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年末回望過去一年,國內文學創作呈現出怎樣的豐富光譜?2019收穫文學排行榜昨晚在上海發布,共計四個種類的30部上榜作品成為今年華語原創力量的生動縮影。其中,作家阿來《雲中記》、萬方《你和我》、田耳《開屏術》和遲子建《燉馬靴》分別摘得長篇小說榜、長篇非虛構榜、中篇小說榜和短篇小說榜的榜首。
在評論界看來,長篇寫作尤顯突出的是作家們處理重大題材時的開闊胸襟與真摯情感,今年多部作品直面厚重歷史、自然災難、英雄敘事等主題,閃現著個人在現實與歷史之中探尋求索的勇氣和力量,也延伸出了中國當代文學與人們心靈之間深邃、厚重、密切的關聯。
直面歷史題材,考驗作家處理現實的視野與能力
或是描摹英雄群像,或是為一座城、一段歲月立傳,今年上榜的鄧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徐皓峰《大地雙心》、蔣韻《你好,安娜》、格非《月落荒寺》等長篇小說顯示出文學直面現實題材的擔當。比如,備受好評的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展現了當代作家書寫災難的倫理與能力。「自然災難不僅是人與事的布景、場景和裝飾進入我們的文學轉換機制,災難中的故事也可以成為國家和民族精神資源、成人禮和心靈史的一部分。」評論家何平如是評價。
在中短篇小說中,同樣不乏對歷史資源的文學化調度再現。遲子建《燉馬靴》將故事背景置於1930年代末的東北抗聯,小說中的父親所在分隊突襲日軍守備隊失手,虎口脫險的父親單槍匹馬闢出一條計劃外路線,後與日本兵周旋戰鬥,驚心動魄……在評論家孟繁華看來,這是遲子建在新時代講述的「林海雪原」,「小說的年代只是背景,作家要講述的還是與人性有關的故事。瞎狼和敵手都是父親的敵人,小說結構奇崛,文氣貫通,意味深長不露跡」。
相比之下,非虛構寫作者必須比普通觀察者對素材下更多功夫。萬方的長篇非虛構《你和我》回憶父親曹禺與母親的故事,回到那些劇作的寫作現場,在諸多個人物史與家族史的梳理與追蹤中見證著時代風雲。葉兆言《南京傳》、袁凌《寂靜的孩子》等長篇非虛構都考驗著作家將學養注入結實的文字肌理。
以軍旅作家盧一萍的長篇非虛構《祭奠阿里》為例,作品講述1950年代初期解放軍進藏先遣連官兵翻越崑崙山脈進軍西藏的真實故事。「阿里既是考驗身體極限的地域,又是寄寓神聖的殿堂。」在評論家賀紹俊看來,作者懷著無比崇敬的情懷走進一群沉默的軍人,以一種硬朗而又凝重的敘述,提煉出人類超越平凡的英雄精神。
不少作品以普通見證者和親歷者視角為大歷史和時代作出鮮活註腳。比如曾維浩《一個中國人在中國》提供了當代歷史長河中的生存標本,翔實細節、大量數據和故事,勾勒出20世紀80年代末期湘西山村到2000年後南部沿海開放城市珠海之間的空間拓撲圖。評論家項靜認為,這部作品以個人成長曆程中的轉型、選擇、心靈感受關聯起國家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發展,讀來感人至深。
傳統期刊與網絡平臺兼顧,年輕面孔為文壇注入清新活力
文學雙月刊《收穫》由巴金、靳以創辦,風雨六十餘載,薈萃各種風格名篇佳作,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簡寫本」。自2016年創辦的文學榜單,沒有錯過王安憶《考工記》、李洱《應物兄》、賈平凹《山本》、蘇童《瑪多娜生意》等名家力作,也留出足夠空間讓班宇、林森、張忌、胡遷、王佔黑、王梆等文壇新生力量脫穎而出。
《收穫》主編程永新告訴記者,這份年度榜單儘可能拓寬視野,考量多個平臺、多個領域的文學力量,既有以導演和編劇身份更為人熟知的徐皓峰,一舉拿下長篇小說榜第二和中篇小說榜第四的「雙黃蛋」;也兼顧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期刊和新興的新媒體平臺。
從榜單中可以看到,中篇小說這一「強手如林」的文學體裁中,陳春成、丁顏兩位90後的年輕面孔格外引人注目,為文壇注入清新活力。
陳春成的上榜中篇《音樂家》正是選自年輕人閱讀社區豆瓣,小說搭建了一個異鄉世界,對世界內部和人的生活心性有精到體察,在頹敗中為讀者指證:無論在何種困厄境遇裡,藝術和內心的自由應成為選項;而這一選擇,將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多元的藝術風格和探索勇氣,使得陳春成在青年創作者群體中獨樹一幟。《音樂家》也許還未展現橫空出世的驚豔感,甚至不乏閱讀模仿的痕跡,卻十足見出年輕寫作者的誠意與用心。」評論家金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