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傍晚,華燈初上,記者驅車來到西聯鎮犁橋村,三三兩兩的村民正沿著當家塘散步,村民張建英說:「原來村裡只有走到大路上才有路燈,晚上大家都不敢到水邊去。現在屋簷上有燈,當家塘邊也有燈,晚上散步就像走在城裡的公園裡。」
「犁橋現在是銅陵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我剛到這裡創業時,周圍環境和現在不能比,遊客也少。自從犁橋村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舉辦田園藝術季,遊客越來越多,我這飯館的生意也越來越好。隨著亮化工程建設接近尾聲,我這地理優勢顯現了,晚上來觀夜景的遊客都願意上我這裡來坐坐。」明塘人家農家樂的老闆陳江水說多虧了農村環境整治,讓村裡越來越美,美麗風景吸引著城裡人在這裡感受美麗鄉村的新變化,也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犁橋四面環水,依水而居、人水相依,素有「夢裡水鄉」的美稱。該村立足「做好水文章」,堅持「點上突破、面上覆蓋」,率先對村莊內99畝明塘進行清淤清障、駁岸護砌,同時藉助溝塘清淤等涉農項目的實施,對全村境內所有河、塘、壩、溝、渠等650畝水域進行全面治理。堅持編制村莊布點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三規合一」,主抓乾淨整潔、美化提升、配套提升「三個重點」。不搞大拆大建,不搞統一風格,儘量保留原貌,努力做到「修舊如故」,使四面環水的村民住宅煥發新面貌,青磚粉黛的馬頭牆點綴其中,實現古韻新顏相得益彰。現如今每逢節假日,犁橋村境內,一輛輛來自各地的小轎車蜿蜒在鄉村公路上,讓恬靜的村莊添上一分熱鬧。而這些來自城市的遊客,亦感覺置身在如畫的風景中,平添了幾分愜意。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北宋詩人王安石筆下如畫般美麗的農家小院惹得無數世人心生嚮往。如今,這樣的農家小院不僅在犁橋隨處可見,在義安鄉村也越來越多。
「十三五」以來,我區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從「標準版」向「升級版」轉變。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全區上下聚力聚焦鄉村振興戰略,一體化推進「三大革命」、全域化開展「三大行動」,實現鄉村「顏值」 和村落「氣質」雙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培育建設省級中心村80個、市級中心村12個、特色自然村21個,打造美麗鄉村綜合示範帶15條,實現美麗鄉村布點中心村建設全覆蓋。累計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2.3萬戶近400萬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築、危房等18.2萬餘平方米,新增汙水處理設施65套、新建(改建)社區服務中心70個、公廁165座、停車場187處、組組通和戶戶通道路約450公裡,安裝路燈6992盞,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我區一體化推進三大革命、全域化開展三大行動、常態化落實三大機制,堅持由「清髒」向「治亂」拓展,做到室內「五淨」與院內「五無」有效銜接,發揮「清潔家園行動」「美麗庭院」等評比活動的示範效應,打好村莊清潔行動各季戰役。截至2020年底,全區99個行政村1252個均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工作,完成整治1189個、整治率95%,村莊環境面貌有效改觀,村民衛生意識逐步提高。
常態化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大排查和鄉鎮主幹道沿線垃圾池改造升級等工作,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垃圾監管體系,「戶集中、村收集、鄉鎮轉運、市區統一處置」的農村環境衛生保潔體系日益成熟。編制完成《義安區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專項規劃(2017-2030)》,43個省級中心村因地制宜建立汙水處理設施,汙水處理率達100%,水質達標排放。41條黑臭水體基本完成治理。堅持「衛生、經濟、適用、環保」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磚砌式」和「一體式」相結合的改廁模式,做到「拆改結合」,鼓勵「進院入室」。截至2020年底,累計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58244戶、基本全覆蓋。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福祉作為根本遵循,進一步聚焦農村建設短板,致力於環境治理全域化、村容村貌品質化、生態保護系統化,全面推動義安區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檔升級,高質量打造鄉村生態美、風貌美、環境美、風尚美、生活美,努力打響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義安品牌。」區美麗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道。(何小發 鍾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