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築師的眼光看世界N)
一場小雨把佛羅倫斯的大街小巷淋得溼溼的,握著隨身攜帶的天堂傘,高一腳低一腳地走到阿諾河邊。對岸山巒上茂密的樹叢更加滴翠,潺潺流水也被它們映出淡淡的綠色,遠遠地看到聞名天下卻有點怪異的老橋。
沿著河邊的石板路往前走,我邊走邊打量,它的跨度差不多在120米左右,黑不溜秋帶著尖角的花崗石橋墩插在水中,粗壯的身驅和岸邊的橋臺共同撐起厚重的三跨石拱橋身,橋身中央一段約20米長的三拱透空柱廊,兩邊都是懸空在水面上靠鐵件斜撐的兩層或三層的小屋。土紅色土瓦坡頂和簡陋的混凝土平頂互為交織,赭石色、土黃色的外牆塗料是小屋外牆的主色調。成排的小屋擠在一起,高低與進退似乎沒經過任何正規的設計。建築輪廓有些雜亂,幾乎沒有一條邊線橫平豎直,粗糙外牆上的窗臺前卻都有鮮花點綴。
從橋下轉到溼滑的橋面上,我才知道外型看似雜亂的小屋都是室內裝修相當講究的商鋪,櫥窗裡陳列著耀眼的金器和首飾,原本陳舊的門面也被店家打點出幾分珠光寶氣。用心在觀察橋面上的圖騰,身後傳來節奏輕快的馬蹄聲,一男一女兩個警察騎著高頭大馬徐步上橋,臉上的表情雖然和善卻不輕鬆。橋上逗留的各色人等圍著拱廊下的塑像高聲地在爭論。年輕的男女伏在欄杆上竊竊私語。臉色憔悴的幾個小夥子站在一旁,不停地猛抽手上的菸捲,不知道是什麼神奇的東西讓他們如此陶醉。
老橋的設計人,據說是大名鼎鼎的巨匠喬託的弟子,正兒八經的名字叫韋基奧橋。也有人稱老橋為廊橋,因它一側的屋頂上架空廊子通向岸上的瓦薩利長廊,連接著佛羅倫斯舊宮和碧提宮。不知從哪年開始,橋上開起了雜亂的手工作坊,髒亂差的環境讓佛羅倫斯當時的統治者費迪南下令整治,清理整頓之後的老橋上只允許開珠寶店,從此成了如今的模樣。
站在老橋上眺望遠處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紅色大穹頂,心中不由得一念,呵,這是在佛羅倫斯啊!最初由藝術家創作,後來又任由市井小民隨意發揮的老橋,周遭青山綠水陪襯下還真是個比較特別的城市標誌。
佛羅倫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出大藝術家的地方。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個性風格。在眾多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群中顯得比較另類的這座老橋,和那些嘆為觀止的瑰寶相比,儘管它有些遜色,仍不失為這座不朽名城眾多人文遺產中的一個。
利物浦博物館陳列著英國著名畫家亨利.豪裡達的油畫《但丁和貝阿特麗採邂逅》,將一個悲情的故事和佛羅倫斯的這座老橋聯繫在了一起。畫家筆下描繪的是詩人但丁和貝特麗絲在老橋上相遇的場景,美貌的貝阿特麗採後來被迫嫁給了一位伯爵,不久夭亡。但丁沒有因此放下這段真情,一直懷念著自己的心上人。飽經風霜的老橋見證了但丁美好的初戀,成就了但丁早年的詩作《新生》,動人的故事讓老橋從此聲名鵲起。