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8日報導 二戰期間,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可謂眾所周知,而這就導致日本陸軍借用海軍裝備調運人員、裝備的時候經常遭到後者嘲笑。於是,日本陸軍「很有志氣地」下定決心,打算通過自行研發海運艦艇來提升部隊遠程投送能力。
1943年,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下屬主管船舶的第10課,奉命開始了「由」字潛艇的秘密研發工作。負責這一研發任務的鹽見少佐和中村大尉對「由」潛艇的技術可行性先期展開基礎調查,1個月後他們向參謀本部第10課提交了《運輸潛艇研究概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日軍運輸船隊。
這份文件中列出的數據雖然性能上不好看,卻遵循了陸軍高層提出的「操作簡單、性能一般」的基本方針——速度達到5節即可,裝載容量10立方米(以糧食計算約為24噸,大致相當於1個師團2萬名士兵1天的夥食定量)。
日本陸軍計劃首批先造20艘,最終完工400艘,以此擺脫對日本海軍的依賴。搞笑的是,為避免海軍幹擾,日本陸軍高層還下達了特別指示,要求建造過程完全對海軍保密,特別是絕對不能使用海軍控制的造船廠。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日軍炮艇。
也正因為對海軍保密,日本陸軍在物色造船廠時頗費了一番周折,只能在機車廠、鍋爐廠等「周邊行業」尋找製造商,最後選中了日立製作所的笠戶工廠和東京月島的安藤鐵工所。而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日本陸軍為加快進度還對原有設計做了進一步簡化處理。
當然紙是包不住火的,在計劃開始實施幾個月後,日本海軍已經覺察到了陸軍的「異動」,並對其進行規勸,發現無果後曾表示願給予協助,但自大的日本陸軍肯定是不願吃「嗟來之食」。1943年10月29日,第一艘「由」字潛艇下水,經試航後當年12月下旬便交付日本陸軍船舶司令部。單從時間上看,從設計到下水交付,日本陸軍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速度的確驚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美軍繳獲的日本潛艇。
要駕駛這些潛艇,當然要培養艇員,日本陸軍也沒找海軍要人,而是從坦克部隊等技術兵種抽調人馬接受為期3個月的速成訓練,就這樣大概召集了3000人。但問題在於,這麼趕工出來的簡陋產品,質量能好到哪去?
1944年5月日本陸軍派遣由1艘潛艇母艦、3艘「由」字潛艇和301名艇員組成的運輸船隊出徵雷伊泰灣。然而,在奔赴馬尼拉的途中,粗製濫造的「由」字潛艇就故障不斷。好不容易於當年7月18日進入馬尼拉港,所有潛艇都需要大修。但這批修理過的潛艇不久後也遭遇了滅頂之災——1號艇為規避美軍空襲緊急下潛失敗沉沒,2號和3號艇也被美軍戰艦擊沉。「由」字潛艇首次出擊,就以全軍覆沒而告終。(作者/徐傑)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