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上看,軍隊是絕對重要的,特別是用暴力奪取權利的時候,裝備的水準與支援速度至關重要,戰爭的勝利與否都與它們掛鈎。四處招惹是非的日本,在物資與裝備上都出了大問題。這就是陸海兩軍沒有協調好相互之間的利益關係。日本艦隊的司令用一句話概括了當時的現狀「都怪陸軍太過於貪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軍和陸軍都有軍事任務需要去執行,但是日本的經濟不能夠滿足兩軍消耗,因此陸海兩軍在石油和礦產資源上競爭。這就導致了兩軍衝突不斷,矛盾加深。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日本,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情景,他們國內的陸軍不但有造船廠,並且所生產出來供陸軍使用的船舶的總噸位數比日本海軍還多出不少。這又是什麼情況導致的呢?通過我們調查發現,原來在那個時候日本的海陸軍更像兩個完全獨立的存在,彼此之間不會互相配合,但是日本陸軍又想要給自己配備上海上裝備,所以陸軍便開始著手安排建造陸軍造船廠了,將其用以為陸軍修建專用的運輸船。很多人都曾聽說過的「神州丸」航空母艦,其實就是產於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造船廠,事實上,日本陸軍只是為了方便運輸才將其生產出來的,隨著日本的陸軍造船場生產的船隻越來越多,等到日美戰爭正式打響前,日本陸軍所生產並投入使用的船舶總噸位已經達到了210萬噸,而當時的日本海軍僅僅只有150萬噸船舶總噸位。正是由於這種情況,在日本宣布二戰戰敗前,日本陸軍幾乎擁有著國內絕大部分的石油資源。
二戰開始於1939年9月,在這之前,美國的外交都是以孤立主義為主要準則的,講的更明白點,這種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對侵略者妥協的政策,實際上就是綏靖政策,美國之所以會對日本支援大量資源,也是因為其有利可圖。這項政策的實行挽救了日本,讓它即使礦產資源貧乏,也擁有了石油及其他金屬資源作為支撐,進而發動了侵略戰爭。在戰時的所有石油耗量,美國就佔了大部分,超過80%。除此之外的石油還有兩個途徑,一是從南洋地區進口來的,一是日本自己生產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之後,日本的石油資源採用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分配方式,並不是以我們最常見的以需求的多少來進行分配。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面積比較小的島國,資源尤為短缺,這其中最缺少的就是礦產資源。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了一直保持軍隊主動戰鬥的激情,專門設立了獨特的石油資源分配方式,那就是哪個軍種能更快的佔領一個地區,就能享有該地區的石油分配權。在這個政策下,日本陸軍快速佔有了日本大部分的石油資源,光是在前荷蘭屬地中日本陸軍就擁有其85%的石油資源。而對於海軍中的各類艦艇來說,海軍所擁有的石油資源完全不能支持日常所需,這也是二戰時日本海軍難逃敗局的首要因素。
二戰時,由於缺少石油,日本丟掉了好幾場關鍵戰役,以至於到了現在,他們都從各國不斷進口很多石油存儲起來,為的就是不再被缺少石油這個問題絆倒。特別是日本海軍受影響尤其大,輸了好多關鍵戰役,特別是那場世界聞名的菲律賓海戰,戰役爆發的時候,石油不足的是日本實力最強的一艘航母,就那麼無助的被擱置在另一邊的島上,只能眼看著自己家的戰友被敵方肆意殺戮,同樣的情況發生過不止一次,不計其數。日本的航母本是強大的海上力量,而這股力量會走向末路的原因,也就是因為石油的缺少,雷伊泰灣戰役發生後,兩艘戰列艦又是因為缺少動力而沒有參與戰爭,於是輸掉了戰役,經此一役,他們的航母力量走向了毀滅。
日本的海軍與陸軍在二戰時矛盾極深,對於日本的軍事發展提供了反作用力,可見日本軍隊建立的不完善對於戰爭多麼不利。日本對於海軍及陸軍的分類,於明治維新時期誕生,由於資源問題,後來兩軍芥蒂越來越深,即便用日本天皇作為威脅,也沒有減少這種矛盾的產生。又因為二戰時的陸軍負責徵募士兵並進行兵力及相關人員的調動,所以日本海軍的製造廠的人員非常匱乏,海軍的物資就更不能進行充足的補給,因此,婦女、學生和朝鮮人也被安排在製造工廠中。無法提供充足的後勤物資也沒辦法進行長期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本可以藉助其軍事優勢,結合海陸兩軍作戰特點,同心同氣將侵略延續得更長,甚至有可能實現侵略目的,但日本不僅要與他國進行作戰,內部矛盾還一直居上不下,就算當時居於最高地位的天皇權力也不能讓他們停止爭鬥。一邊始終維護天皇皇權的長州藩,他們負責陸軍。一邊是始終堅守幕府將軍軍權的薩摩藩,他們負責海軍。雖然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但仍不能影響海陸兩軍將這種爭鬥持續下去,隨著二戰他們在亞洲戰場上的氣勢的上漲,這種矛盾也愈加突出。而此時的天皇皇權猶如虛設,導致兩軍的矛盾逐漸走向高峰,直至日本戰敗,這種矛盾才得到了緩解。
只有不斷的總結歷史,才可以吸取教訓。站在日本的角度分析,雖然在1945年的戰敗對國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是日本也在其中收穫良多,尤其是在海陸軍的彼此配合方面,海軍和陸軍的矛盾已經存在十幾年了,日本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陸雙方的配合所導致的,正是由於雙方不能同仇敵愾,所以導致日本的作戰能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進而導致日本只能以戰敗告終。日本在這件事中收穫的經驗就是一定不能讓軍隊彼此內耗,但是已經發生過的歷史是無法重新上演的,因為錯誤而導致餓結局也無法再更改,所以日本只能坦然面對這個結果並從中吸取教訓。
根據歷史材料可知曉,日本的海陸兩軍在二戰時頻頻不和,兩軍之爭延續了百年。為何會這樣呢?那就得從二戰開始提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政權沒有明確,軍隊處於兩種政權的複雜引導下,所產生的的政治觀點存在很大的差異。是推動海陸兩軍產生矛盾的一大力量。一旦稍稍引發一點點火苗,雙方定會激烈爭奪甚至產生打鬥。這種狀況,日本政府卻無動於衷,猶如一個旁觀者,不會對他們的爭鬥進行幹預或阻止,直至這場爭鬥有一方徹底失敗才算結束。擁有這樣任性以致自相殘殺的軍隊,日本政府究竟是如何忍受到百年之後。直至現在,這種爭鬥仍然存在,只是隨著全球化局勢發展成了一種明爭暗鬥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