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涓
《四川文學》自1956年創刊, 60多年來,不斷推出精品力作,一批又一批文學人才由此脫穎而出。面對新的時代背景和文學環境,《四川文學》改版升級,銳意改革,竭力打造全國一流文學期刊,以切實行動為四川和中國當代文學作出新的貢獻,做好新時代文學的召集者、推動者、爭光者。以《四川文學》改版為契機, 9月14日,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辦、《四川文學》編輯部承辦的全國文學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文學》改版研討會在都江堰市舉辦,《十月》《花城》《中篇小說選刊》《北京文學》《人民文學》《天涯》《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思南文學選刊》《星星》《當代文壇》等全國文學期刊主編,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山東理工大學文學院院長張豔梅及四川省報刊聯盟數十家報刊負責人參加了此次論壇,為《四川文學》改版「會診」,暢談當前文學期刊整體現狀與發展方向、傳統文學刊物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機遇與應對措施等。
「辦好一份刊物比寫好一部小說難得多」
全國文學期刊格局已基本確定,幾家文學刊物鼎足而立,風格與定位明確,各自有各自的作家資源,各有優勢,在培養和爭奪文學新人方面各刊物也都做了很多工作。《人民文學》原副主編、《十月》編審寧小齡介紹了當前文學期刊的競爭局面,這意味著要做好一本刊物,面臨種種局限。改版後的《四川文學》呈現出新氣象,也存在難度與挑戰。
「做好一本刊物,根本上要有一支優秀的強有力的編輯隊伍,有抓稿、看稿、改稿的能力。」寧小齡說。眾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四川文學》改版後由作家阿來擔任名譽主編,執行主編羅偉章是小說家,一直在寫作,熟悉當下的創作,有獨到眼光能夠選擇與當下社會思想與氣質相契合的作品,足以引領刊物的風格;副主編楊獻平是散文家、詩人,思想活躍開放,副主編卓慧二十餘年如一日在《四川文學》工作,嚴謹認真;另有實力很強的編輯,這樣一支隊伍團結互補,將促使新版《四川文學》在文學版圖上異軍突起。
小說家擔任主編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自由寫作與編輯「為他人作嫁衣」難以兩全,需要文學理想與奉獻精神;另一方面對於刊物來說是幸事,羅偉章從專業作家到擔任《四川文學》主編被寄予厚望。他放下了即將寫完的作品,全心全意投入到刊物中,甚至做夢都是辦刊物。「我們的競爭力比較有限,有時要約到一篇好稿件,堪比虎口拔牙。在當前紙媒已經式微的境況下,辦好一份刊物,不說比登天難,至少比我寫一部小說要難。但只要做,我就認真做。」羅偉章也想突破目前的長達十餘年的專業寫作狀態,將辦刊物視作一次深入現實生活中的機會,在與更多人深入接觸中,挖掘生活真諦,找到真正觸動人心的不一樣的感覺。
在作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培養文學新人既是期刊的責任也是期刊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指出,文學刊物應關注中國文學新的增長點在哪兒,要加強對青年作家、青年詩人的關注,很多當今的知名作家走上文壇時也是年輕人,相當於今天的「90後」、「95後」。《四川文學》在培養青年作家方面應加大力度,舉辦聚焦青年作家的長效、系列活動,推出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在將來能夠有文學史意義的作家隊伍。《北京文學》主編楊曉升強調,文學刊物想要辦出生命力和影響,就要有一套嚴厲的措施來抓稿件的質量,不論作者是誰,質量面前一律平等,避免辦成同仁刊物,還要抓策劃,突出重點作品,避免千刊一面。「文學期刊最大的功勞在不斷發現新人,發掘並培養文學新人需要比刊發名家作品付出更多努力,但也更有價值,只爭奪已成名作家資源,文學會後繼乏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篇小說選刊》主編林那北指出,辦刊物沒有訣竅,就靠智力、精力、財力,其中財力尤為重要,沒有財力支持一切皆是空談,刊物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小說月報》副主編劉潔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做文學刊物需要巨大的奉獻精神,各種問題、挑戰,都在無形中給從業者帶來壓力,同時還受制於經濟條件、從業回報等方面的不如意和匱乏。儘管如此,還要做下去,而且還要盡心盡力地做得更好,這就是文學期刊及其從業者的文學理想。
辦出特色:「最好的競爭是沒有人能與你競爭」
討論刊物轉型升級之初,《四川文學》考慮過改名字。省市級刊物名字中帶上地名,地域鮮明而強烈,容易給人帶來偏於一隅之感。有些地方刊物就選擇了更具文學性和想像空間的名字,比如《天涯》《南方文學》《山花》《作家》《草原》等等。如何辦好一份刊物,尤其是在文學版圖中,省市級地方刊物如何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改版是新生的機會,最好的競爭是沒有人能與你競爭。」《天涯》原主編王雁翎說,1996年《天涯》改版,一改過去文學刊物欄目設置中散文詩歌小說評論一統天下的格局,突破畫地為牢的局面,改版後回到文學的源頭,體現大文學、泛文學和雜文學的傳統,重新設置欄目,這樣就把高校學者和普通老百姓都囊括進了《天涯》的作者隊伍中來了。四川是文學大省,蘇東坡、李白、杜甫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跡,現當代又走出過郭沫若、巴金、艾蕪、李頡人等名家,文學史輝煌而令人矚目,《四川文學》在立足於爭取本土文學名家和培養本地文學新人基礎上,也可以從文學史的角度回顧、重新發現文學史上的名家名作,深挖巴蜀文化,還可以放眼國外,大膽進行跨文體的寫作與閱讀。
《中華文學選刊》原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謝欣,《散文·海外版》主編王燕,《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項靜等也紛紛表示,四川有深厚的作家資源,四川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四川作家的異彩紛呈,《四川文學》要有四川文學或四川作家的特色,要責無旁貸地推動四川本土創作,成為四川精神文明的一張「名片」,改版後「文學川軍」欄目設置就很契合四川地方特色。據悉,《四川文學》在欄目設置上有敘事、品相、漢章、視界、現場以及文學川軍,文學川軍正是要在擁抱世界的同時深耕巴蜀文化,發掘培養四川作家隊伍,同時還將不拘一格,有優秀優異之作將另闢欄目,以開放的胸懷為所有優秀作家作品服務。
「網際網路時代給了二三線文學刊物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網際網路時代給了二線三線文學刊物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小說選刊》副主編顧建平說。今天讀者老齡化、報亭萎縮、碎片化閱讀盛行已是不爭事實,讀者沒有閱讀的「饑渴感」,人們已經形成網上免費閱讀的習慣,全國幾乎沒有一家純文學刊物靠發行量可以生存。在網際網路時代,發行量不再代表影響力,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速度就是你的影響力,文章戳中痛點,傳播力就會很強。儘管國內純文學雜誌的版圖格局已經被幾家文學刊物「瓜分」,有了網絡,文學版圖將重新劃分。
新技術也提供了新平臺。《花城》主編朱燕玲指出,看到新媒體就覺得傳統刊物「完蛋了」,其實不然,新技術提供了新機會。新媒體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如數據平臺、線上平臺、服務平臺、活動平臺等,以前雜誌社沒有發行員,靠郵局徵訂,現在通過微信公眾號、天貓店等加大宣傳徵訂力度,同時可以以紙刊為核心,把雜誌辦成公共空間、公共文學館,每期如同一次策展,並拓展文學邊界,發掘文學更多的可能性,策劃多種活動,發展媒體融合和讀書沙龍等。
《十月》主編陳東捷看到,過去大眾化傳媒閱讀在將來難以存在,將來將是專業化的小眾閱讀,國外目前很多期刊已經是小眾的專業的,把作品發表在紙質刊物上,意味著得到專業領域的認可,就像一個證書一樣。新媒體是載體材料的革命性變化,代表一種成本的下降或基本消失,很多雜誌公眾號的點擊率已經超過了紙質刊物的發行量,向網絡延伸手臂,文學雜誌在網絡平臺可以有所作為。《小說月報》副主編劉潔指出,新媒體只是一個傳播介質,需要優質內容支撐,紙刊內容仍舊是吸引讀者最重要的部分,這也是傳統文學刊物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來源:中國藝術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