大臣。
此外,張九齡還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一生創作了很多詩詞,一首《望月懷遠》連唐玄宗看了都讚不絕口。
在張九齡擔任宰相的晚年,由於遭受到朝廷小人李林甫等人讒言和詆毀,於是被貶回鄉。在此後的歲月中,張九齡依舊憂國憂民,並寫下了一組《感遇》。
在詩中,張九齡寫到了幽蘭和桂花,春天,蘭花和桂花的枝葉茂盛而生機盎然,秋天,它們又散發出陣陣香氣,顯得分外清新和幽靜。
世間的草木,在春天的時候煥發出生機,在這美好的季節,它們盎然地開放,綻放著自己的美麗與芬芳,它們自然而然地順應著節氣的變化。
誰想到,在這幽谷之中,有一位山林隱逸之人,他聞到陣陣芳香滿懷喜悅和愛慕之情。詩中的聞風不僅僅是聞到花香的意思,還有還暗藏著一個典故。
「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意思就是說:聖人是百代人的師表,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聽說過伯夷的道德風範的,貪婪的人會變廉潔,懦弱的人會有立志的決心;聽說過柳下惠的道德風範的,刻薄的人變得厚道,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廣。
張九齡運用這一典故,使詩意更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有人喜歡草木,草木似乎應該為之自豪和喜悅,但是這對草木而言,並沒有什麼好歡喜的。因為他們散發出的香氣純粹源於天性和本意,並不是為了取悅於人,更不會懇求觀賞者折花。
對於草木而言,有人欣賞和喜愛他們,它們會綻放並散發陣陣芬芳,如果沒有人關注它們,草木會依然綻放自己的美麗,吐露芬芳,正如孔子在《孔子家語.在厄》中所言:「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這首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其中充滿了永恆不變的人生的哲理。我們每個人正如這人世間的草木,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是低谷還是巔峰,如果始終保留一種草木之本心,或者說是一種初心,那麼我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變得從容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