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辦好文學期刊?這家刊物的改版有這些啟示

2021-01-20 中國文明網

  何瑞涓 

  

  《四川文學》自1956年創刊, 60多年來,不斷推出精品力作,一批又一批文學人才由此脫穎而出。面對新的時代背景和文學環境,《四川文學》改版升級,銳意改革,竭力打造全國一流文學期刊,以切實行動為四川和中國當代文學作出新的貢獻,做好新時代文學的召集者、推動者、爭光者。以《四川文學》改版為契機, 9月14日,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辦、《四川文學》編輯部承辦的全國文學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文學》改版研討會在都江堰市舉辦,《十月》《花城》《中篇小說選刊》《北京文學》《人民文學》《天涯》《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思南文學選刊》《星星》《當代文壇》等全國文學期刊主編,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山東理工大學文學院院長張豔梅及四川省報刊聯盟數十家報刊負責人參加了此次論壇,為《四川文學》改版「會診」,暢談當前文學期刊整體現狀與發展方向、傳統文學刊物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機遇與應對措施等。

  「辦好一份刊物比寫好一部小說難得多」

  全國文學期刊格局已基本確定,幾家文學刊物鼎足而立,風格與定位明確,各自有各自的作家資源,各有優勢,在培養和爭奪文學新人方面各刊物也都做了很多工作。《人民文學》原副主編、《十月》編審寧小齡介紹了當前文學期刊的競爭局面,這意味著要做好一本刊物,面臨種種局限。改版後的《四川文學》呈現出新氣象,也存在難度與挑戰。

  「做好一本刊物,根本上要有一支優秀的強有力的編輯隊伍,有抓稿、看稿、改稿的能力。」寧小齡說。眾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四川文學》改版後由作家阿來擔任名譽主編,執行主編羅偉章是小說家,一直在寫作,熟悉當下的創作,有獨到眼光能夠選擇與當下社會思想與氣質相契合的作品,足以引領刊物的風格;副主編楊獻平是散文家、詩人,思想活躍開放,副主編卓慧二十餘年如一日在《四川文學》工作,嚴謹認真;另有實力很強的編輯,這樣一支隊伍團結互補,將促使新版《四川文學》在文學版圖上異軍突起。

  小說家擔任主編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自由寫作與編輯「為他人作嫁衣」難以兩全,需要文學理想與奉獻精神;另一方面對於刊物來說是幸事,羅偉章從專業作家到擔任《四川文學》主編被寄予厚望。他放下了即將寫完的作品,全心全意投入到刊物中,甚至做夢都是辦刊物。「我們的競爭力比較有限,有時要約到一篇好稿件,堪比虎口拔牙。在當前紙媒已經式微的境況下,辦好一份刊物,不說比登天難,至少比我寫一部小說要難。但只要做,我就認真做。」羅偉章也想突破目前的長達十餘年的專業寫作狀態,將辦刊物視作一次深入現實生活中的機會,在與更多人深入接觸中,挖掘生活真諦,找到真正觸動人心的不一樣的感覺。

  在作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培養文學新人既是期刊的責任也是期刊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指出,文學刊物應關注中國文學新的增長點在哪兒,要加強對青年作家、青年詩人的關注,很多當今的知名作家走上文壇時也是年輕人,相當於今天的「90後」、「95後」。《四川文學》在培養青年作家方面應加大力度,舉辦聚焦青年作家的長效、系列活動,推出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在將來能夠有文學史意義的作家隊伍。《北京文學》主編楊曉升強調,文學刊物想要辦出生命力和影響,就要有一套嚴厲的措施來抓稿件的質量,不論作者是誰,質量面前一律平等,避免辦成同仁刊物,還要抓策劃,突出重點作品,避免千刊一面。「文學期刊最大的功勞在不斷發現新人,發掘並培養文學新人需要比刊發名家作品付出更多努力,但也更有價值,只爭奪已成名作家資源,文學會後繼乏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篇小說選刊》主編林那北指出,辦刊物沒有訣竅,就靠智力、精力、財力,其中財力尤為重要,沒有財力支持一切皆是空談,刊物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小說月報》副主編劉潔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做文學刊物需要巨大的奉獻精神,各種問題、挑戰,都在無形中給從業者帶來壓力,同時還受制於經濟條件、從業回報等方面的不如意和匱乏。儘管如此,還要做下去,而且還要盡心盡力地做得更好,這就是文學期刊及其從業者的文學理想。

  辦出特色:「最好的競爭是沒有人能與你競爭」

  討論刊物轉型升級之初,《四川文學》考慮過改名字。省市級刊物名字中帶上地名,地域鮮明而強烈,容易給人帶來偏於一隅之感。有些地方刊物就選擇了更具文學性和想像空間的名字,比如《天涯》《南方文學》《山花》《作家》《草原》等等。如何辦好一份刊物,尤其是在文學版圖中,省市級地方刊物如何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改版是新生的機會,最好的競爭是沒有人能與你競爭。」《天涯》原主編王雁翎說,1996年《天涯》改版,一改過去文學刊物欄目設置中散文詩歌小說評論一統天下的格局,突破畫地為牢的局面,改版後回到文學的源頭,體現大文學、泛文學和雜文學的傳統,重新設置欄目,這樣就把高校學者和普通老百姓都囊括進了《天涯》的作者隊伍中來了。四川是文學大省,蘇東坡、李白、杜甫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跡,現當代又走出過郭沫若、巴金、艾蕪、李頡人等名家,文學史輝煌而令人矚目,《四川文學》在立足於爭取本土文學名家和培養本地文學新人基礎上,也可以從文學史的角度回顧、重新發現文學史上的名家名作,深挖巴蜀文化,還可以放眼國外,大膽進行跨文體的寫作與閱讀。

  《中華文學選刊》原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謝欣,《散文·海外版》主編王燕,《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項靜等也紛紛表示,四川有深厚的作家資源,四川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四川作家的異彩紛呈,《四川文學》要有四川文學或四川作家的特色,要責無旁貸地推動四川本土創作,成為四川精神文明的一張「名片」,改版後「文學川軍」欄目設置就很契合四川地方特色。據悉,《四川文學》在欄目設置上有敘事、品相、漢章、視界、現場以及文學川軍,文學川軍正是要在擁抱世界的同時深耕巴蜀文化,發掘培養四川作家隊伍,同時還將不拘一格,有優秀優異之作將另闢欄目,以開放的胸懷為所有優秀作家作品服務。

  「網際網路時代給了二三線文學刊物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網際網路時代給了二線三線文學刊物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小說選刊》副主編顧建平說。今天讀者老齡化、報亭萎縮、碎片化閱讀盛行已是不爭事實,讀者沒有閱讀的「饑渴感」,人們已經形成網上免費閱讀的習慣,全國幾乎沒有一家純文學刊物靠發行量可以生存。在網際網路時代,發行量不再代表影響力,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速度就是你的影響力,文章戳中痛點,傳播力就會很強。儘管國內純文學雜誌的版圖格局已經被幾家文學刊物「瓜分」,有了網絡,文學版圖將重新劃分。

  新技術也提供了新平臺。《花城》主編朱燕玲指出,看到新媒體就覺得傳統刊物「完蛋了」,其實不然,新技術提供了新機會。新媒體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如數據平臺、線上平臺、服務平臺、活動平臺等,以前雜誌社沒有發行員,靠郵局徵訂,現在通過微信公眾號、天貓店等加大宣傳徵訂力度,同時可以以紙刊為核心,把雜誌辦成公共空間、公共文學館,每期如同一次策展,並拓展文學邊界,發掘文學更多的可能性,策劃多種活動,發展媒體融合和讀書沙龍等。

  《十月》主編陳東捷看到,過去大眾化傳媒閱讀在將來難以存在,將來將是專業化的小眾閱讀,國外目前很多期刊已經是小眾的專業的,把作品發表在紙質刊物上,意味著得到專業領域的認可,就像一個證書一樣。新媒體是載體材料的革命性變化,代表一種成本的下降或基本消失,很多雜誌公眾號的點擊率已經超過了紙質刊物的發行量,向網絡延伸手臂,文學雜誌在網絡平臺可以有所作為。《小說月報》副主編劉潔指出,新媒體只是一個傳播介質,需要優質內容支撐,紙刊內容仍舊是吸引讀者最重要的部分,這也是傳統文學刊物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來源:中國藝術報(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文學刊物向何處去?入不敷出 如何「轉企」
    《收穫》的「維權」行動與20世紀80年代的原創期刊聯盟有些類似,當時一些原創文學刊物的主編已經意識到選刊的轉載會損害其利益,但聯盟很快解散。30年後,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原創期刊與選刊之間的矛盾被重新提出來,這是原創文學刊物進軍電子閱讀前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程永新表示,今年11月份以後,《收穫》的發行、策劃部門會共同研究電子閱讀的業務該如何操作,包括手機、蘋果應用、電子書等。
  • 《大家》雜誌停刊整頓 文學刊物出路何在?
    這些亂象的背後到底有些哪些內幕?純文學刊物的發展之路該如何走?一系列的問題和個中緣由不得不令我們對文學期刊的生存現狀和未來進行思考。《大家》期刊中心主任王紹來說,近年來,我國文學市場不景氣,純文學期刊難以生存,運行成本和稿費支出遠遠高於發行收益,《大家》因此深陷困境。  和《大家》一樣,目前很多文學雜誌均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除少數雜誌,許多純文學雜誌的發行量都很少,每期只有幾千份,不少純文學刊物陷入低谷。
  • 抗戰文學新史料:非文學期刊的再發掘
    對於這些文學期刊之外的其他刊物,特別是刊發有部分文學作品的刊物,不同學者有不同稱謂,稱「綜合性期刊」者有之,稱「綜合性文學期刊」者有之,稱「文化期刊」者有之,稱「邊緣報刊」者有之,稱「準文學期刊」者有之,稱「非文學期刊」者有之,可謂眾聲喧譁。
  • 從《江南》雜誌創刊四十年,看文學刊物的繁榮與未來
    因為有了鬱達夫,富陽成為一座富有人文關懷的城市。第一次來到富陽的徐則臣表示,他對鬱達夫有更深刻的理解,從文學史中抽象的鬱達夫轉為生活中鮮活、飽滿豐富的鬱達夫。「一個獎重要的是能否讓作家感受到與某種文脈接頭,鬱達夫獎做到了。」獲獎作家遲子建現場發言頒獎現場,一場有關《江南》雜誌創刊四十周年的研討會召開,全國各大文學刊物編輯、作家和學者齊聚,共議文學雜誌的當下與未來。
  • 中國文學期刊十強揭曉 《最小說》奪冠
    評論:「郭敬明打敗巴金」不僅是噱頭  面對這樣的結果,爭議四起,更有人放出了「郭敬明打敗巴金」這樣的驚人之語,而正值《小時代2.0》剛剛火爆上市,獲知《最小說》奪冠的郭敬明表示:「能獲得第一當然很高興,感謝專家和讀者對這本刊物雙方面的認可。來年我們將更加努力,力求打造出更有品質的青春文學第一刊。」
  • [海南周刊]新時期的海南文學刊物:山魂海韻滋養文學夢
    閱讀這些作品,誰能不承認:上世紀80年代,黎族作家在海南文學進程中畫出最美的一筆?」  但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文學刊物亦無法逃避市場的考驗。那個時候,許多原本由政府出資或資助出版的刊物被迫「斷奶」,自負盈虧。為了迎合市場,有不少刊物逐漸偏離了文學的本真——有的刊物出賣刊號,有的刊物通篇廣告,有的刊物甚至刊載充斥著暴力、色情章節的所謂文學作品……相反是那些不忘初心的刊物,舉步維艱。
  • 長江商報:中國文學期刊十強出爐 郭敬明打敗巴金
    專題:中國出版機構10強·中國文學刊物10強本報訊(記者 盧歡)昨日,由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懷堯訪談錄》聯合本報發起的「2008-2009年度中國出版機構暨文學刊物10強」評選結果出爐,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以6835票高登榜首,而由一代文學大師巴金所創辦的《收穫》僅以459票名列第六。
  • ...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 |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由於語言的原因,創刊初期大多是中文刊,為便於國際交流有些進行英文對照翻譯或改版。這些刊物對中國作者的成果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我國科學家在有重大成果發表時掌握國際話語權和優先權提供了平臺。  我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團隊在《科學通報》首次發表青蒿素結構一文就是眾所周知的例子。
  • 原來期刊有這麼多分類
    在基本部類中,又分為若干大類,如社會科學分為社會科學總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學、教育、體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歷史、地理。 3、按學術地位分類 可分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兩大類。 二、什麼是核心期刊? 目前,國內主要有7大核心期刊遴選體系: 1.
  • 中國期刊的記憶:解析我國期刊二百年發展脈絡
    自1815年初試啼聲至今,中文期刊已走過兩百多年的歷程。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中,中國期刊與中國命運緊緊相連,歷史每邁出一步,總會有相應的一批優秀的期刊人為之搖旗吶喊甚至流血犧牲。在中文期刊誕生兩百周年之際,《出版人》雜誌邀請《中國期刊年鑑》雜誌社常務副社長、主編段豔文撰寫 「中國期刊記憶」專欄,基本勾勒出1815—2015年我國期刊二百年來的發展脈絡。
  • 想發核心期刊?聽聽這些人的經驗之談
    題目要有概括性,最好突出自己的工作;摘要很重要,需要反覆斟酌,一般要有三方面:目的、方法、結論,還是要體現新;文章格式嚴格按刊物要求;參考文獻要全;行文流暢、圖表清晰。最後投老闆推薦的刊物,呵呵!5.我老闆把中國的刊物按地區分為三類,即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建議我們多在東部地區刊物上發文章,這些刊物水平高、跟讀者聯繫很好且基本不收版面費。
  • 觀展|這些民國期刊封面簡直太傾心了!看看哪個封面打動了你
    唐人於良史有詩云「攬菊月在手,弄香花滿衣」,封面充分表現了民國伊始,女性解放後的從容之態。期刊刊載的內容與封面和諧一致,綠色有蓬勃希望之感。刊名美術字體位居封面正中,醒目生動,與期刊所倡導之啟蒙之主旨思想相得益彰。
  • 核心期刊與普通期刊
    但在日常用語中,「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經常會出現,這種劃分的標準,大致是:「國家級」期刊一般說來,「國家級」期刊,即由黨中央、國務院及所屬各部門,或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民主黨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辦的期刊及國家一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會刊。另外,刊物上明確標有「全國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樣的刊物也可視為國家級刊物。
  • 視點|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這些獲獎成果的文章都發哪了?「在英文刊物上發表是在中文刊物發表的6.3倍,大量都在英文刊物發表。」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
  • 中國知網分享如何推動學術期刊深度傳播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第十三期刊協講堂日前開講。中國知網創始人,《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王明亮在線分享了中國知網辦好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經驗和思考。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主持講堂活動。
  • 恪守辦刊宗旨 創造北極風格 ——中國最北純文學期刊《北極光》綜述
    無論從內容,到形式,質量都有了飛躍式的提高與發展。紙張環保耐蝕,印刷精美提檔升級,內容被多次選載與獲獎,讀來令人愛不釋手,真真正正向大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北極光》所刊載的文學作品整體提高了一個檔次,純文學辦刊宗旨得到進一步明確。在文學的百花園中,綻放出自己的花朵,散發出自己的芳香。
  • 山師大建近現代文學期刊全文資料庫 搶救奠基式文獻作品
    該項目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力求建立一個具有原創性、開拓性、集成性和傳世價值的全文搜索資料庫,資料庫將涵蓋1872-1949年所有文學期刊,為讀者和文學研究者服務。圖為山東師範大學校長唐波為專家頒發聘書。 郝學娟 攝  魏建介紹說,中國已知最早文學期刊創辦於1872年,1949年以後的文學期刊均有存檔。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這些獲獎成果的文章都發哪了?「在英文刊物上發表是在中文刊物發表的6.3倍,大量都在英文刊物發表。」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
  • 做好選題策劃 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選題策劃是出版編輯工作的基礎,優秀的選題是保證稿源水平、提高刊物質量的關鍵所在。只有做好了選題策劃,以敏銳的眼光把握住學術熱點和前沿,方能推動學術期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南大學資深教授樊和平認為,學術刊物應當同時關注學術熱點和學術前沿。學術期刊要解決選題問題,更要重視解決理念問題。堅持對作者的高要求、嚴要求,在發表作者文章的過程中造就作者;注重欄目和選題策劃,注重發現和培養作者,既包括以創造學術經典為目標的成熟作者,也包括學術界的新銳力量。
  • 2020全國文學報刊聯盟會員大會:聚焦新時代文學報刊媒體融合
    獲得內刊文學編輯獎的《昭通文學》編輯楊恩智說,作為一份地方性的文學內刊,《昭通文學》的辦刊目的一是展示昭通文學創作成績,為本地作家、作者提供發表作品的平臺;另一方面是發現昭通文學新人,為他們搭建成長的橋梁。他說,昭通有11個縣市區,每一個縣有哪些寫作者,他們主要寫小說、散文,還是寫詩歌,寫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昭通文學》的編輯們基本都有大體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