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儒說歷史第65期,歡迎您的關注評論。
一群身穿黃色陸軍軍服的士兵,列隊、舉槍、瞄準,黑洞洞的槍口對準自己家的海軍司令部。
陸軍士兵緊扣扳機,臉色寫滿了憤慨,預示著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這不是演習,而是在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總部—海軍省 出現的畫面。
同為一個國家效力,為何日本陸軍和海軍如此水火入容 ,猶如生死之敵呢?
內鬥傳統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對立,從他們建立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
日本是個島國,按理說應該比較重視海軍,但是在傳統上卻不會這樣。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陸軍和海軍被兩個藩所掌握,長州藩掌握陸軍 ,薩摩藩(不是薩摩犬)掌握海軍。
日本軍隊的原則是「陸主海從」,陸軍的地位高於海軍,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並不特別需要海軍,而更需要陸軍來平定國內叛亂。
當時的日本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統,兩個敵視的家族,如果一家把孩子送進了陸軍,另一家一定會把孩子送進海軍,足見在日本人心中,陸軍和海軍就是水火不容。
陸海軍地位改變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強大,開始對外侵略。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海軍打敗了實力比較強的中國北洋艦隊。
1905年,薩摩人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又打敗了沙俄波羅的海艦隊。
隨著日本海軍在戰爭中戰功的越來越多,日本海軍開始不滿足於之前的「陸主海從」的格局。
日本海軍修訂了《戰時大本營條例》,規定「陸海對等」,從此,日本海軍在地位上和日本陸軍地位趨於平等。
但,這樣的改變讓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競爭更加變本加厲。
陸海軍戰時內鬥
日本的資源非常有限,針對有限的資源,陸軍和海軍必須拼盡全力去爭取,再加陸軍向來強勢。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本著「不求海軍」的原則,自己製造潛艇、運兵船,甚至航空母艦,承包了很多本來應該海軍承擔的任務。
日本海軍則自己研發了著名的零式戰機,以供自己的海軍陸戰隊使用。
日本陸軍和海軍在軍費的爭奪中更是不遺餘力,陸軍要多少,海軍就要多少,誰都不會比誰少。
軍國主義盛行下的日本,政府的權利很小,他們兩邊都不敢得罪,於是,日本的軍費開支越來越龐大,甚至一度達到了日本國民經濟的三分之二。
日本陸軍和海軍雖然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但在戰略上的分歧卻很大。
日本陸軍很多人都比較崇拜德國,一直強烈要求和德國結盟,向英美開戰。
日本海軍卻反對與英美為敵,反而應該和英美搞好關係,因為日本海軍一直認為,他們不可能打敗英美。
日本陸軍看不起海軍,日本海軍更看不起陸軍,海軍大臣米內曾經公開嘲笑日本陸軍「我們海軍駕駛軍艦披風破浪,而你們陸軍卻只會在泥土了滾爬,土的要命」。
海軍還在海軍港口豎著「陸軍和狗不得入內」的牌子。
日本陸軍內的激進派不止一次要求對日本海軍動手,教育教育那幫白色的人。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在後期經常敗仗,每次陸軍聽到海軍的敗仗,第一反應是擺宴席慶祝。
陸海軍的政體內鬥
日本內閣有一個特殊的規定,如果內閣中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辭職後,不能推選合格人員繼任陸海軍大臣,那麼這一屆內閣就要倒臺,首相就要下臺。
日本陸軍和海軍不止一次用陸海軍大臣辭職的形式,讓以對方大將為首相的內閣倒臺。
因為傳統,日本陸軍會比日本海軍強勢一點,比如態度上、氣勢上,日本陸軍往往一言不合就拔槍相對。
1940年,日本陸軍強迫海軍同意對美國開戰,偷襲了珍珠港,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說到「我們喚醒了一位強大的巨人,這場戰爭日本輸了」。
隨後,山本五十六被美軍擊落身亡,米內出任日本海軍大臣,這位山本五十六的好友在內閣會議上,一直強調儘快結束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在東京設立了遠東軍事法庭,站在戰犯審判席上的幾乎都是陸軍大將,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則作為了證人。
由此,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內鬥告一段落。
日本海軍和陸軍雖然內鬥不止,但在侵略的根本問題上是沒有分歧的。
他們之間的內鬥也成為世界戰爭中最奇葩的景象之一。
本文由老儒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